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幹什麼去了?”宿舍老大不高興的說。“處理了一件小事,回來晚了!”劉知己把手裏的東西放下。“都等你半天了,打電話也不接!”老四也一臉的不愉快。“我的錯,我的錯,這不是有事麼?”劉知己連連道歉。“我這都快餓死了,讓你買個飯這麼費勁呢?”老三的臉色陰沉。“好了好了,要不以後你們自己去買吧!”劉知己開始有些不高興了。“同一宿舍的兄弟,給大家買點飯怎麼了?”老六發出一種很刻薄的語氣。“去扛桶水來,沒水了!”老五剛接了半杯子純淨水,發現淨水器裏的水幹淨了。“好!”劉知己拿起水桶準備離開,心裏一陣不愉快,直接踹了一下宿舍的門(門有何罪?)。“你怎麼回事,有情緒啊?”老三喝道。劉知己將水桶輕輕的丟在地上準備離開。“所有的水沒有讓你一個人去扛呀!”老四勃然作色“你看你那張臉!”“是沒有讓我自己扛,可他媽的你們扛過幾桶水?”劉知己開始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了。“不就是買水沒給你錢麼,來,拿著!”老六直接丟出二十塊錢。“你*”劉知己大怒。“小劉這是要造反呢!”老二一本正經的說。“你們每個人都長著手,都有腿,以後自己想吃飯就自己去買,想喝水自己去打!”劉知己順手把沒分發出去的飯扔進了垃圾桶。“老劉,這是什麼脾氣?”老大直接垃圾桶說“你這是浪費糧食!”“我買的,我樂意扔!”劉知己提起垃圾桶準備離開。“你別走,把話說清楚!”老五站起身來,一手抓住劉知己的肩膀。“滾一邊去!”劉知己打掉老五的手。“好,以後大家別理他,這簡直就是一條瘋狗,逮誰藥誰,我們以後吃飯別叫他!”老四罵罵咧咧的說。“你*的再說一遍!”劉知己直接火了。“怎麼著,想打架!”老四揚著頭。“我現在不想跟你們鬧翻,可你們實在欺人太甚,太他媽的拿人不當人了!”劉知己走出宿舍,呯的一下關上了門。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劉知己都沒有回宿舍,每天都是在外麵租房子住。在他的心裏有一種很深的困惑——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撈不著好呢?整整一個星期,劉知己才恍然大悟的總結了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夾雜了許多個人看法。
首先,幫助別人的原因是什麼?難道真的是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一說法麼?劉知己認為幫助別人無非有四大原因:1.報恩2.利益交換3.親友5.世俗習慣(或者傳統美德)可當人們變得越來越精明的時候,利益交換這點成為了幫助別人最大的動機。
人為什麼懂得報恩?這裏麵牽扯了好多的複雜因素。假如別人幫助了你,而你沒有報答他。那麼這件事情一旦傳出去你很可能會被孤立掉,在你困難的時候其他想給你幫忙的人首先考慮的是你會不會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能深處援助之手,顯然你的忘恩負義讓他們失去了幫助你的傾向。所以當其他人考慮到這些或者看到這種現象時會激勵他們去幫助別人。
利益交換這點直接就是把所有對別人的幫助加上一定的籌碼,即幫助你是有條件的,而這一條件必須得到你的同意或者附加一些保證之類的,直到雙方覺得很合適的情況下,被幫助者才有可能享受到幫助者所提供的各項幫助。另外一種利益交換帶有一定的奉承,就是下屬對上司的幫助,如果一個下屬想要得到上司的賞識和重用,除了知識,技術上過硬之外,他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取讓上司記住你。必如主動的給上司幫一些忙,這樣的話在上司的心裏便形成了一種理論:某某員工經常給我幫忙(孺子可教!),我也得稍微給他帶來一點利益(升個職,長個工資怎麼的!)假設他反其道而行之(誰對我好我跟誰急),那麼以後誰還給他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