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姨經常給楊玉鑫買新衣服,還帶他出去玩,但不管幹啥,都會數落他:“你要怎麼怎麼做,別像個土老帽似的。”
開始,楊玉鑫挺感激二姨的,但是時間長了,二姨始終用“土老帽”數落他,他就有些受不了了。
楊玉鑫告訴媽媽,他不願意在這裏上學。但得到這樣的教育機會對他們這個家庭來說很不容易,他媽媽哪裏肯聽他的話,反而把他訓了一頓。
在班級裏,楊玉鑫也不合群,他總覺得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說他是土老帽。
一次,因為不守紀律,楊玉鑫被數學老師罰站,他忽然發飆了,大聲喊道:“我沒有不守紀律,你們都看不起我!”
數學老師嚇了一跳,就跟我說了這事,我詳細了解了楊玉鑫的情況,知道他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才會變得如此緊張。
我跟楊玉鑫溝通了好長時間,又跟他的二姨和媽媽分別通了電話。雖然情況有些好轉,但我無法改變他二姨的個性,也就無法改變他的境遇。
楊玉鑫考上初中之後,聽說他一直顯得很孤獨。
寄人籬下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心理陰影。因為很敏感,真正的愛和隔心的關愛是不同的,他會把這種不同歸咎於自己的無能,並放大這種無能。
蒙老師心語
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因為孩子的一生可能要經曆很多環境的變化。當孩子還小,就必須轉換他生活的環境時,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新關係,並幫助孩子在新的關係中找到安全感、歸屬感。
不要過於關注受傷的孩子
對受過傷的孩子進行保護,這是一個概念;對受過傷的孩子溺愛,這又是一個概念,隻是大多數父母把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溺愛了,還說是保護。
孩子病了,父母多陪陪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甚至允許他做平時不允許的事情,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一直持續這種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就會成為溺愛,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劍。
我的學生李向民和我的關係很好,有什麼心裏話都願意跟我說,我以為這是一種很好的關係,沒想到,孩子的理解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
周末,李向民和父親騎車出遊,結果在路上和一輛車相撞,雖然受傷不重,但他還是在醫院待了一個下午。
周一上學的時候,李向民見到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我:“老師,我的腿受傷了。”說著還把傷口指給我看。
我看了看,他擼起的褲管下有一道劃痕,並不深,我安慰了他一下,就做自己的事去了。
這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晚上臨放學時,李向民忽然來辦公室找我,他撅著嘴,滿臉的不高興。
我問他:“你怎麼了?”
“怎麼了?老師變了。”
“怎麼了?”
“以前,我做了不好的事情,當著那麼多人的麵,你都說信任我,讓我很感動。可是現在,我受傷了,你卻沒有允許我不去上操。”李向民顯得很委屈。
“哎,我當什麼事呢。”我不禁笑了,“你受傷也不是很嚴重啊,隻是刮傷了一點皮。你沒要求不上操,我還覺得你很勇敢呢。”
“哦,是這樣啊。那我知道了。老師你說我很勇敢嗎?”
“當然了。”
“那你還會像以前那樣關心我嗎?”
“當然。”
孩子非常希望得到親人、朋友的關心和愛護,尤其是受傷的時候。但是這並不表示,孩子在受傷的時候就可以給他特殊的優待,那樣做,隻會讓孩子變得任性、脆弱。
有一年,小鬆在我堂弟家過暑假。堂弟家的糧倉裏出現了老鼠,堂弟就做了老鼠夾,撒了老鼠藥,並告誡孩子們,不要進糧倉裏麵玩。
但是糧倉經常不上鎖,孩子們還是不顧告誡,跑到糧倉裏玩。
堂弟家的兩個小家夥都知道老鼠夾的厲害,十分小心。但小鬆從來沒有見過老鼠夾,也不知道老鼠夾的威力。
那天,幾個小家夥玩捉迷藏,小鬆就躲進了糧倉裏。糧倉裏有很多麻袋,麻袋的縫隙處可以藏人,於是小鬆就藏了進去。
