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譯文
孟子說:“所謂聖人,就是沒有失掉他的赤子一般純一無偽之心的人。”
解讀
這裏的“大人”應講成“聖人”。
人之所以會成為聖人,是因為他沒有失掉他的赤子之心,所以他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人性本有的善心,就是赤子之心。可是經過後天的長時間的不良習染,人本有的好善之心會逐漸泯滅。聖人的偉大之處,就是能不失掉人本來的好善之,心——赤子之心。
不失掉赤子之心談何容易。聖人一開始也和常人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大染缸之中。可是,聖人的赤子之心始終沒有失掉。顏淵問仁時,孔子告訴他要“克己複禮”。我想這也正是孔子自身的心路曆程。經過這樣的克己複禮的心路曆程,徹悟了人原初本有的心性,而能守住不失,這就是聖人。
原文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譯文
孟子說:“養活父母不算什麼大事情,隻有給他們送終才算得上一件大事情。”
解讀
《論語·學而》第九章,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的意思是:對死者送終之禮要謹慎地辦理。孟子在這裏對“慎終”更強調了一下。為什麼“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朱熹解釋說:“事生固當愛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於送死,則人道之大變,孝子之事親,舍是無以用其力矣。故尤以為大事,而必誠必信,不使少有後日之悔也。”
根據孟子的這番話,後來孝子在為父母辦喪事時,靈棚上的橫批常用“可當大事”四個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譯文
孟子說:“君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來達到高深的造詣,就是要求他自覺地有所得。自覺地有所得,就能對所認識的深信不疑;對所認識的深信不疑,就能積蓄深厚;積蓄深厚,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覺地有所得。”
解讀
孟子認為,我們必須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得到高深的造詣。什麼是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這種方法能使學者“自得”。什麼叫“自得”?就是自覺地有所得。所謂“自覺地有所得”,就是學問、道理自己真正體認了,變成自己的血肉。譬如有人告訴你:為人應該誠實,自己也認識到誠實是一個很好的道德品質,但對本人來說,這畢竟是外來的。一旦聽另一個人說,誠實者吃虧,而據你自己的觀察,社會上誠實的人很少,不誠實的人卻很吃得開。這樣,你對“為人應該誠實”這句話可能會產生懷疑,乃至放棄。為什麼?因為這個道理不是由於自己體認而得到的。自己體認得到的,才深信不疑(居之安)。對一個道理深信不疑了,我們對它的內涵義理才可能深入挖掘,細細品味,並隨著生命經驗的積累,進一步拓廣對它的認識。例如,自己體認到了“為人應該誠實”,那麼落實到具體生活上,怎樣的行為才算誠實?一旦誠實吃了虧,自己應該怎樣調整心態?等等。誠實逐漸成了自己的性格,要說謊先臉紅,心裏忐忑不安,到這地步,你從心所欲,也不會違背“誠實”,可以說是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學習能“自得”,才能有積累,才能有深入,才能有提高,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所謂“德者,得也”,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讀書,詳細地解說其理,在融會貫通以後,回到能簡略地述說其內容大義的地步去。”
解讀
讀書貴博,更貴能由博返約。“博”就是要多讀書,“約”就是從大處用心,進行歸納會通。博及群書後,由博返約,是讀書的重要方法。讀書不能由博返約,你讀多少書,也不能見成效。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孟子說:“口頭講很好的道理想叫人心服口服的,沒有能夠服人的。用很好的道理來熏陶教養人,這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天下人不心服而能統一天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解讀
“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你想用強力使人心服,即使你講的道理再好,人們也不會相信。你想用強力給人“洗腦”,人們表麵可能順從了,但力量一鬆,就會反彈。
本篇第十四章孟子提出的培養人的最合理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自得”。叫人“自得”要“善養”,就是要熏陶、教養,不能強迫。
原文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譯文
孟子說:“說話沒有實際內容是不好的。這種不好的後果(使賢者不被任用),將由蔽賢者來承當。”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