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最高級的動物——哺乳動物(3 / 3)

猩猩是一種相當獨行的動物,特別是生活在婆羅洲的猩猩。成年的猩猩大部分都是獨自行動和進食的。它們的後代在斷奶之後會逐漸變得更加獨立。雄性猩猩一般到了青春期以後就會和母親斷開關係,但是雌性猩猩還會經常回來。幼年和青春期的猩猩有的時候會一起玩上幾個小時,甚至成對地在周圍走動或緊跟著家庭。當幾隻成年猩猩相遇時,比如被同一棵果樹吸引,它們幾乎不會進行社會互動,在吃完以後會各自離開。

蘇門答臘猩猩之間的社會交往要多一些。除了低等級的成年雄性以外,各個階層的猩猩都是群居並一起活動的。與婆羅洲猩猩相比,蘇門答臘猩猩更多地吃水果和無脊椎動物,比較少吃樹皮,而且它們在使用工具上也具有壟斷性。這些差異最終來源於它們比較高的種群密度,這也反映了它們棲息地比較高的食物產量。在物產豐富的棲息地,集體行動和進食的代價比較低,因此它們能夠從群體生活當中受益,比如學習使用工具的技能。

猩猩認識每一隻和它們的活動領域經常重疊的其他猩猩,並會與之建立社會關係。雌性猩猩會和某些猩猩優先建立關係,而這種關係也是與繁殖同步的。雖然未成年雄性之間偶爾會建立聯結,但是雄性之間的關係更大程度上是競爭性的。雄性在一天中會發出好幾次“長叫”,目的是讓低等級雄性不要靠近,但是當成年雄性相遇時,它們就會上演激烈而富有侵略性的展示,有的時候還會導致在地麵的追逐和打鬥。隻要未成年雄性能夠恭敬地待在一定距離以外,成年雄性還是能夠容忍它們的。

不管什麼時候,隻要有機會,即將成年的雄性就會嚐試與能夠懷孕的雌性來往,但是能夠懷孕的雌性則會選擇當地處於統治地位的成年雄性,這隻雄性一般都能夠成功地阻止大部分即將成年的雄性與雌性交配。因此,那些沒有被選中的雄性,不管是成年的還是即將成年的,當它們遇到一隻單獨的雌性時,通常會通過惡意的撕咬來製服激烈反抗的雌性。

在婆羅洲,由雌性發起的與統治地位的雄性的配偶關係會持續幾天;而在蘇門答臘島,這種關係可能會持續幾個星期。可能與此相關的就是,過半的蘇門答臘猩猩的交配是配合的,而在婆羅洲,90%的交配活動都是通過暴力實現的。雌性花大量的時間尋找雄性有什麼益處仍然是個謎;可能它是在為自己的後代選擇優良的基因,也可能是為了尋求統治地位的雄性的保護。

在所有的靈長類中,人工環境下的猩猩在智力實驗中得分最高。在野外的猩猩會依靠它們的智力去“發明”複雜的取食技術,有的時候涉及到工具的使用,利用工具它們甚至可以得到其他大部分雨林居民得不到的食物。它們也是很好的模仿者,可以從別的動物那裏學到技能,包括如何使用工具。和“發現”新事物相比,它們更精於模仿其他猩猩的動作,這就使得它們能夠產生當地的傳統。在不同的地方,猩猩會使用不同的築巢技術,發出不同的聲音,它們抓握食物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保護現狀與生存環境

自從4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侵入東南亞以來,人類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競爭者。這種猿類在原先活動範圍的滅絕大部分都是由人類的捕獵活動造成的。在曆史上,人們為生存而進行的捕獵活動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連續地分布在婆羅洲和蘇門達臘島的原因。

猩猩現在麵臨著在野外滅絕的境地。猩猩對伐木業很敏感,當伐木活動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它們就會完全地消失。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大部分森林都已被改造成為了農田或者消失了。因此,保護猩猩的惟一有效途徑就是在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內保留盡可能多的棲息地。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都已經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護區。超過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發生的經濟和政治動亂使得人們開始在受到保護的地區伐木。這場動亂最後引發了婆羅洲毀滅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該地區變得對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長期幹旱越來越敏感。

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猩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超過92%,而且在1993年和2000年之間,蘇門達臘島北部的數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種群僅分布於一些小島,而且它們將繼續被隔離,因為猩猩很少向別處“移民”。因此,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滅絕,需要人類對剩下的森林進行認真的保護和積極的管理。

