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隱之心,矢人、函人都有,巫師、匠人也都有,但因職業的性質,矢人希望自己造的箭鋒利,有殺傷力;而函人希望自己造的鎧甲堅固,使穿鎧甲的人不致遭到傷害。巫師給人治病,希望病人痊愈,以樹立自己的威信;木匠就希望死人,自己造的棺材好賣。他們的心態變得有好有壞,這都是職業的關係,所以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不能不謹慎。在本章中,這些隻是比喻,中心的意思是勸人們選擇“仁”,“行仁”。
仁義禮智都是天賜予人的(天生的)優秀品質,而“仁”是人的本心,是兼統四者的最高貴的品質,人應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開。所以,孟子說:“仁,天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這是從人的本質來說人應當為仁。下麵從生活實際說,不為仁是不智。不智之人,隻配做人家的仆役。如果你認為做人家的仆役可恥,最好的辦法是好好地行仁。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哪怕你是一個很普通的百姓,也能從你身上體現出人性的尊嚴與光輝。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給他指出過錯,就高興。禹聽到了有益於自己的好話,就向人家禮拜,以示感謝。大舜更是偉大了,對於行善沒有別人和自己的區分,能夠‘舍己從人’,放下自己的習慣性情,而接受人家的好的習慣性情,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他從種莊稼,製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天子,沒有一處優點不是從別人那裏吸取來的。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別人會受到鼓勵,這就等於幫助那人為善一樣。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解讀
這一章,孟子通過三位曆史人物來說明古代聖賢的樂善與真誠。令人有錯誤,總是諱疾忌醫,而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寫子路時說:“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子路僅比孔子小九歲,初見孔子時,欺負孔子,很不禮貌。孔子很喜歡子路,就用禮法點化他,子路很快就改變了對孔子的態度,把勇士的衣服脫掉,換成了儒服,歸順了孔子,成為孔子的弟子。這就充分說明,子路確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不過,子路的改過向善,是個人的向善,而且需要“人告之以有過”。大禹是不等有過,隻要聽到有益於自己的美言,就向人家禮拜,以示感謝。這樣,就可以使人願意向他提意見。不過,大禹還是“聽到了”別人向他提意見才“拜”,而大舜則高於子路,也高於大禹。他是主動地、高興地吸取別人的優點來提高自己。這樣做,不僅自己提高了,而且鼓勵了別人,這就等於幫助別人為善一樣。相比之下,大舜最偉大。由此,孟子結論說:“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