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我的文學編輯同行(1 / 3)

28.我的文學編輯同行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職業特點。一提起編輯,人們馬上就會想到“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句話。它已經成為編輯的代名詞,極其準確地體現出社會對編輯這個行業的認識。

“為他人作嫁衣裳”,最早出自唐代秦韜玉的《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原指貧女無錢置備妝奩,年年為別人縫製嫁衣,後來就廣泛地用指徒然地為別人忙碌。自從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引用之後,不知怎的,這句話也帶上了一些諷刺的味兒,譏笑當事人呆頭傻腦。

於是,說句不好聽的話,編輯們也就具有了呆傻的職業特征了!

編輯這個職業的確呆傻。你看,從寥寥數十字的小稿子,到洋洋百萬言的鴻篇巨製,編輯們約稿、改稿、拚版、校對(一校、二校、三校),得折騰多少遍,得花費多少精力、腦力和時間!若用這份時間和精力,他們自己也並非不能把文章寫出來。可是文章發表出來之後,人們的喝采聲隻是落在作家們身上,有誰會想到編輯們的辛苦呢?時間長了,連當初一口一個“編輯老師”的某些作家們,也會忘記編輯們當年為自己付出的心血,不再把他們放在眼中……

這可真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苦職業!

然而這職業又是非有不可的——因為社會需要它。

這就必須有一批有著強烈事業心的、甘願犧牲自己、同時又具有相當思想水平和淵博學識的人,向社會奉獻出他們的一生。

誰是這樣的人呢?

老一輩人中有一大串輝煌的名字,他們說編輯工作總要有人做,要幹就得幹好。

老一輩人當中,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

單是名作家當中,差不多就有80%以上的人做過編輯。比如以下這一大串輝煌的名字: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鄭振鐸、鄒韜奮、葉聖陶、朱自清、朱光潛、王統照、許地山、臧克家、艾青、周揚、丁玲、秦兆陽、聶紺弩、秦牧、嚴文井、徐遲、孫犁……這麼多第一流的大作家做編輯,編輯出版了《小說月報》等報刊,為我國現、當代的文學事業,做出了並不遜於他們的著作的巨大貢獻。

在這過程當中,他們中有的入,用去了一生之中最寶貴的年華,在對於他們個人的創作,當然是巨大的損失。他們心甘情願嗎?他們後悔嗎?他們是否覺得虛度了年華?

曾這樣問過他們之中的一些人。

“並不完全是心甘情願的。”著名學者、作家,翻譯家葉君健先生,曾直言不諱地這樣回答我。

在國內,不知道葉君健先生的人不多,他40年代翻譯的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迄今為止仍然被公認為是國內最好的譯本。但是全麵了解葉先生為人和生平的人,卻是不多。到目前為止,國內還很少有人知道他40年代在英國劍橋大學寫的長篇小說《山村》,曾轟動英國評論界,在當時被認為最佳圖書,葉君健本人因此被接納為英國和美國筆會成員。這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是巨大的殊榮,這等於承認了你這個中國人已經參與了人家國家的社會生活,成為構成該國文學巨廈的有功之臣。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葉君健一直被安排擔任《中國文學》主編之職,這是新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責任重大。於是,30多年光陰,包括“文革”時被批鬥審查期間,葉先生就一直忙於閱讀、選稿、編輯、校對……,把一本本精美的書籍送往世界,同時亦把如刻的皺紋和蒼蒼白發留給自己。從他的本心來說,他有一肚子東西要寫,他早年的那部長篇小說《山村》,隻是題名為《寂靜的群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下麵的兩部早已成竹在胸,隻待動筆寫出來。此外,他還準備寫第二個、第三個三部曲,創作的熱浪時常猛烈地撞擊他的心,使他不能自己。但是他沒有時間,對革命事業和工作的高度責任心,使他隻能全力以赴地撲在《中國文學》的編輯出版上,直到“文革”後期靠邊站和後來正式辦了離休手續之後,才重新拿起筆,一口氣寫完40年前的兩個續篇《曠野》、《遠程》,又寫出第二個三部曲《土地三部曲》口短短幾年時間,每年出版一本書,已經完成了將近200萬字。

假若葉君健這30多年不做編輯的話,他將會完成多少部書呢?

但是葉先生並不後悔。他說:“工作總要有人做。做了就要做好。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總想著不能從我的手下出點差錯,損害了國家的名譽。”

像葉君健先生的這種經曆,在老一代作家中並不屬個別。

多少年來,人們一談起他們,總是立刻列舉出他們的這篇作品、那篇作品,崇敬他們對於我國文學事業的貢獻。可是,又怎麼可以忽略不計他們從事編輯工作所做出的貢獻呢?誰能說得清楚,茅盾先生的《小說月報》,當年普培養出多少作家和文學人才?誰又能說得清楚,葉聖陶老人的《中學生》雜誌,至今還在澆溉著多少顆熱愛文學的種子?

然而這些大作家還算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寫下了讓人記住的作品。而那些專門的編輯家、出版家,知道他們的人簡直就少得可憐了。

不過,從他們的本心來說,自己的名字被不被人所知,又有什麼呢?他們仍一如既往地幹他們的工作,既不為名利所動,也不為金錢所累。有的人,即使早就不再做編輯工作了,但仍然保留著一個優秀編輯的良好品質與素養,隻要一有機會,仍然不忘為他人作嫁衣裳。去年,我就聽說年已耄耋的臧克家老人,看到胡同裏一個小學生的千字作文,認為很好,動手編改一遍以後,一字一句地抄在自己的記事本上,還寫信推薦給一家雜誌社。被這家雜誌社退稿之後,他又寫信推薦給第二家雜誌社,終於被刊用了。老人比發表了自己的作品還高興,逢人即講,一連興奮了多日。

這叫什麼?我認為,這就叫作一個文學家的高貴品質。像克家老人這樣的人,他們對文學的熱愛發自赤誠之心,所以他們隨時隨地為文學的巨廈添一塊磚,加一片瓦。

他們應當接受文學的永遠的敬禮!

文學大廈靠一代代入努力,中青年編輯也作出貢獻。

人們愛把文學事業比作大廈,這宏偉的工程靠一代一代人努力,竭盡所有的智慧和才華,才能把這座大廈建造得無比輝煌,無比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