虎:名副其實的山林之王

我國的珍稀瀕危動物——虎

老虎屬哺乳動物、貓科虎屬。迄今已確認的八個老虎亞種:

孟加拉虎:分布於印支半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3,060至4,735頭。

西亞虎:分布於土耳其、亞洲中部及西部,現已絕種。

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分布於中蘇邊境的黑龍江及朝鮮一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37至506頭。

爪哇虎:分布於印尼爪哇,現已絕種。

華南虎:分布於華中地區的南部,估計種群數量約有20至30頭。

巴厘虎:分布於印尼巴厘島,現已絕種。

蘇門答臘虎:分布於印尼蘇門答臘,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00至500頭。

東南亞虎:分布於東南亞大陸地區,估計種群數量約有1,180至1,790頭。

老虎頭及身體全長:1.4至2.8米;尾長:0.6至0.9米。東北虎是現存體積最大的貓科動物:雄性體重約180至306公斤,雌性體重約100至167公斤。老虎的棲息地多樣化,茂密的植被、足夠的獵物及水源是老虎最重要的存活條件。

老虎屬食肉動物,捕獵多種類的動物為食糧,一般習慣在黎明至日落期間捕食,主要以大型哺乳動物如豬、鹿、羚羊、水牛及印度野牛為食物。老虎能捕食比本身體型更大的獵物,一頭重約一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老虎可捕獵一頭重達九百公斤的印度野牛。野外的老虎每一次能進食四十公斤的肉類,在未受騷擾的情況下,它們一般在捕獲獵物後的三至六天內重返捕獵地點享用剩餘的美食,直至食物所餘無幾才罷休。

老虎是捕獵能手,但捕捉獵物時往往有九成機會失手,由此可見,在自然條件下,老虎並不會導致獵物絕種,更不會對獵物的群落數量造成任何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人類不斷破壞老虎的棲息、砍伐及燒毀植物,及捕殺老虎賴以維生的動物,老虎的存活遂備受威脅。

老虎在三至六歲開始繁殖,全年也可進行交配,但主要集中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懷孕期約需一百零三天,每次可生產二至五頭幼雛。雌老虎每兩年至兩年半繁殖一次,並須肩負哺育幼雛的責任,小老虎在十八至二十八個月後便可開始獨立生活。迄今壽命最長的野生老虎約有十五歲半,人工飼養的最多可長至二十六歲。

老虎的分布範圍可按棲息地及獵物的分布情況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為例,麵積隻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裏,範圍最大的分布地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約有一萬零五百平方公裏。

老虎跟其他貓類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善於遊泳,以往曾錄得一頭老虎遊泳長達二十九公裏。

我國三種虎的產地、形態習性特點

東北虎是指所有產在我國、前蘇聯和朝鮮北部的虎。在我國分布於吉林、黑龍江兩省,但生境範圍已變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叢林和野草叢生的地方,尤其喜歡在針、闊混交林中。沒有固定的巢穴。喜單獨生活,而且每隻虎都有一定的地盤範圍。夜間活動,善於遊泳,6~8km寬的河,很容易渡過。論個頭,東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個亞種,身長可達4m、重量達380kg。全身毛淡黃而長,斑紋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內側是白色毛,尾巴粗壯點綴著黑色環紋。靠視覺和聽覺捕獵,捕獵時潛伏等候或小心潛近獵物,然後突然猛捕先咬住獵物頸背要害部位,將其弄死拖到隱蔽處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豬及食草類動物。冬季發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華南虎又叫中國虎是我國特產,這個亞種分布較廣包括華南、華東、華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於山林及灌木叢、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習性和東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豬、黃猄、小鹿等。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20年。華南虎的體形比東北虎小;毛較短;花紋密而顏色較深;尾部黑斑最多。屬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已麵臨滅絕,也是世界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亞虎,國外見於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藏東部。這種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類為食,如野豬、鹿等,偶爾有攻擊人和家畜的現象。沒有固定繁殖季節,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孟加拉虎體形小於東北虎,大於華南虎,毛短,黑條紋窄而密。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2、對虎的保護與對策

