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立足當下,企盼未來(2 / 3)

當年,李嘉誠每天都要背著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從堅尼地城出發,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從西營盤到上環到中環,然後坐輪渡到九龍半島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隻能將勤補拙。”

李嘉誠早先在茶樓當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後來當推銷員,依然是背著大包一天走10多個小時的路。

李嘉誠的腳板未必沒有原一平的厚。但這腳板上的老繭分明寫著同樣的一個字:勤!

人們總是責怪命運的盲目性,其實命運本身遠不如人那麼具有盲目性。了解實際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財富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人類曆史的研究表明,在獲得巨大財富的過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識、注意力、專心致誌、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著很大的作用。即使是蓋世天才也不能小視“勤”的巨大作用,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事實上,那些真正的天才恰恰相信常人的智慧與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麼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義為公共意識升華的結果。

韋爾奇說:“勤奮就是財富,勤勞就是財富。誰能珍惜點滴時間,就像一顆顆種子不斷地從大地母親那兒吸取營養那樣,惜分惜秒,點滴積累,誰就能成就大業,鑄造輝煌。”

個人的懶惰,你可能一輩子都會一事無成。所以,你用不著抱怨,更不用自怨自艾,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勤奮的工作。普通人離不開勤奮,偉大的成功更是來源於勤奮。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花了19年。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

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

歌德寫《浮士德》花了60年。

這些名垂青史的偉人,有哪一位沒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和畢生的精力呢?

我們常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生活中,收獲往往不會那麼輕易地獲得。一分耕耘之後,人們常常看不到什麼收獲,有些人因為沒有迅速看到成效就此放棄了追求;九分耕耘之後,還看不見收獲,又有些人放棄了追求。但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有了九分積累,就在離收獲不遠的地方,放棄了追求完美的最後那一點堅持。而那一點點的堅持通常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小到大,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以辨才出名的羅伯特·皮爾正是由於養成了反複訓練、不斷實踐這種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品格,才成了英國參議院中傑出、輝煌的人物。當他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父親就讓他盡可能地背誦一些周日訓誡。當然,起先並無多大進展,但天長日久,滴水穿石,最後他能逐字逐句地背誦全部訓誡內容。後來在議會中,他以其無與倫比的演講藝術駁倒他的論敵。但幾乎沒有人能猜測到,他在論辨中表現出來的驚人記憶力,正是他父親以前嚴格訓練他的結果。

一點點進步都是來之不易的,任何巨大的財富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我們也都知道“勤能補拙”,“勤奮可以創造一切”這樣的道理。可我們究竟有多少人從中受到了啟發?我們依舊在工作中偷懶,依舊好逸惡勞。甚至有人把工作當成是一種懲罰,這樣的工作態度,可能有成就嗎?在這個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惟有依靠勤奮的美德——認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並在工作中不斷地進取。

一個人的成功有多種因素,環境、機遇、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自身的努力與勤奮。缺少勤奮這一重要的基礎,哪怕是天異稟賦的鷹也隻能棲於樹上望天興歎。而有了勤奮和努力,即便是行動遲緩的蝸牛也能雄踞山頂。多一些努力,便多一些成功的機會。無數事實證明:成功的最短途徑是勤奮。不要光耍嘴皮子,不要好逸惡勞,勤字當頭,蒼天不負有心人,天道酬勤!

實踐真正的理想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一名優秀員工應該熱愛自己的工作,根據崗位職責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專一行。”

如果你想獲得成功,想成為富人,那麼你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要在這個行業做大做強,甚至要為此而付出更多精力和承諾。因為不喜歡你的工作,就算你的表現非常好,也不會一直堅持下去。

路是自己選的,我們都要忠於自己的選擇,除非事實證明你選擇錯了,否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往前走。選擇了自己所愛的事業,我們就要熱愛自己所做的事。不論他人怎麼看,我們都要盯住這一值得我們愛的地方,努力把它打造得完美。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工作充滿激情和創造性,在前進的道路上把—個個攔路虎挑落馬下。

戴爾·卡耐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他說:“除非喜愛自己所做的事,否則永遠也無法成功。”

喬·吉拉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銷售員,連續12年榮登“世界吉斯尼紀錄大全”世界銷售第一的寶座,保持了連續12年平均每天銷售6輛汽車的世界紀錄。

他為什麼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呢?這源於他對工作的愛,他以工作為榮。

有一次,吉拉德碰到一個人,那人問他是幹什麼的,吉拉德說自己是銷售員。

聽到回答後,對方不屑一顧:“你是賣汽車的?”

喬·吉拉德並不理會,大聲說:“我就是一個銷售員,我愛我的工作。”

無論什麼時候,世界上一定有人討厭你和你的職業。成功的起點是首先要愛自己的職業。就算你是掏大糞的,如果你喜歡,關別人什麼事呢。從現在起,不要再隱瞞,應該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尤其是作為一活在當下的人,這樣做無疑增加了很多成功的機會。

吉拉德對工作是這樣做的,為了讓接觸過的人記住自己,每月大約要寄出16萬張印有自己名字的卡片,他認為這些卡片與一般的垃圾郵件不同,因為它們充滿愛。而他自己每天都在發出愛的信息。

每天入睡前,吉拉德都要計算當天的收獲,集中精力反思自己的行為,看哪裏還需要改進。還要規劃好第二天的行動。他認為,如果離開家門時還不知道所去的方向,那麼這時最好別出門。

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所鍾愛的事業,激發你全部的熱情,這是成功的關鍵。

誠然,在能力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很多人不能選擇工作,但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沒有選擇工作的能力,但我們有機會選擇對待工作的態度。隻要熱愛我們所做的工作,我們就能從工作中獲取樂趣,享受工作,做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呂氏春秋》說:“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樂。”意思是:不能在不安心的地方感到快樂,也不能從不喜歡的地方得到滿足,這是人之常情。工作等於快樂,這是一個非常劃算的公式!熱愛你的工作,你就能快樂成功。那麼,怎麼做才算熱愛工作呢?

