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經典力學(牛頓三定律)關於速度,路程,力和時間的關係,人們將時間做出了一個初步的標定。隨後用這個標定來驗證周圍事物的運動時間。
2.我們所記錄和觀察的時間都是相對時間和參照時間。
3.不斷通過標定的時間發現影響參照物周期的各種因素,當消除了這些因素的時候,標定的時間就變得更準確了一些。
當然在高二的下學期劉知己看到了原子鍾的定義,拉比發現了原子在吸收和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頻率極為穩定後,引入了磁共振這一理論,隨後引入了原子計時器來計量時間這一概念,隨後研製出了銫原子鍾。對於這一理論自然很有道理,但是為什麼原子在吸收和釋放電磁波的頻率比較穩定這一問題的確讓人很頭疼。另外對於同一原子的共振頻率是一定的這一問題同樣需要解釋。(你又不不是研究物理的,解釋這些幹什麼)。所以劉知己認為這種頻率的測量也是用已知的標定時間進行細分後驗證的,因此這個頻率應該也是相對的。
在高三的時候,劉知己看到了愛因斯坦的那個令好多人都非常頭疼得相對論,他的強迫症讓他幾乎頭疼得要死。狹義相對論中引入了光速不變的原理(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對於運動的物體,相對論又引入了人什麼質量變大,長度變短的定義(不可思議,想破腦袋),當太陽憑空消失時,地球依舊可以公轉一段時間(引力的傳播需要時間),這所有的一切都把劉知己以前對物體和運動的認識改變了,那種長時間積累在腦子裏的定時思維讓他對這些子虛烏有(他認為子虛烏有)的推論很不了解,他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欺騙自己說根本不可能有相對論這一理論(高三的學習壓力很大呀),當然在大學時間劉知己花費了好長的時間去看相對論的書籍,但直到最後對於相對論的原理都是一知半解(實際上是根本看不懂),隻能簡簡單單的記憶了他最基本的推論結果,再沒有看與其相關的任何書籍(好像是在逃避,但沒有辦法,有時候一些問題可能一輩子想不明白!)
這種逃避所帶來的是更多的逃避,將問題產生作為一種不利因素(頭疼),為了逃避這些問題,劉知己運用了幾種方法:1.懷疑自己的所見所聞。當劉知己看到一種無法解釋的事物時,他不是記住這一發現並嚐試著用各種方法去解釋它。相反的他采用了調用記憶裏麵的各種陳舊的已經被證實的思維來盡力說服自己的大腦自己眼睛看花了或者聽錯了(無藥可救了),這樣所有對不可思議的事物的感知在劉知己的思維裏被淨化和更改掉了,顯然好多的問題都無須解釋了。這真是一個很壞的習慣,也就是從此刻起,劉知己的人生軌跡變得很異類。你可以暫時不處理一些問題,但千萬不要自欺欺人。2.遺忘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問題。劉知己不斷地遺忘一些比較難懂的問題,在做出這一決斷時,那個好幾年都沒有弄懂的相對論的相關問題很快就被他遺忘的一幹二淨,那時候他感到從未有的輕鬆和愉快,他感覺到這應該是正確的。但這種思維讓劉知己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心理,他在大學上基本上不願去考慮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以至於劉知己不停的掛科,不停的補考,不停的倒數。(這樣的人生注定失敗)。當然兩種心理狀態對於一個逐漸成熟的人來說是很致命的,他確立了兩種很不好的行動原則:1.知難而退2.三分鍾熱度。前一種隻做簡單的事情,殊不知萬事開頭難,很顯然會變成行動的矮子。後邊一種做事典型的虎頭蛇尾,事情開始後的各種雄心勃勃的設想在經曆過一個個困難後開始被放棄和遺忘掉了,一件事情的成功在事情做到一半的時候往往會被放棄掉,而虎頭蛇尾的做事很可能會一事無成。劉知己想到這個問題時,他已經大學畢業數年了,而且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經接連數次碰壁,無數次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語言和行動上都是矮子的他開始學著慢慢的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