近年來,虎的數量在急劇減少,產在我國的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已到了瀕危的程度,據文獻報道,生活在野外的東北虎,在世界上也隻有200多頭,目前生活在我國境內野生東北虎可能隻有10頭左右;加上全國動物園和飼養基地的也不過200多頭。生活在野外的華南虎、孟加拉虎,也不會超過10頭。

隨著世界上虎的不斷減少,全球保護虎的呼聲日益高漲。7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會就開始了援救老虎的行動,隨後在印度、西伯利亞、我國也都采取了嚴加保護措施,發布野生動物保護法。對全國飼養在動物園的三種虎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繁殖。僅北京動物園飼養的東北虎從50年代到現在已繁殖成活了122頭。

為了挽救華南虎,1995年中國動物協會還專門成立了華南虎協調委員會,統一協調華南虎的救助工作;對我國目前動物園圈養的30多頭華南虎,納入我國《21世紀議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動物繁殖專家組來我國,對上海、重慶、蘇州等動物園的華南虎現狀作了詳細調查,共同采取人工複壯措施。隻要全社會都增強生態意識,加上有關部門投入相應的人力、資金等,挽救虎的這一珍貴物種免於滅絕是有希望的。

老虎被稱為萬獸之王,就是我們平常看見,老虎頭上有橫紋。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看老虎頭上有三條橫線,像個“王”字,為什麼說它是萬獸之王?一它的體型是比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動物為食的。它在這個食物鏈裏麵,它是處在一個頂級的階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動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維持生態平衡裏麵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屬於萬獸之王,老虎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像我們講的十二生肖裏麵老虎是排第幾呀?是排第三,對吧!關於老虎的一些成語那就更多了,我們大家都知道,“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談虎色變”,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都是我們老百姓在長期的跟老虎接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跟老虎的一些習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語,它能夠充分體現老虎的一些生活習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麼起源的呢?我們剛才講了豹屬這一屬的動物,大概是在五百萬年左右以前出現的。它從哪個地方起源?是從亞洲起源的,然後從亞洲起源以後向外輻射。一般認為老虎是起源於亞洲的東部,尤其是我們國家,我們境內。在我們國家境內,它早於豹屬的其他成員,如獅子或豹子,首先大約在兩百萬年左右以前分化出來。我們國家的華南虎是我們國家特有的,被認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個原始的類群。老虎現在分了有八個亞種,其中不幸的是有三個亞種絕滅了。我們下麵就對每個亞種分布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孟加拉虎,這是它分布在印度緬甸尼泊爾和我們國家的西藏的東部,及雲南的南部。它的體色變化比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類型。我們後麵要講的白虎,就是這個孟加拉虎的一個體型變化。它不是這個像我們人類看見的這個白化個體,它不是白化個體,而是它體色的一個變化。它的體長大致在2.9米左右,體重是220公斤。雌體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長,重140公斤。

本世紀初,全亞洲相信共有十萬頭老虎,但其後數量便縮減達九成之多,迄今隻餘下少於七千頭野生老虎。捕殺老虎作商業用途、其食物數量減少以及棲息地喪失,均是老虎麵對的主要威脅。老虎的將來係於現有的棲息地能否得以保存,及人類可否全麵遏止非法捕殺的危機。

一直以來,獵人為搜集虎皮、製作標本及裝飾物而不斷獵殺老虎,也有以老虎身體部分研製中藥材。十九世紀末及本世紀初,射殺老虎更成為一項運動,一九一一年,短短十一天內在尼泊爾便有三十九頭老虎被同一群人射殺。在中國,老虎被視為“害獸”,“除害”更可獲賞金。由四十至七十年代三十年間,共有三千頭華南虎因而被獵殺。以往,獲取虎皮是老虎被殺的主要原因,近年殺虎卻是為了獲得虎骨製藥,殺虎取骨的問題備受各方麵的關注。

以往,傳統中藥業認為老虎身體各部分也可入藥作醫療用途,惟至今大部分入藥用途也不再通行,近年中醫主要使用老虎的肱骨作為醫治風濕的藥物,同時,虎骨搗碎成粉末可製成藥丸、膏藥或浸製虎骨藥酒。自一九九三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已刪除以虎骨入藥。然而,含虎骨的藥物仍在不少亞洲、歐洲及北美國家廣泛出售。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讚助舉行一個突破性的會議,席間集合了傳統東亞藥業人士、藥商及研究學者,與環保人士共同商議在東亞藥業中,使用其他動物骨骼取代虎骨的情況。會上研究人員就多個野生及飼養品種虎骨的功效進行闡釋,並期望中國能盡快以其他材料取代虎骨,然而,取代的物料必須避免危及另一種野生動植物。

