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曬軀殼的人(1 / 1)

工作的價值,在於結果,但更在於過程。做同一件事,有人覺得做得有意義,有人覺得做得沒意義,其中有天壤之別。做不感興趣的事所感覺的痛苦,仿佛置身於地獄中。正確的思想,會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麼討厭。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才不會成為生命的奴隸。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委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

一位僧人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而在這裏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孤獨者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你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還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嗎?”孤獨者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道。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嗎?”

孤獨者無言以對。

“蘭生幽穀,不為無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掛中天,不因暫滿還缺而不自圓;桃李灼灼,不因秋節將至而不開花;江水奔騰,不以一去不返而拒東流。更何況是人呢?”僧人說完,拂袖而去。

下一個故事講的是尚書前去拜見景岑禪師,一番問候之後,尚書開口問道:“本性是什麼?”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

景岑禪師不禁想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個孕婦背著一隻竹籮走過,她衣著破舊,腳上落滿土垢,竹籮好像很重,壓得她直不起腰來。她左手牽著一個小女孩,右臂攬抱著一個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趕路。景岑禪師本以為這樣沉重的生活一定會讓她不堪重負的,可是她的臉上明明掛著像明月一樣溫婉的笑容。她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為了生活辛苦奔勞,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尋求的是什麼,所以她不但沒有覺得勞苦,反而感到十分快樂。

想到這裏,景岑禪師終於明白了什麼是本性。看著眼前的尚書,禪師開口叫喚:“尚書!”

尚書雙手一揖:“是!”

景岑禪師搖搖頭說道:“回答我的隻是一個軀殼,而不是一個清明的生命。”

尚書低頭想了想,眼中雲霧迷茫:“隻有軀殼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話呀!清明的生命哪裏來的口舌?”

景岑禪師點點頭:“是否回答都沒有關係,關鍵是要自己覺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標,不要弄錯了人生的意義。弄錯了生活方式,必然會使自己成為生命的奴隸!

一年夏天,懷德大師到南方的一個小鎮去雲遊宣揚佛法。這天是個集市日,當地農民都拿著自己的物產到集市上交易。

懷德大師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賣檸檬,兩角錢一個。

老太太的生意顯然不太好,一上午也沒賣出去幾個。懷德大師不由得動了惻隱之心,他掏出一些錢,打算把老太太的檸檬全部買下來,以便使她能“高高興興地早些回家”。

當懷德大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太太的時候,老太太的話卻使他大吃一驚:“都賣給你?那我下午賣什麼?”

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受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