誰知,那裏正是堂弟放老鼠夾的地方。小鬆剛把腿伸進那個縫隙裏,就被老鼠夾打中了腳趾,小鬆疼得哇哇大叫。
孩子們聽出小鬆的聲音很慘,連忙跑過來。小鬆穿的是涼鞋,那隻黑彈力夾正夾在他腳趾上,腳趾已經變了顏色。孩子們嚇壞了,趕緊跑回去找堂弟過來。
堂弟當時正在吃飯,一聽說小鬆腳趾被夾了,把飯碗一扔就跑。趕到糧倉後,趕緊把老鼠夾從小鬆的腳趾上卸下來。小鬆已經哭成了大花臉。
堂弟連忙把小鬆送進了醫院,醫生給他做了治療。雖然這不算什麼嚴重的傷,但堂弟還是讓小鬆在醫院裏觀察了一天才出院。
回來後,堂弟以為小鬆要回家,但是小鬆這個家夥好了傷疤忘了疼,一瘸一拐地依然和小夥伴們一起跑來跑去地玩。
堂弟十分擔心,總是跟在小鬆後麵,不停地提醒他“小心”、“慢點”。孩子們做遊戲的時候,堂弟常常會跟小鬆一夥,極力幫助小鬆。
暑假結束,小鬆回來後,對我說:“其實受傷也挺好的。”
我聽小鬆介紹了整個過程,不禁很生氣,對小鬆說:“因為害怕不能給我一個交代,你舅舅才那樣溺愛你。可是你難道不能反省一下嗎?你受傷,是你自己的過錯啊。”
孩子如果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傷,父母一心隻為孩子治療傷口,甚至溺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忽略自己的錯誤,甚至為了得到這種溺愛,而寧願再犯錯誤。
一天,我剛進家,奶奶就問我盒子裏有多少圖釘,還說小語把圖釘弄撒了。我連忙去書桌附近仔細查找,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翻了個遍,沒有。
為了以防萬一,我對小語和小鬆盯得特別緊。他們隻要進這個房間,我就走在後麵,仔細看孩子的腳下有沒有什麼東西。
那天,小語又來這個房間玩,我忽然發現,在她前方大約一米左右處,有一個黑點,還閃著光,我嚇壞了,連忙大喊:“停,停!”
小語尚小,被我的聲音嚇呆了,回頭恐懼地看著我,半天忽然“哇”一聲哭了起來。我顧不得她,連忙去收拾前方路途上的“障礙”。
讓人好笑的是,那個黑點其實是一個亮片,從小語衣服上掉下來的。我不禁莞爾。
陶京聽到小語哭了,跑了進來,他抱起小語問怎麼了。我跟他解釋說害怕地上有圖釘。陶京有些生氣地說:“你真是大驚小怪。咱們不是已經翻遍了嗎?”
“你不記得小鬆小時候腳丫被玻璃碴紮壞的事了,輸了好幾天液呢。”
孩子傷在身上,父母就會傷在心裏,甚至會成為心理陰影。但是如果對於孩子受傷的事情,父母總是顯得過於關注,那麼隻會弄巧成拙,甚至可能讓孩子也產生心理陰影。
蒙老師心語
孩子身體受傷的時候,很需要父母的關愛;受傷事件應該成為一個警示,告誡父母和孩子不要再犯某種錯誤。這是受傷後需要銘記的兩件事。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受傷的孩子,父母不能過於溺愛,過於關注,過於警惕,以免使孩子產生恐懼、依賴等不良心理。
別讓孩子心裏充滿仇恨
孩子也是社會人,其他人不會像父母那樣事事縱容孩子,耐心教導孩子,可能會傷害他,羞辱他。一旦孩子遭遇羞辱,父母要讓孩子釋懷,而不是讓孩子記恨在心。
一些父母如此教育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有人整你,你就整他。”一個很常見的說法是,不怕事,不惹事。這是一種正確的為人處世方法。但不怕事,並不意味著就要以牙還牙,甚至睚眥必報。
我堂叔是老師,他的兒子叫會,會上學特別晚。在學校裏,他並不是特別受歡迎,相反,卻總是與眾人格格不入。
有個孩子,不知道會是一個“有來頭”的人,在站隊的時候,嫌會笨手笨腳的,把他推倒了。當時會並沒有什麼特別反應。
回家後,會把這事跟爺爺說了,爺爺當時就暴怒,去那個孩子的家找家長說理,還要賠償費。會的爸爸、我堂叔是老師,他聽說兒子被“打”,就在學校裏狠狠批評了那個孩子。
之後,每天上學的時候,爺爺都要護送會。爺爺說:“要是有人打你,你就趕緊告訴你爸,讓你爸收拾他。”
會說:“我不用告訴我爸,我自己就能處理。”說完,會就從地上撿起一塊小石頭,緊緊握在手心裏。
爺爺讚道:“我們會就是聰明,想得這麼周到。對,就這樣,看誰還敢欺負你。”
這之後,不管有沒有爺爺護送,會手裏都會握著一塊小石頭,他看誰不順眼,就拿石頭給人家一下。就這樣,會成了個小霸王。
可憐的會,連高中都沒有考,因為他根本沒心思學習,並一直認為隻要一塊小石頭就能搞定一切。
孩子的心被種上了仇恨,那麼他的全部心思就會用來報複人,這不但會使他的心靈扭曲,還會埋沒他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