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梁惠王章句上(4)(1 / 2)

而在《孟子》中,孟子將仁的哲學,上升到政治思維當中,也許這和戰國紛爭、政事駁雜有著很大的聯係,是孟子基於社會發展觀的一種現實的思考。當然這和他的“王道”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個方圓百裏的小國,隻要推行仁政,省刑法,薄稅斂,撫平人民疾苦,減輕群眾負擔,就能夠完成對人民的教化,施行“王道”,使天下歸一。孟子是在聽梁惠王訴苦的時候,提出這個觀念的。在兩人的對話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梁惠王是基於對戰爭的考慮,而孟子則是基於對戰略的考量。從總體看來,孟子的戰爭觀是科學的,“仁者無敵”是一個包含了深刻政治智慧的命題,無怪乎自古以來那麼多人對這一觀念保有不竭的熱忱,並提出了“民心向背是勝負的關鍵”這樣的說法。

在這裏,孟子將自己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國土的大小,武力的強弱上,而是關注整個社會的管理者是否具有行仁的施政行為。孟子在《公孫醜章句上》中也提出了:“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思是說:滿口仁義道德,卻以武力來壓製百姓的是霸者;而施行仁德的是王者,王者不依靠國土的強大。

智慧金言

仁德教化人心,而權威有時是脆弱的。多少強大的王朝,橫征暴斂,陷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在人民的呐喊聲裏灰飛煙滅。孟子說的仁政的措施中,省刑法,薄稅斂,是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的兩大條件。我們知道,近些年我們的國家也在做這樣一些事情,糾正公安司法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調整法律中的一些不合理條文,減輕農民負擔,稅費改革,這些做法其實暗合孟子的政治理念。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許多集體和單位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王道之路呢?

自知者明:聰明的領導善於自省

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意思是說一件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世間萬物,也都是這個樣子,要經過某些標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個人的心理,更應該如此,經常反省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我們如果不及時反省,就會犯錯誤,而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就像秤與尺在權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樣重要,所以,檢討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標準。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行為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有位哲學家在他晚年的時候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別人都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他說,我隻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上帝在每個人的肩上都掛了兩個袋子,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背後。前麵的袋子裝著自己的優點,後麵的袋子則裝著自己的缺點,結果,每個人隻要一睜開眼睛,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優秀,而別人最愚蠢,因而對別人總是求全責備,對自己總是肯定讚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何謂自知之明?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學生曾子也強調:“吾日三省吾身。”聖人都有自知之明,無非是因為他們都留著一隻眼睛審視著自己。

有位家庭主婦,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她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中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當她送花到佛堂時,碰巧遇見智閑禪師從佛堂出來。智閑禪師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鮮花供佛,根據佛典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信徒聞言十分欣喜,又有幾分疑惑:“我每次來您這裏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被洗滌過一樣,清涼無比,但回到家中,很快就心煩意亂起來。作為一名家庭主婦,我該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涼純潔的心呢?”智閑禪師反問道:“你以花禮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智閑禪師說:“這就是保持一顆清涼純潔之心的方法。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瓶中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通過不停地換水,即不停地自省、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淨化我們的心靈,不斷吸收來自大自然的養分。”

信徒聽後,醍醐灌頂,翻然醒悟。

智閑禪師的話說得極對,我們的心靈在複雜的環境中,難免要沾惹灰塵,使靈性被掩蓋,因此要時時清理。隻有善於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見性、把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們要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顆狂野的心和無限的貪欲,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誰,你才能明白這世間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