打擊老虎身體部分非法貿易活動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使用者的保護意識。使用者認識到貿易限製後,便須遵守有關法例。首先需要使他們理解老虎身處的狀況,鼓勵他們加入救虎行列,包括禁上使用老虎身體部分及衍生物。

隨著老虎棲息地內的人口不斷增加,住宅、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促使老虎的棲息地減少。不僅麵積縮減,甚至以往的野生地區也變得零散不全,難以作為老虎棲息地。現時,全球五千至七千頭老虎分散為超過一百六十個細小群落。部分分布地因受人類砍伐柴木及捕獵老虎的獵物而備受破壞,導致老虎的數量可能因不斷減少以致無法繁殖。目前,華南虎的棲息地分布零散,雖然已有一些積極的救亡計劃,準備把部分細小的棲息地連係成主要的保護地區,但恐怕仍未能趕及在這些老虎亞種完全絕跡前成功實行。

人類捕獵野生生物,導致老虎的食物減少,對老虎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大型的保護區內情況也不例外。研究顯示假如每平方公裏內獵物數目低於二至五頭動物的標準,老虎便難以成功繁衍下去。一九九一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一項華南虎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保護區內並無老虎被殺,但在區內捕殺豬支及鹿,卻對老虎的生存構成威脅。老虎食物數量減少同樣是其他保護區內的重要問題。同時,在保護區內放牧家畜,不但導致牲畜與野生生物爭奪食物,而且老虎及獵物藏身的植被也大幅減少,這些牲畜也可能間接傳染疾病與野生生物。由於老虎的食物減少,老虎的分布便越見零散,隨著人類活動影響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生態,老虎的數量也將減少。

保護老虎必須全麵遏止捕獵老虎及其身體部分的貿易活動,更須保存現有的老虎保護區。為確保這些美麗的生物能持續繁衍下去,必須擴大保護老虎的行動,識別大型的「老虎保護地點」,包括主要的棲息地及完整的獵物群落是切實執行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其後還需要推行創新的管理規劃,以平衡地區內居民與老虎兩者需求產生的矛盾。凡此種種,均是人類踏入二十一世紀必須麵對的重大挑戰。

滿身是鱗片的穿山甲

穿山甲,顧名思義,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領,二是身被褐色角質鱗片,猶如盔甲。除頭部、腹部和四肢內側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鱗甲間也有長而硬的稀毛。全長約1米的穿山甲,頭小呈圓錐狀;吻長無齒;眼小而圓,四肢粗短,五趾具強爪。雄獸肛門後有凹陷,睾丸不外露。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蚊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裏,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產於長江以南各省。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麵略隆起。成體身長50~100厘米,尾長10~30厘米。體重1.5~3公斤。不同個體的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麵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2對。

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多棲息於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濕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他昆蟲幼蟲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

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錫金、尼泊爾等地亦有。

穿山甲的生活習性

穿山甲在野外常年活動在海拔1500-1850米的範圍內,在低海拔地區也會活動。但不常到平原或農田較多的地方活動,活動大都選擇在半山區,多棲息於山地丘陵的樹林、灌木叢中,居住地隨季節和食物而變化,平時無固定住處。隨覓食時所挖洞穴而居住,洞穴大小與挖食白蟻巢的深淺大小一樣。深度從0.3-0.4米至數米不等,多為距地表1-2米的盲洞。每年4-8月多雨的季節不住深洞,冬季則睡於深洞內。穿山甲怕寒冷,當氣溫在23℃以下時,洞穴墊有草屑及樹葉,懷孕母獸居住的洞穴寬敞較深,固定而隱蔽,墊草較厚。

穿山甲白天極少活動,蜷縮於洞內睡覺,夜晚外出覓食,黎明前返回住地洞穴,活動範圍可達5-6公裏之遠。發情期的雄獸活動範圍更大,常翻山越嶺,涉澗渡河,尋找配偶。穿山甲的性情孤僻,除繁殖季節交配時公母在一起同居外,一般均為異居、獨居生活。