(1)享受奮鬥的快樂

冰心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成功的花,人們隻驚慕她出現時的明豔,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犧牲的血雨,灑遍了奮鬥的淚泉。”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是對按勞分配的描述。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的,我們得到的回報取決於我們付出的多少。“天上不會掉陷餅”、“沒有免費的午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沒有哪一位富翁的財富不凝聚著自己的汗水,沒有哪位成功者的成就不是心血的結晶。可見,要取得成功,我們必須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努力奮鬥。

(2)提高自己的專注力

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這是熱愛工作的最佳表現,無法專注工作的人,談不上熱愛工作,更談不上成功。我們要成為富人,首先要做一名好員工。在工作中學習本領,才有可能一步步向前邁進,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富人。

在這個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全心全意投入自己所熱愛的工作、從而使之盡善盡美的人。我們每個人都熱愛生活,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該像熱愛生活一樣熱愛工作,讓工作充實生活。

3.忠於工作

對工作的“忠”就是盡職盡責。這是一種全心地付出:盡職是一種挑戰困境的勇氣;盡職盡責也是戰勝一切的決心。盡職盡責是對工作職責的勇敢擔當;是對工作環境的積極適應;也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一個盡職盡責的人,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會因為這份承擔而讓生命更有份量。

希拉斯·菲爾德先生在退休的時候已經攢了一大筆錢,有了這筆錢,他可以安然地度過他的晚年,然而他卻忽發奇想,想在大西洋的海底鋪設一條連接歐洲和美國的電纜。隨後,他就開始全身心的推動這項事業。

菲爾德使盡全身解數,雖然整個工程十分浩大,但還是從英國政府那裏得到了資助。菲爾德的鋪設工作就開始了。電纜一頭擱在停泊於塞巴斯托波爾港的英國旗艦“阿伽門農”號上。另一頭放在美國海軍新造的豪華護衛艦“尼亞加拉”號上,不過,就在電纜鋪設到5英裏的時候,它突然被卷到了機器裏麵,被弄斷了。菲爾德不甘心,進行了第二次實驗。在這次實驗中,在鋪設到200英裏長的時候,電流突然中斷了,船上的人們在甲板上焦急地踱來踱去。就在菲爾德先生即將命令割斷電纜,放棄這次實驗時,電流突然又神奇的出現,一如它神奇的消失一樣。夜間,船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緩緩航行,電纜的鋪設也以每小時4英裏的速度進行。這時,輪船突然發生了一次嚴重傾斜,製動器緊急製動,不巧又割斷了電纜。

但菲爾德並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他又訂購了700英裏的電纜,而且還聘請了一個專家,請他設計一台更好的機器,以完成這麼長的鋪設任務。後來,英美兩國的科學家聯手把機器趕製出來。最終,兩艘軍艦在大西洋上會合了,電纜也接上了頭;隨後,兩艘船繼續航行,一艘駛向愛爾蘭,另一艘駛向紐芬蘭,結果他們都把電線用完了。兩船分開不到3英裏,電纜又斷開了,再次接上後,兩船繼續航行,到了相隔8英裏的時候,電流又沒有了。電纜第三次接上後,鋪了200英裏,在距離“阿伽門農”號20英尺處又斷開了,兩艘船最後不得不返回到愛爾蘭海岸。

參與此事的很多人都泄了氣,公眾輿論也對此流露出懷疑的態度,投資者也對這一項目沒有了信心,不願再投資。這時候,如果不是菲爾德先生,如果不是他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是他天才的說服力,這一項目可能就此放棄了。菲爾德繼續為此日夜操勞,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決不甘心失敗。於是,第三次嚐試又開始了,這次總算一切順利,全部電纜鋪設完畢,而沒有任何中斷,幾條消息也通過這條漫長的海底電纜發送了出去,一切似乎就要大功告成了,但突然電流又中斷了。

這時候,除了菲爾德和他的一兩個朋友外,幾乎沒有人不感到絕望。但菲爾德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他最終又找到了投資人,開始了新的嚐試。這次一切都很順利,但最後在鋪設橫跨紐芬蘭600英裏電纜線路時,電纜突然又折斷了,掉入了海底。他們打撈了幾次,但都沒有成功。於是,這項工作就耽擱了下來,而且一擱就是一年。

所有這一切困難都沒有嚇倒菲爾德。他又組建了一個新的公司,繼續從事這項工作,而且製造出了一種性能遠優於普通電纜的新型電纜。1866年7月13日,新的實驗又開始了,並且順利接通,發出了第一份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報內容是:“7月27日。我們晚上9點到達目的地,一切順利。感謝上帝!電纜都鋪好了,運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爾德。”不久以後,原先那條落入海底的電纜被打撈上來了,重新接上,一直連到紐芬蘭。現在,這兩條電纜線路仍然在使用,而且再用幾十年也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