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東大寺?(1 / 3)

32東大寺

日本

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位於日本平城京

(今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是728年由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建

立的,距今約有1200年的曆史。

東大寺是日本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

所以被稱作東大寺。另外有西大寺。

東大寺大佛殿,正麵寬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

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寺院內還有南大門、二月堂、

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旁有很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能夠

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

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曾在這裏設壇授戒。1997年秋,出席“中

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的三國代表曾在這裏共同舉行了祈禱世界

的和平法會。

8世紀上半葉,在大佛殿以東的若草山麓建立起了寺院的前身。據

《東大寺要錄》記載,天平五年(733年)若草山麓創建的金鍾寺是東

大寺的起源。另有一說,據正史《續日本記》載,神龜五年(728年),

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的皇子菩提早逝,為此在若草山麓設

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鍾寺之前身。據載金鍾寺在8世紀中葉

設有羂索堂、千手堂等,據推測羂索堂應為現在的法華堂(又稱三月

堂)。天平十二年(740年)發生藤原廣嗣之亂,奈良廢都,政治中樞

輾轉於恭仁京(今京都府相樂郡加茂町)、近江(滋賀)紫香樂宮、難

波宮(今大阪市東區法圓阪町)之間,社會極度混亂。為求圍泰民安,

聖武天皇下詔各地興建國分寺、國分尼寺。

天平十三年(741年)國分寺建立之詔發布,翌天平十四年(742

年),金鍾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為金光明寺。大佛的鑄造

始於天平十九年(747年),“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於此時。另外,

監管東大寺建設的“造東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記載為天平二十年

(748年)。

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十五年(743年)。當時,都

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位於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

縣甲賀市)。此後聖武天皇短期間內屢次遷都,天平十七年(745年)

定都平城京,同時在現在的東大寺所在地開始了大佛的鑄造。這是一項

艱難浩大的工程,大佛鑄成以後,天平勝寶四年(752年)天竺(印

度)出身的僧人菩提僧正主持了大佛開跟會。大佛鑄造完成後大佛殿的

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天平寶字二年(758年)竣工。

東大寺與各國國分寺在組織上雖然沒有從屬關係,但由於東大寺在

中央,由天皇主持修建,而國分寺在地方,由地方政府的國司監造和監

管,所以不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關係,在形式上也有上下從屬關

係。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大寺也稱總國分寺,此名最早出現於鐮倉

時代的文獻裏。

在日本各地建立國分寺和國分尼寺的做法,實際上是效仿中國隋唐

時代在各地興建國立寺院的做法,如興建大雲寺、龍興寺、開元寺等,

以為國祈福。光明皇後非常敬仰武則天,武則天創建的大雲寺被認為是

仿效的對象。武則天在洛陽造大佛銅像及在龍門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的

消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在參拜完河內國

大縣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識寺大佛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

天平勝寶四年(752年)四月九日,舉行了盛大的大佛開眼供養法

會,聖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後、孝謙天皇與文武百官參列,萬餘名僧侶

參加,表演並演奏了久米舞、唐古樂、高麗樂、林邑樂。有記載稱:

“自佛法東渡以來,齋會儀未嚐如此盛大過。”因聖武太上皇正在病中,

故由天竺菩提僧正(菩提仟那,又名婆羅門僧正)代執開眼筆,此筆現

藏於正倉院,所係“五色縷”,長及大佛殿外,無數蒞臨者扶之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