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梁惠王章句上(3)(2 / 2)

接著孟子更具體地勾畫出仁政王道的藍圖:首先要從養民的基本做起,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然後,再由養而教,“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樣,老年人衣帛食肉,老百姓不饑不寒,而且深明孝悌之義。如果能使這幅藍圖變成現實,就將無人能抵抗,從而可以稱王天下了。

孟子的理論是繼承了孔子的既富而教、足食而信的治道原則,並把它更具體地勾繪出來了。可惜,在戰國時代,沒有一個國君想發政施仁;相反,他們隻想憑武力稱霸。此時孟子已71歲了,雖然他幾十年來到處碰壁,但對自己的信念毫不動搖,仍要扭轉整個時代的風氣,讓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中國知識分子有骨氣,心裏裝著百姓,能堅持真理。孟子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活學活用

仁者無敵:民心向背是勝負的關鍵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們魏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人家您很清楚的。但是政權傳到我手中後,東邊敗給了齊國,我的長子也犧牲了;西邊敗給了秦國,被奪走七百裏河西之地;南邊受楚國奪城之辱。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替那些死難將士報仇雪恨,您看怎麼辦才行呢?”

孟子

孟子回答道:“方圓百裏的小國也能夠稱王天下。魏國是個大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有時間精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尊重長官,這樣,他們就是製造些木杖也足以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

秦、楚等國常年奪占百姓的農時,使百姓不能精耕細作來養活他們的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東奔西逃。兩國國君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苦難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還會有誰跟大王對抗呢?所以老話說得好:‘具備仁德這樣優良品質的人天下沒有誰是他的對手。’大王請不要懷疑這個道理了。”

孟子說:“仁能戰勝不仁,就像水能戰勝火一樣。而現在一些行仁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澆滅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滅,就說水不能戰勝火。這反而助長了那些最不仁的人,而他原來那點仁也最終會喪失的。”

“仁”是中國儒家道德體係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所尊崇的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在中國傳統的政治管理和社會思維中,“仁者無敵”可以說是一個誰都難以回避的重要命題,而它是基於儒家思想中仁的觀念之上的目的性結論。

孔子關於仁的觀念主要是針對人的生存狀態提出來的,對於仁的精神,《論語·雍也》篇中作了集中而簡要的論述,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簡單地理解,那就是應該推己及人,以己心測度他人,從而達到廣泛愛心的普及和關懷世界的人生境界。孔子認為,仁的本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把人我放在一個視點上,自己要立身成事,也要使他人立身成事;自己世事通達,也要使他人生活順意,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做到人生世界的雙贏。仁是自身自立自強,同時對他人具有精神上的普遍的愛,即立人達人。仁是孔子人生理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準則,仁可以包含忠、恕、禮、義、廉、恥、信、勇、剛、毅、敏、惠、儉諸德。同時孔子在這一觀念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仁者愛人”和“克己複禮曰仁”的觀念。“仁者愛人”是孔子社會倫理學觀念體係中的核心命題。它強調個人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應該主動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克己複禮曰仁”則是具有仁的行為的個體所應該具備的素質。費孝通先生對此也有解釋:“克己才能複禮,複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克己也許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的一個關鍵。”

這是孔子“仁學”大致的輪廓。用一個比喻來說,愛自己或愛自己的親人,這隻能叫“愛”,但是愛自己的親人,由此推及到愛天下人,那麼這就叫“仁”。當然,也有人開玩笑說,愛自己的老婆,這隻能叫“愛”,但是愛自己的老婆,由此推及到愛別人的老婆,那麼這就叫“耍流氓”。當然這是個例外。孔子的“仁”就是要從“親親”進而能夠“仁民”,這需要人的精神世界的淨化,使個體的愛推廣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那就是一個和諧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