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罪過不大罷了,怎麼能說沒有罪過呢?鄭國曾經使子濯孺子侵犯衛國,衛國就派庾公之斯來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犯了,不能拉弓射箭,我活不成了。’他問駕車的說:‘追我的是誰?’駕車的人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說:‘我能活了。’駕車的人說:‘庾公之斯是衛國的射箭能手,你說你能活,這是為什麼呢?’子濯孺子說:‘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學習射箭,尹公之他跟我學習射箭。尹公之他是個正派人,他所選的朋友弟子也一定正派。’庾公之斯追上了,問道:‘老師您為什麼不拿弓射箭?,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犯了,拿不了弓。’庾公之斯說:‘我是跟尹公之他學習射箭,尹公之他跟您學習射箭。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過來傷害您。但是今天追擊您是國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幹。,說著就抽出箭來,在車輪上敲打,去掉箭頭,射了四箭就回去了。”
解讀
孟子認為後羿收壞人為徒,反受其害;子濯孺子收正人為徒,終受其利。所以,後羿的遇害實是由於收徒不慎,自己應負責任。
本章是孟子就後羿被弟子殺害這件事,論後羿的罪過,並不是總的評價後羿。曆史上的後羿,是在夏朝剛剛衰落時,篡奪了夏朝政權的叛臣。他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自己沉溺於狩獵,信任了壞人寒浞。《左傳·襄公四年》,魏莊子勸晉悼公要致力於國事,不要貪戀打獵,應接納山戎媾和的請求時,講了後羿的故事,希望晉悼公以後羿為戒。
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譯文
孟子說:“美女西施如果蒙上肮髒發臭的頭巾,人們走過她的時候,也會捂起鼻子。即使一個麵貌醜陋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也可以祭祀上帝。”
解讀
孟子這裏是以人的美醜比喻當前人的素質。一個人素質本來是好的,如果染上惡習,人們就會憎惡他。可是一個人的素質並不好,但能改正錯誤嚴格要求自己,修養成為一個仁義之人,人們自然會歡迎他,親近他,就是上帝也會接受他的祭祀。
從本章可以看出,孟子很善於用比喻說理。
原文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譯文
孟子說:“天下人討論人性,隻要按本有的樣子就可以了。按本有的樣子是以順其自然為根本。我們厭惡聰明人,是因為他們穿鑿附會。假如聰明人討論問題,像大禹順著水勢引導水那樣,我們就不會厭惡聰明人了。大禹引導水,是哪裏不受障礙,不用費事,順其自然,就往哪裏引導。如果聰明人討論問題,也能悟其本然,不刻意穿鑿,順其自然,那他的智慧就要刮目相看了。高高的蒼天,遼遠的星辰,隻要能按它們本來的樣子來推算,千年後的冬至目,也可很容易地推算出來。”
解讀
本章在孟子論性的各章中,是很難理解的一章。古今注解本章的人,說法很多,迄無定論。這裏我隻是順著孟子的文勢,談一談個人的淺見,不知是否確當。
孟子在討論人性問題上,強調了一個“故”字,而反對“鑿”。“故”就真,“鑿”就偽。孟子舉禹治水為例說,禹的父親鯀也是治水專家,但他用“堵”的辦法,結果失敗,被舜流放到羽山。“堵”是違背水的自然本性的。禹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但他用“行其所無事”的辦法,以“四海為壑”,順著水勢來引導水,結果成功了,並繼承了舜的帝位。
水和水勢是可以看得見的,至於“人性”,是眼睛看不見的,所以,關於“人性”,眾說紛紜。說性善者有之,說性惡者有之,說不善不惡者亦有之。孟子在這裏隻是說:“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人之性本來是個什麼樣子呢?孟子這裏沒有明說。我想,孟子是在叫人們通過自我反省去認知。自己的原初本心是個什麼樣子?如果排除私心雜念,回複清淨無欲,本心就會顯露出來,或者在一特定場合,本心也會顯露出來(所謂良心發現),十分自然。佛家六祖惠能法師說得好:“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家說人心是佛,儒家說人心是仁。釋迦牟尼和孔子兩位聖人得出了同一結論,這是用“故”的辦法悟出來的。“鑿”離開了人的原初本心,必然要歪曲人性。
本章是為那些善於穿鑿附會的智者而發(有人說是指告子),認為真正的智者,應該順事物自然之理;研究人性,也要順人性本有的樣子。
原文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曆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譯文
公行子死了兒子,右師王驩去吊唁。他一進門,就有人上前同他說話;他坐下後又有人到他的座位跟前同他說話。孟子不同右師說話,右師不高興地說:“各位大夫都同我說話,隻有孟子不同我說話,這是他倨傲、怠慢我王騅啊!”
孟子聽到後,說:“按照禮法,在朝廷中,不跨過位次來交談,也不越過台階來作揖。我依禮而行,子敖以為我怠慢了他,不也很可怪嗎?”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