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離婁章句上(4)(1 / 3)

古人說孝,常以舜為榜樣。因為舜的父親瞽瞍十分頑劣,多次想殺害舜。但舜還是盡心竭力地孝順父母,最後把瞽瞍感化過來,使他變得高興了。瞽瞍一高興,天下的風氣就大變,父子倫常也由此確定。所以,舜的孝,堪稱大孝。舜是傳說中的曆史人物,所以舜的孝也來自傳說。不過通過這傳說,我們可以了解古人對社會倫常的理想。

活學活用

以身作則:上仁則下仁,上義則下義

孟子認為,君王仁,他周圍沒有不仁的;君王義,他周圍沒有不義的;君王正,他周圍沒有不正的。所以,一旦把君王端正了,國家也就安定了。

至於君王周圍的那些小人,當然不值得去譴責,其政治也不值得去非議,因為問題的總根子在君王那裏。此乃“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之意。

漢高祖劉邦重用韓信打江山,正是君仁的典範。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起初,劉邦還是看不起出身低賤的韓信,雖聽信蕭何建議,決定重用他,但仍“拜大將如呼小兒耳”,不夠尊重。後經蕭何提醒,劉邦才鄭重其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並且拜其為大將,授予全權,決不從中牽製。而且還廣施恩惠,籠絡其心。對此,韓信深有感觸:“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從,故吾得以至於此。”韓信感激劉邦的信任,更感激劉邦的施惠。“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衣食之賜,對於少年時“常從人寄食飲”的韓信是刻骨銘心的。因此,韓信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麵出擊,拚命為劉邦打江山。

等到韓信的勢力可以在劉邦、項羽之間“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時,就不斷有人來拉攏韓信“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有的幹脆讓韓信自立為王,與劉邦和項羽“三分天下”。但這時,韓信所想的並不是什麼自立為王,而是“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他要以死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這正是孟子所說的:“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智慧金言自古那些真正懂得為君之道的君王,無一不是尊賢納士的楷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賢能之士,歸之如流;曹操唯才是舉,見投奔的賢能之士“跣出迎之”;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征等諫臣為人鏡鑒得失,始造“貞觀之治”……他們懂得:尊重臣下,其實就是尊重自己和自己的王朝。

看眼識人:眸子不能掩其惡

觀察一個人,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辦法了。眼睛掩藏不了他(內心)的邪惡。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整,眼睛就濁暗。

南北朝時期,有個畫家名叫張僧繇。有一次,他到一個寺廟去遊玩,在牆壁上麵畫了四條龍,可是都沒有畫眼睛。看畫的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畫出

顧愷之

眼睛。他說:“眼睛是龍的關鍵,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了。”大家不相信他說的話。為了證明自己的話,張僧繇拿起筆來,在其中的兩條龍眼上一點,沒想到,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電閃雷鳴,兩條龍騰雲而去,等人們回過神來,牆上隻剩下兩條沒有畫眼睛的龍。

這個故事道出了眼睛的重要性在於它的靈性。還有一個有關東晉顧愷之的點睛之筆的故事。

顧愷之在二十歲就在畫壇有了很高的聲譽。當時,都城內的一座寺院建成,寺裏和尚向有名望的人募捐,可是,收到的捐款卻少得可憐。

當寺院裏的和尚向顧愷之來募捐的時候,顧愷之在化緣簿上大筆一揮,寫下了幾個大字:認捐一百萬兩。寺裏的和尚大吃一驚,以為顧愷之在戲弄他。誰知顧愷之卻說:“我既然寫下了這幾個字,就不會少捐半文的。”

顧愷之叫和尚給他在新建的寺廟準備好一麵新牆,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畫了一幅大型壁畫,畫的是幾位佛門菩薩人物,這幾位菩薩都神采奕奕,唯獨其中的主像——維摩詰像卻有眼無珠。和尚不解,去問顧愷之,顧愷之對和尚說,等開廟的那天,就給畫的維摩詰像點眼珠,不過想要來看的人必須滿足他的要求,那就是如果第一天來看,就要捐十萬兩,第二天來看要捐五萬,第三天來看,就隨意了。和尚雖然有些疑惑,但還是照著他的要求公布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