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譯文
魯平公準備出宮,他所寵信的小人臧倉請示說:“平日您外出一定把要去的地方告訴管事的人,現在車馬都已準備好了,管事的人還不知道您去哪兒,所以特來請示!”
平公說:“我要去見孟子。”
臧倉說:“您不尊重自己的國君身份而要去訪問一個平民百姓,這為的是什麼呢?您認為孟子是賢德的人嗎?賢德人的行為都合乎禮義,而孟子母親的喪事卻辦得勝過父親的喪事。您不要去看他。”
平公說:“好吧。”
樂正子進宮去見平公,問道:“您為什麼不去見孟軻?先前您曾答應我去見孟軻。”
平公說:“有人告訴我說:‘孟軻辦母親的喪事勝過父親的喪事’,所以我就不去見他了。”
樂正子說:“您所說的勝過是指什麼呢?是指辦父親的喪事用士禮,辦母親的喪事用大夫之禮嗎?是辦父親的喪事用三個鼎擺設供品,辦母親的喪事用五個鼎擺設供品嗎?”
平公說:“不,我是指棺槨衣衾的華美。”
樂正子說:“那不能叫勝過,隻是前後貧富不同罷了。”
樂正子去見孟子,說:“先前我向魯君講了您的賢德,他打算來看您。可是有一個叫臧倉的得寵的小臣阻止了他,因此就不來了。”
孟子說:“冥冥中有一種力量,一個人要幹什麼,是有一種力量在支使他;不幹什麼,也有一種力量在阻止他。幹與不幹,不是憑人力所能做到的。我不能和魯侯會晤,是天意。臧倉那小子怎麼能使我不和魯侯會晤呢?”
解讀
這是孟子79歲回到鄒魯、退居以明誌時的一段記錄。魯國那時已非常軟弱無力,是戰國七雄之外尚存的國家之一(魯國之外還有宋國),當政的是魯平公。孟子回來之後,孟子弟子樂正子就勸魯平公去拜見孟子,請孟子幫助魯國,使魯國富強起來。魯平公遇事沒有主見,開始是答應了,後來聽信得寵的小臣臧倉的話,又不去了。臧倉是怎樣說動平公的呢?他說孟子辦理母親的喪事遠超過父親的喪事,這就大大違背了禮法,作為國君不應該去拜見不懂禮法的孟子。樂正子知道後,就去向平公解釋,說孟子對父母的喪事並沒有輕重厚薄的不同。幾十年來,孟子的身份變了,他是按自己的身份辦理親人喪事的。父親死時他是“士”,母親死時他是齊國的大夫了。他辦理父母的喪事,都是依禮而行的。
魯平公這時候才明白臧倉的話不對,但已不好轉彎了,於是辯白說:“我並不是指這一方麵,我是說‘棺槨衣衾之美’。孟子給父親花的錢少,給母親花的錢多。”樂正子說,孟子的經濟條件前後有很大變化。母親死時,他有錢了,給母親買好一點的棺槨和衣被也不違禮法。
像魯平公這樣目光短淺、心胸狹窄的人,就喜歡摳這些小問題,而且喜歡聽信讒言。像齊桓公,所以能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就因為他心胸開闊。雖然管仲背叛了自己的主子,而且有許多不合禮法之處,但到齊國後,仍立即任命他為宰相。三國時,曹操也以大膽選用人才聞名。他的《求賢令》說:“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魏)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求賢令》中提到的“盜嫂受金”是指漢時的陳平。陳平由魏無知推薦給劉邦,有人告訴劉邦,陳平私通嫂子,又接受過賄賂。劉邦就此問魏無知,魏無知說:你所說的是“行”,我所說的是“才”。當今楚漢相爭,最需要的是人才,盜嫂受金算得了什麼?劉邦終於重用了陳平。後來,陳平為鞏固新興的漢朝政權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樂正子聽了魯平公的推諉之辭後,也就不想再爭下去了。他回到孟子那裏,向孟子彙報了魯平公的態度。孟子說:“他來看我,自有促使他來的因素;他不來看我,也自有阻止他不來的因素。他來不來看我,其實不是人力所能決定的,這要看天命。臧倉這個小人說了我的壞話,但他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左右我與平公見麵和不見麵呢?”
孟子的話裏,似有玄機。可能是由於年齡的關係,也可能是由於幾十年奔波的遭遇,使他參透人生,悟出人的遇與不遇,決定於天。這和他與梁惠王、齊宣王談論政治時的心態,已經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