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前兒童認識自我錯誤信念與他人錯誤信念的差異
對問題3.1的研究表明,3歲兒童對自我錯誤信念問題的正確與錯誤認識的概率相等,4歲開始,兒童對這一問題的正確認識已占優勢,並隨著年齡的增長穩定下來,這一趨勢與他人錯誤信念認識不完全一致。從表6-5中也可看到,兒童的自我錯誤信念認識比他人錯誤信念認識成熟得早。有研究發現(桑標、繆小春、陳美珍,1994),3歲兒童缺乏對自身心理狀態了解的能力,他們尚未能作“心理推斷”,主要原因是兒童不能對自身過去的心理活動作出心理表征。本研究同時發現,3歲是兒童對自我錯誤信念認識的分水嶺,這時,兒童已部分形成了對自我錯誤信念的認識,4歲時,對自我錯誤信念的正確認識穩定下來。這表明,兒童通過自我錯誤信念問題(4歲)早於他人錯誤信念問題(5歲)。皮亞傑等認為(1956),兒童思維的核心特點是自我中心,他們觀察世界“首先是完全的自我中心主義的”。自我中心使兒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上。雖然自我中心是兒童對世界的相對性和協調觀點缺乏應有的理解,但同時也促進了兒童對其自身心理狀態更多地關注和知覺,客觀上幫助他們了解了自身的心理。從心理發展的一般趨勢看,對處於前運算階段的3—5歲兒童來說,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總是先於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他們隻有在能表征自身先前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狀態。
(五)學前兒童對不同特征人物錯誤信念認識的特點
由表6-5可知,兒童在三個ToM實驗中,對真人和玩偶的錯誤信念認識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和Wellman等(2001)有關心理理論發展的元分析結論一致。對此的初步解釋是,學前兒童的優勢活動主要為遊戲,在遊戲中,他們可以真實再現和體驗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際關係,認識周圍的各種事物。因此,可以認為,兒童在實驗中把其遊戲中的玩伴——玩偶的心理水平和現實中人物的心理水平等同了起來。
綜合四(三)至四(五)的分析,基本回答了我們在“問題的提出”部分想要澄清的第二和第三個問題,使我們認識到在今後的研究中,有些問題可以合並,任取一種方式即可,例如錯誤信念問題和錯誤行為預測問題,不同特征人物的信念問題;同時,也要注意信念內容的多維性和複雜性,隻考察某一種內容難以使我們全麵地認識和準確地判斷兒童心理的發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