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公孫醜章句下(3)(2 / 3)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折,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曆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裏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折,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還會株連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

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征,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歎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也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知錯就改,善於虛心納諫。

智慧金言孟子指出,古代的君子“過則改之”,犯了過錯就改正,因而受到百姓的景仰;而如今的君子不僅“過則順之”,將錯就錯,還為過錯編造種種借口。

生財有道:領導愛財,取之有道

陳臻說:“以前在齊國,齊王送您上等好金一百鎰,您沒有接受;在宋國,宋王送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國,薛君送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在齊國不接受贈金是正確的話,那麼現在接受就是錯誤的;如果現在接受是正確的話,那麼以前的拒絕就是錯誤的。在這兩種情況中,您必定處於其中的一種了。”

孟子說:“我做的都是正確的。在宋國的時候,我將要長途旅行,遠行的人必然需要路費,宋君說:‘送點路費給你。’我為什麼不接受呢?在薛國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遂有戒備之心,因而薛君說:‘聽說您需要戒備,所以送點錢給你買兵器。’我為什麼不接受呢?至於在齊國,就沒有什麼理由。沒有理由而送給我錢財,這是收買我啊。哪有君子可以被人家用金錢收買的呢?”

陳臻是個耿直的學生,對老師前後不一的行為迷惑不解,於是將這兩種行為作了一個“兩難推論”擺在了孟子麵前,是與非,任選其一。這個問題夠難的。

好在孟子對於問題的認識有自己的想法,不但輕易地化解了陳臻的疑惑,還提出了“君子不可貨取”的著名論斷。這一觀念是中國傳統精英知識分子精神理念的核心內容之一,千百年來影響著他們的道德操守和價值判斷。從孔子時代到戰國時期,乃至封建社會兩千年的發展曆程中,中國文人孜孜以求的就是自身道德的建設,至聖先賢的許多觀念得以延續、闡發、秉承,並灌注到中華民族的道德世界,成為省身治世的金玉良言。

春秋時,有一宋國人獲得一塊美玉,奉獻給大夫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這塊玉拿給玉匠鑒定過,認為是寶貝,所以才進獻給您。”子罕說:“你把玉作為寶貝,我把不貪作為寶貝,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們兩人就各自都喪失了自己的寶貝。不如各人都保有自己的寶貝吧。”這裏子罕的自律就是君子的道德恪守。一個人應該守護自己最寶貴的品格和道德操守,不能讓物欲迷惑了自己的眼睛。

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對君子的行為準則作過充分的論述,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強調君子品格的道義基礎、立身原則和價值判斷。孔子認為君子應當把利放在末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並將義利之。便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指出二者對於價值判斷的著眼點有極大的差別:前者以義為目的,後者以利為目的。

那麼,在古人那裏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儒家諸子和後世學人強調君子應該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積極人世的社會價值取向;應該追求道德素養的完善,舉善隱惡的行為的張揚;應該具有與人為善的廣闊胸襟,濟世扶危的遠大誌向;應該具有引領道德風尚的行為魅力,鄙視小利而以天下信義為重。

讓我們看一看先賢們的論述吧: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四道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這是衡量君子的四個重要原則:恭行、敬事、惠民、使義。

孔子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孟子曰:“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這是君子的道德素質,應該“善與人同”,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