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商之道】無為而治:企業家進階大商的關鍵(2)(2 / 3)

舉個例子。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有沒有培訓農民種地?沒有,隻是改變了土地的承包使用形式。結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實行之後,農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升,生活水平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農業生產如此,企業經營也是如此。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員工通常情況下都不是資產的所有者。如果不能用機製來保證員工的利益和積極性,那麼就很難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也很難留住人才。高管與管理層之間矛盾頻發的現狀就很難改變。

率先解決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

明確為誰幹,幹完了怎麼分成,這是所有企業改革時都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先把分錢的事先談好,把“蛋糕”分好,才能把“蛋糕”做大。沒有把“蛋糕”分好,大部分人就會失去幹活的動力。尤其是要合夥做生意的人,必須先把分錢的機製、進入的機製、退出的機製談好。

如果隻把進入機製談了,退出的機製沒有談好,一定會“打架”。因為沒有提前把“蛋糕”分好,把利益分清。所有改革的核心都是利益的分配,先解決為誰幹,幹完怎麼分錢的問題。

老板需要完全改變自己的思維

俗語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老板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企業家在堅持學習,不斷地到各處學習,以求得提升企業的良方。學習是一件好事,隻是他們常會抱怨學習的效果不好。是老師講的有問題?不一定,這不是問題的關鍵。最關鍵的是企業家總是希望自己不改變,隻是員工改變就好。這種可能性太低了!如果企業的機製還沒有絲毫變化,企業家希望員工學習的效果引發催化作用是很困難的。

記得一位來自長沙的老板曾經對我說:“張老師,我以前挺恨公司裏好幾個員工的。”我很奇怪:“為什麼?”他答:“以前,我花了很多錢請老師來我們公司給員工做培訓,結果培訓結束兩三個月之後,他們竟然離職了!這些人都是怎麼了?白眼狼嗎?我花那麼多錢培養他們,他們竟然這樣對我!”對此,我並不奇怪,跟這位老板耐心解釋:“你知道員工離職的原因嗎?可能恰恰是因為自己。接受培訓之後,他們有了新的想法。

有了新的想法很好,說明員工的活力已經被激發出來了。遺憾的是,在公司推進這種新想法的時候遇到了困難。因為公司的製度沒有改變,阻礙了員工運用所學的東西。”

問題不在員工身上,而在企業家身上。我們總是以為給員工培訓一下就可以把問題給“消滅”了,實際情形卻並非如此。不可否認,培訓肯定會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果。但是,這些積極的效果還需要進行鞏固和穩定。比如,員工的智慧開啟之後,我們必須要在公司的政策、製度規範等方麵同時推進。否則,培訓的效果真的非常有限。

因為公司的很多製度都是相對滯後的,依據的是製定製度時公司的實際情況。當情況發生變化,製度又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時,它就會阻礙員工培訓後增長智慧的運用。通俗來講,就是舊製度可能會阻礙員工去推動新學習到的東西的運用。是企業自身沒有變化,真的不能隻怪離開的員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員工選擇離開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企業家光靠責怪員工是不會得到成長的,隻會讓自己更失敗。隻有當他們發現自身問題並積極修正的時候,企業才會邁向新的台階。而要做出修正就需要完全改變思維。隻有企業家思維完全改變了,這個世界才會變得不一樣,企業才會變得不一樣。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企業發展最大的障礙是誰?沒錯,就是老板自己。老板的“無知”是企業最大的成本。當然,這裏的“無知”並不是批評人的話,而是指企業家本人因為不了解事物的真相而做錯決策。這種情況帶來的損失是最大的。為了企業的運營不管花了多少錢,跟錯誤決策帶來的損失相比,都是小錢。一個錯誤的決策,少則損失幾十萬元,多則損失幾百萬、幾千萬、幾個億,甚至幾十億元。由此可知,企業家的決策有多重要,企業家的思想有多重要。

所以,企業家需要不斷地拓展自己的思維。當然,最重要的思維就是道的思維,就是遵循自然規律。懂得了自然規律之後,企業家看世界的角度就會完全不一樣,就會懂得無為而治,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