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的錯綜矛盾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成人感使他們的獨立意識強烈、但當遇到矛盾和困惑時,又希望得到成年人無條件的理解與支持,心理上的斷乳期與精神上對成人的依賴相互矛盾、成就感與挫敗感也在這個時期交替並存,所以青春期的心理發展既複雜又充滿矛盾,也被稱為“青春期叛逆期”。同時青春期孩子的體格、認知能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都在變化,父母應幫助孩子處理感情問題、夥伴關係、職業選擇、道德價值等問題,避免讓孩子產生身份混淆,耐心地傾聽和理解後的切實幫助可以讓叛逆期的孩子仍保持跟父母的良性溝通,而不是走向另一個極端:由於誤解而導致心靈溝通之門的關閉。
青年期:個體的生理機能進入人生的頂峰時期,認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發展也日趨完善,開始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在青年初期仍有延續青春期未能處理好的心理矛盾。
由於外在因素和各種條件在每一個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因而在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間也有一定的差距,每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時距幅度可以有些搖擺。這些個性化的區別才是家長更需要留意的。
因此,對於“孩子幾歲入學合適”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問陪伴孩子成長最直接的人,就是父母自己。孩子是否真正到了適宜上學的程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發展水平。事實上,孩子6歲、7歲智力差別並不大,智力不是決定孩子上小學的關鍵,此時對孩子而言,比較明顯的差別是在身體上、心理上。我覺得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而定,綜合考慮孩子的智力水平、身體發育、自理能力等,來確定孩子的上學年齡。
上學晚的孩子在集體中會表現得更成熟、老練、能幹懂事,容易讓孩子變得更自信,對自己的期望值會提高,這些良好的心理感受還可以促進孩子進一步學習。上學早的孩子一般由於接觸大孩子,早期明顯比同齡孩子聰明。但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在身體器官功能和動作還沒有成熟以前,讓孩子承受繁重的課業負擔,孩子學起來很吃力,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對孩子的眼睛危害也很大,由於眼睛提前“上班”,其後果是孩子眼睛超前發育而出現超前近視、超前高度近視。另外早上學的孩子在行為能力上的表現不如晚上學的孩子,自控力也相對較弱,而在學校教育中,比如體育課上,對孩子的行動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要求相對嚴格,而孩子總不能達標反複產生挫敗感,再加上老師或者家長的過度批評或指責,則不利於原本就在適應校園生活的低年級孩子心理健康地發展。
要點回顧 你知道嗎?
1.孩子年齡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三個年齡層次:實際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父母要特別關注孩子在這三個年齡層次的身心發展平衡程度。
2.我們從出生到18歲會經曆幾個心理發展階段?
從出生到18歲會經曆六個心理發展階段,分別是嬰兒前期(0歲~2歲)、嬰兒後期(2歲~3歲)、幼兒期(3歲~6歲)、童年期(7歲~12歲)、青春期(12歲~16歲)、青年期(17歲~35歲)。
自理自立,不替代孩子成長
情景再現:
蔣女士有個女兒,名叫晨晨。晨晨剛上幼兒園時,就表現得比一般孩子出色。為了小晨晨上幼兒園,蔣女士全家出動,還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議。蔣女士負責給晨晨講故事和帶晨晨去幼兒園參觀,幫助她提前了解幼兒園的環境。蔣女士還特地去書店買了《春天的幼稚園》《愛的小屋》《湯姆上幼兒園》等一些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繪本,晚上睡覺前給晨晨講些幼兒園裏的小故事。而晨晨爸爸就負責帶晨晨去社會活動中心,在那裏讓她習慣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還特地教給她一些必備技能,強化培養她的獨立和自理能力,也鍛煉了她應變和社交等在社會生活中起關鍵作用的能力。剛到新學校,老師就對小晨晨稱讚不已,說她很乖,不像其他剛入園的小朋友那樣一直哭鬧,還能自己吃飯,會和其他小朋友主動打招呼,玩遊戲。有的小朋友剛去的頭幾天褲子都尿濕了,晨晨卻會自己去廁所了。
讀五年級時,晨晨放學後開始獨自從學校回家。有一天下午放學時下雨了,蔣女士手頭的工作緊急離不開,她心裏紛亂無比:沒法給孩子送傘怎麼辦?後來,她索性想:就當我現在在外地,她總不能靠我一輩子。結果,晨晨等了好久,雨也沒停。最後晨晨就給爺爺家打電話,很好地解決了當時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