穿山甲既能翻山越嶺,又能遊泳、上樹覓食白蟻。穿山甲很愛清潔,從不隨地大小便,排便後習慣用前足扒土蓋住糞便,實際上是為了防止猛獸聞到氣味跟蹤而來。穿山甲的視覺極度退化,夜晚活動全靠敏銳的嗅覺和聽覺擇路、覓食和避敵。一旦遇上虎豹敵害,便就地不動,將頭彎向腹下,用寬大的長尾結實地裹住蜷成一團,像一隻大鐵球。

穿山甲以蟻為主食,也食黑蟻或蟻的幼蟲和其他昆蟲的幼蟲,從不食素。它沒有牙齒,囫圇吞食。胃中披著角質膜,借吞食時吞進胃中的小砂石將食物磨碎。穿山甲的食量較大,一隻體重3公斤的穿山甲一次能食白蟻300-400克,飽食後2-3天不吃一隻白蟻也可以。

在夏秋季節,氣溫較高,白蟻和螞蟻在地表活動,這時穿山甲就舔食地麵的白蟻和螞蟻;冬春季節,氣溫下降,白蟻都集中在蟻巢內活動,穿山甲便挖洞掘巢,采取全麵殲蟻的方法取食。掘巢時,穿山甲用兩隻生有尖銳長爪的前肢挖土,後肢推泥,有時還能扭轉身體,仰臥著挖洞上方的泥土,使洞道保持圓形,穿山甲的掘洞速度每小時可達2-3米。

穿山甲遇敵或受驚時蜷成一團,頭部被嚴實地裹在腹前方,並常伸出一前肢作防禦敵狀,若在密叢中有躲避處,遇人或敵害,則迅速逃走。它善於打洞,前肢挖泥,挖捕時,若聽見過分吵擾,即迅速遁土而去。掘到蟻巢後,它便用前肢扒碎白蟻的菌圃,將富有粘液的長舌迅速伸縮,從碎菌圃和泥沙中舐食白蟻;大約半小時後,穿山甲便能將巢內大部分白蟻吞食下肚。有時遇到大蟻巢,一次吃不完,它出洞後就用泥土封閉洞口,到第二天晚上再取食剩餘的白蟻。穿山甲挖掘白蟻巢的準確率達100%。

穿山甲居住的洞穴大多是把蟻巢的白蟻吃光後,再搬一些幹草枯葉墊在洞裏並居住在裏麵,有時幾個月不搬走,有時3-5天就搬走。穿山甲的居住處一般冬春季節多選擇向陽避風處,夏秋季節則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從不馬虎。

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與養殖技術

穿山甲又名鯪鯉、龍鯉等,在動物分類上屬鱗甲目、穿山甲科,為我國特種藥用動物之一,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年來,由於大量捕獵野生穿山甲,致使野生資源遭到很大的破壞。為了保護穿山甲野生資源,充分利用其藥用和經濟價值,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已經開展了穿山甲的人工繁殖與飼養工作,並取得了成功。

藥用價值

穿山甲為我國特種藥用動物之一,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其鱗甲、肉均可入藥。其藥用部位主要為其鱗甲,藥材名穿山甲,是名貴的中藥材;穿山甲肉也供藥用,藥材名鯪鯉。

穿山甲性微寒、味鹹,具有消除潰癰、搜風活絡、通經下乳、消腫止痛等功效。主治瘡癰腫毒,風寒濕痹,月經停閉,乳汁不通,外用止血、止痛。

鯪鯉性溫、味甘澀,具有殺蟲、行血、攻堅散瘀等功效。主治痹痛、經閉、大麻風等。

人工養殖技術

人工養殖穿山甲,可直接到專門養殖單位購進種用穿山甲,或得到有關部門批準許可後,到野外捕捉養殖。

1.養殖場要求

養殖場要求冬暖夏涼,溫度以16℃~32℃為宜。在夏季高溫季節,注意遮陽降溫,在冬季要及時防寒保暖。根據情況可選擇池式、封閉式、地洞式和木箱式等養殖方式。

(1)池式養殖在庭院安靜處建多個20~40m2、高50cm的磚或石砌池子,形狀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池底、池壁均用水泥抹麵,使其堅固光滑,以防穿山甲逃走。池內用石塊砌幾個穿山甲洞穴,把大量的土堆在其上,每個洞穴單獨隔開,互不相通。池中央留5~10m2的活動場所,其上堆積大量的土並要種植雜草和小樹,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活動場所。場子周圍要栽種大量樹木,以便遮陽。在夏季雨季要有遮雨的東西,並留一個專門的排水道,防止雨水浸泡洞穴。

