人生苦短,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分鍾,切勿在虛幻中浪費我們最寶貴的時間。隻有珍惜一分一秒,我們才能學會享受我們短暫的人生樂趣。
一天,有源禪師來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問慧海禪師:“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嗎?”
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有些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一樣用功了?”
禪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又問:“怎麼不一樣?不都是吃飯、睡覺嗎?”
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
這個禪宗故事指出了把握現在的重要性。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少生活在現在,他們總是將時間和精力浪費於瞻前顧後這件事上。
這個世界上一大半的悲劇是因為人們的瞻前顧後而造成。這些喜歡瞻前顧後的人不但像故事中的禪師所說的那樣,吃飯時不好好吃飯,睡覺時不好好睡覺,在其他時候他們同樣喜歡讓自己沉溺於各種癡心妄想之中,例如在工作時不好好工作,在戀愛時不好好戀愛,在娛樂時不好好娛樂。
這使得他們總是在“得不到”和“已失去”兩種痛苦狀態間搖擺不定,並抱怨自己的人生毫無樂趣。
看看在城市中終日忙碌的我們吧,我們麵對堵車的街道抱怨不停,口出髒話;我們在超市中購物時毫無耐性,就像沒頭的蒼蠅;我們坐在沙發上拿著遙控器不停地變換著電視頻道;而在工作中,我們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
如果你不想在這樣的生活中匆匆老去,並想了解如何享受已經擁有的時間、金錢和愛,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過好今天,把今天的事做好。
有一天,佛陀剛剛用完午餐,一位商人走來請求佛陀為他除惑解疑,指點方向。佛陀將他帶入一間靜室中,十分耐心地聽商人訴說自己的苦惱和疑惑。
商人訴說了很久,有對往事的追悔,也有對將來的擔憂。最後,佛陀示意他停下來,問他:“你可吃過午餐?”
商人點頭說:“已吃過。”
佛陀又問:“炊具和餐具可都收拾得幹淨完好了?”
商人忙說:“是啊,都已收拾得很完好了。”
接著商人急切地問佛陀:“您怎麼隻問我不相關的事呢?請您給我的問題一個正確答案吧!”
但是,佛陀卻隻對他微微一笑,說:“你的問題你自己已經回答過了。”接著就讓他離開靜室。
過了幾天之後,那位商人終於醒悟了佛陀的道理,來向佛陀致謝。佛陀這才對他及眾弟子說:“誰若對昨天的事念念不忘,追悔煩惱,或者對明天的事憂愁妄想,他將成為一棵枯草!”
佛陀告訴我們,人隻能生活在今天,也就是現在的時間中,誰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進入“明天”。因為“昨天”是“存在過”的,不可及;“明天”僅是“可能存在”的,同樣不可及。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認真過好今天。
圓缺曾伸問老翁,
石龜銜子引清風。
咋朝木馬潭中過,
踏出金烏半夜紅。
——投子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