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幾歲入學合適”這個問題延伸來看,我發現,現在的家長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就是不清楚“年齡背後的秘密”。
有的幼兒8個月大時,就開始牙牙學語,喊爸爸、媽媽了;而有的幼兒都1歲8個月了,還不能說話。幼兒說話早的家長不必為此沾沾自喜,而幼兒說話晚的家長也不必憂心忡忡,一般來講,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三個年齡層次:實際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人們的自然年齡就是實際年齡,我們所說的“1歲、2歲”說的就是實際年齡。生理年齡是指生理發育成長的年齡特點,與實際年齡不一定完全一致,比如營養不良導致的生理發育延遲,就屬於生理年齡小於實際年齡。人們的整體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齡特征就是心理年齡,也可能與實際年齡不完全一致。
大部分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實際年齡和生理年齡,而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年齡。現在,我們知道了“年齡秘密”之後,考慮“孩子幾歲入學合適”時,就知道特別要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程度:兒童是否具備了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是否具備了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知子莫若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孩子幾歲上小學家長應該自己找到答案。家長始終要記得,你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講到這裏,有的家長會質疑:既然每一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都有所不同,那麼我們是不是沒有可以學習借鑒的呢?事實上,心理學上講到孩子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不可揠苗助長,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都不同,一定要完成本階段的任務才能順利進入下階段。也就是說,家長應該重視孩子進入了哪個階段,而不單純以年齡段為界限。
我們學習育兒經的目的是為了獲知孩子會經曆哪些階段,這些階段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共同經曆的,就像我們的一生會經曆不同的心理時期一樣。每個人都會經曆嬰兒期(分為前後兩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心理年齡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比如幼兒期天真活潑;青春期的情緒波動與反抗、衝突;進入老年期,心理活動趨向穩定、害怕孤獨、易猜疑、情感容易傾向憂鬱。
以一個0歲的嬰兒發展到20歲的青年為例,從出生到18歲會經曆六個心理發展階段:嬰兒前期(0歲~2歲)、嬰兒後期(2歲~3歲)、幼兒期(3歲~6歲)、童年期(7歲~12歲)、青春期(12歲~16歲)、青年期(17歲~35歲)。一般說來,這些階段都是穩定的、共同的,而階段的長短卻是不一樣的。我們隻要大體掌握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征,然後做好充分的準備就好了。
嬰兒前期是指孩子從出生到2歲左右的時間,但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嬰兒在這個階段內要經曆從吃奶過渡到斷奶,從躺臥狀態、完全沒有隨意動作過渡到隨意動作,從完全不能說話過渡到最初步的言語交際。其間,父母要注意與這個階段的嬰兒建立完全的信賴感,因為他們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賴成人及時給予滿足,若嬰兒與親人之間沒有建立依賴關係,就會產生不安全的心理狀態,出現情緒問題。所以這個階段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克服懷疑感。
嬰兒後期:自我意識萌芽,但飲食和大小便等還要依賴成人,在此時的孩子身上,“依賴性”與“違逆性”同時存在。他們既依賴父母,又會違逆父母,出現讓他幹什麼事情他都不要的情況,幹不好時又會產生害羞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幫助他們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幼兒期: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提高,但當主動行動遭到失敗時會產生失望與內疚的心情,所以父母應該加強孩子的主動性,克服內疚感,維護孩子的健康情緒。
童年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現自己有某些方麵突出、成熟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自信心,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及時發現他們蘊藏的潛力,避免產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