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幫助(3 / 3)

親友是指自己的親戚或者朋友可能會給你無償的幫助。想像一下你們的父母,給你過多少的幫助(這裏包含了養育和關懷),可能好多的父母一輩子都沒有享受到兒女們的報恩,,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親情的驅使。而你的朋友(這裏指真心的朋友),他們同樣在一些事情上為你兩肋插刀。親情和友情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劉知己總結了以下幾點:1.自然選擇。假如一種生物不去悉心照料自己的後代,那麼它的後代的成活率將很低,或者很難應對複雜的自然環境,它的種族很可能慢慢的被淘汰掉了2.集體效應。當生物A,B,C,D集體捕食的時候可以戰勝強大的生物E的一個個體,突然間A生病了,無法參與捕食。B,C,D發現自己無法戰勝生物E的個體。它們隨即產生了這樣的思維:之所以無法獵食,那是因為少了A,也就是少了一個同伴。B,C,D的思維中肯定會出現讓A盡快恢複體力的想法,於是它們對A進行了幫助。A康複後,共同捕食成功也驗證了B,C,D的想法。

世俗習慣,這一點不解釋,當一件事情大多數人認為好時,便誘發了其他人從眾的思維,世俗習慣被慢慢的建立起來。

那劉知己為什麼給人於幫助反而遭到宿舍舍友的集體職責呢?劉知己認為可能有下麵的原因:

1.當一個人習慣了別人對他的幫助後,就將帶有這種幫助的人生作為了一種常態。當別人取消了對他的幫助時,他會感覺到自己從常態轉變到了不利狀況,而這種不利因素是幫助者所造成的。根據人的複仇心理(你不仁我不義),他很可能會生氣,發火甚至給幫助者帶來一定的不利。

2.狐假虎威,有恃無恐。買飯受累的是劉知己,坐享利益的是宿舍的六位舍友,在這種情況下宿舍六人是的心理上是綁在一塊的,形成一個團體,而劉知己在這個團體之外。劉知己的行動方向決定這個團體是不是還收益,劉知己一但采取了不利於這個團體的行動,引發的必然是眾怒,即便是出現爭鬥也會是6V1.這種心理一旦形成,任何一個人可以對劉知己大喊大叫。最簡單的例子,A打架的時候拉上一大批人,即便是那些人不動手也會讓A情緒高漲,所向披靡。

劉知己在仔細考慮完這些問題後,換上衣服返回了學校(曠了一個星期的課,逃避的心理還是比較嚴重的),買了一大堆東西返回宿舍。一推開宿舍門,眾人正在聯網打遊戲。“我回來了!”劉知己喊了一句(厚著臉皮說的)。“哎,老劉回來了,來來來,看看大哥這邊,輕而易舉的把老二,老三殺的片甲不留!”老大首先發話。“是哈,厲害厲害!”劉知己臉色舒展了一下,順便瞟了一下老二的電腦屏幕。“輕敵了,老劉來一局!”老二鬆鼠標,坐到一旁。“好,看我把老大斬於馬下(真不知道玩的什麼遊戲?)。”劉知己大笑。“奧,今天下午一起去聚餐吧!”老三提議道。“好,老長時間不跟老劉喝酒了,聽說酒量漲了!”老三笑著說。“是麼,記得剛來的時候滴酒不沾!”老六移開看手機的眼睛,一副很興奮的樣子(皮笑肉不笑,很難得!)。“好,先切磋幾局遊戲再說!”劉知己脫下外套,坐在電腦前,宿舍裏的氣氛再度活躍起來,所有的人忘掉了一個星期前的小摩擦,打飯引起的爭吵一直到畢業所有的人誰都沒有提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