(2)封閉式養殖由室內2~4m2的小屋和室外4~6m2的活動場所組成。室內外均為水泥地麵,室內設有供穿山甲隱蔽棲息的洞穴,活動場四周有圍牆或鐵絲網,籠頂用鐵絲網封閉,每籠可飼養穿山甲2~4隻。

(3)地洞式養殖麵積可為20~50m2,四周有圍牆,牆壁堅硬光滑,牆高2m左右,沙質泥土地麵,人造洞穴,具有假山、草叢等自然生活環境。可養10隻以上穿山甲。

(4)木箱式籠舍製作長方形木板箱1隻,木箱大小要超過被飼養穿山甲體長的2倍為宜,分內外兩間,以圓洞連通,供動物自由出入活動和休息。

2.繁殖方法

穿山甲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每年的4~5月份進入發情交配期。入夏後,是其發情高潮季節,發情期雌、雄同居,交配後各自分開。分娩期為12月份或1月份,每胎1~2仔,在固定的洞穴中由雌獸育子。初生幼子體重約100克,雙眼緊閉,無磷,顏色淺白,靠母乳養育。經15天左右,開始睜眼,此時體重已達200克左右。1月齡時,鱗片開始漸漸角質化並變成黑褐色;2月齡後,體重可達1千克以上,能跟母獸外出覓食,並趴伏在母獸背上;6月齡時,體重可達1.5~2千克,開始離開母體獨立生活。雌獸在哺育期間,還能再次交配受孕繼續產仔,一般年產仔2胎。

3.飼料配製

穿山甲的天然餌料是白蟻,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捕捉白蟻飼喂不但麻煩,而且成本較高,很難滿足其生長需要,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大量使用人工飼養的蚯蚓、蠅蛆、黃粉蟲、蛞蝓等作天然餌料。這些天然餌料,一般是埋在洞穴附近或活動場所內地土中,也有少數分布在洞穴之內,根據其掘土習性,便會主動攝食。

除人工飼養的天然餌料外,還常常用人工配料進行投喂。穿山甲是肉食性食蟲動物,人工配合餌料要以動物性成分為主,同時要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飼料添加劑,以促使其正常生長發育。一般常用的配料方法有:①蠶蛹粉50%,血粉15%,熟雞蛋5%,奶粉5%,酵母粉5%、麥粉10%,豆粉10%,複合維生素0.05%,礦物質0.01%。②蠶蛹粉50%,熟雞蛋5%,奶粉5%,幹酵母10%,種植土25%,幹槐葉粉5%,複合維生素0.02%,生長素0.05%。

配製人工餌料時應將上述各種成分粉碎,並按比例攪拌均勻,然後加水40%~50%,調成團狀或糊狀,盛到一個小淺盤中放在飼養池內供其食用。

4.進食訓練

由於穿山甲不會主動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因此在人工投喂以前,必須進行訓練。具體方法是:在飼養池內先不給穿山甲供水,而在人工配合飼料中多加水使其呈稀糊狀,或將魚絞成糊狀,這樣由於其不耐渴,所以等口渴時便會主動去舔飲飼料盆中的餌料,逐漸便開始主動攝食。如果誘食不奏效,在3~4天後,就需人工強行灌食以促其胃腸正常消化,引起食欲而進食。

一般人工灌食的配方為:水解蛋白質2.5克、葡萄糖4克、酵母片2片、維生素B11片、胃蛋白酶1毫升、用水10毫升調勻。灌食時用塑料眼藥水瓶吸入,灌服量一般體重在1.2~2.5千克的穿山甲每天灌4~8毫升,每天1次,多在下午進行。灌食時兩人合作進行,一人抓住穿山甲,另一人將瓶插入其口中,隨穿山甲的吞咽動作,逐漸擠壓藥瓶。等灌食完後,放入池中繼續進行人工配合餌料誘食訓練,直到自動攝食為止。

5.日常管理

人工養殖穿山甲,一定要保持飼養場清潔衛生和安靜。要經常清掃養殖池內的糞便,一般每2~3個月要將活動場所的土重新更換一次,定期對飼養場所進行消毒;同時要注意胃腸炎、肺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