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最高級的動物——哺乳動物(2 / 3)

黑熊有各自的領地,它們的領地大小根據食物情況而各有不同,一般來說,食物來源越豐富,領地範圍就越小。因此,黑熊的領地從6.4-9.7平方公裏至16.4-36.5平方公裏不等。

黑熊基本為獨居動物,隻有交配的時候才會雌雄相會,並可能在一起尋找食物。不同地區的黑熊交配季節也有所不同,生活在俄羅斯的黑熊在每年的6-7月份交配,而它們的愛情結晶通常在12月至翌年的3月間出生;生活在巴基斯坦的黑熊通常到了10月份才會考慮傳宗接代,它們的寶寶則一般在次年的2月前後降生。熊媽媽的孕期可能有6-7個月,並有受精卵延遲著床的現象,時間約有2個月。但對於延遲著床現象的發生機製人類還不十分了解。

黑熊媽媽每次能生下2-3個孩子。和其他種類的哺乳動物相比,剛出生的黑熊寶寶顯得小得可憐,體重大概隻有200-300克。這是因為黑熊媽媽在懷孕期間不再進食,而是將體內的蛋白質分解成葡萄糖來為肚子裏的寶寶提供養分。由於在母體內養分吸收不足,出生後的黑熊寶寶體型十分小。不過熊媽媽的母乳蘊含極為豐富的脂肪和養分,足以將它們先前缺失的部分補充回來,也正因為如此,熊媽媽不用象其他食肉動物那樣需要給孩子頻繁哺乳。熊寶寶出生一周後才能睜眼,斷奶則最少需要3個月。孩子們通常會和媽媽一起生活2-3年才會獨闖天下,性成熟則是3-4歲的年紀。由於熊媽媽一般每2-3年生一次寶寶,因此有的熊媽媽可能同時和不同年齡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野外的黑熊,如果沒被人類以及其他天敵殺害,也沒被逮去活熊取膽的話,最長壽命約有25年。圈養狀況下最高記錄則為33年。如果是在殘忍無道的熊場,它們壽命則要短不少(具體情況請參照亞洲動物基金的介紹,這裏不再闡述這種悲傷話題),而且生命裏的每時每刻都在被痛苦折磨……

黑熊對人類的懼怕遠遠超過人類對它們的恐懼,因此黑熊一般都會遠離人類。它們通常隻有感到威脅或保護幼子的情況下才會襲擊人類。當然,無緣無故(至少從人類的角度是這麼認為的)襲擊人類的事件也發生過。據了解,這樣的攻擊事件大多發生在夏末,即交配季節前後,看來戀愛中的動物可能也和人類一樣,十分的亢奮和狂熱,看待周遭事務的眼光也會因此不同吧。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黑熊是熊膽貿易的悲慘受害者,它們和其他許多倒黴的物種一樣,為了極少數人類的荷包以及幫助治療人類某些小病小痛而貢獻出了血、淚以及寶貴的生命。

在朝鮮人“發明”活熊取膽術以前,獲取熊膽隻能依靠捕殺野生黑熊來獲得。根據中科院動物所相關數據庫中的資料顯示,我國黑熊的野生種群估計為12,000-18,000頭,最高估計也不過2萬頭(馬逸清、胡錦矗等,1994)。而1979-1984年間出口日本的熊膽就需要獵殺4.7萬隻黑熊,這還不包括國內市場。20世紀80年代,朝鮮人的“活熊取膽”術發明後,這種“技術”在短時間內得到狂熱追捧,尤其是黑熊主要的分布國——我國。一時間大批野生黑熊,特別是幼仔被人類捕獲(要獲得幼仔恐怕還得殺死熊媽媽),這些不幸的動物又有許多死於引流手術感染或飼養不當,而僥幸幸存下來的則被迫在活著的時候受盡痛苦折磨(突然想起奧斯維辛),並在痛苦中逐漸耗盡生命,直到最終悲慘死去……

由於黑熊並不難繁殖,因此那種同樣的悲慘遭遇又在這些不幸動物的後代身上不斷重演,也就是說,在熊場出生的熊寶寶,自出生一始就注定了要在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中渡完並不漫長的一生。

應該說,活熊取膽的確從某一方麵“保護”了野生種群。不過應當看到的是,首先,IFAW和亞洲動物基金等國際動物組織都在聯合中草藥研究機構共同探索熊膽替代品,並取得了積極進展,況且草藥還比熊膽更為經濟(請查詢亞洲動物基金和IFAW相關頁麵);其次,有人稱活熊取膽已使用所謂的“無痛引流”術,黑熊的痛苦大為減少雲雲。不知道這些人對黑熊的痛苦是如何界定的,難道還需要黑熊張口說起中文,明確地告訴他們這種酷刑的痛苦麼?

CITES早已將黑熊列為附錄I,以便限製黑熊活體及其產品和衍生物進行國際間貿易。這雖然已遏製了一部分針對黑熊的殺戮和掠奪行為(並對一小撮人的荷包產生了消極影響),但顯然作用還相當有限,因為它無法限製熊膽和其他黑熊製品在國內的貿易。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黑熊列為二級保護動物,至於實際作用麼,從活熊取膽的相關報道就已能充分體現,這裏不再累述。另外,IUCN的紅皮書中,黑熊被列為“易危”。

體態優美的梅花鹿

外形特征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它的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在陽光下還會發出絢麗的光澤,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差不多,借以隱蔽自己。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頭部略圓,顏麵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背麵呈黑色,腹麵為白色。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故人們往往以為它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是其生存鬥爭的有力武器。

在鹿茸生長發育過程所處的不同階段,其外部形態也隨著發生變化。人們給各個生長階段都起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幹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這種狀態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麵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像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分布範圍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過去廣布中國各地,但現在僅殘存於吉林、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台灣亦分布有一個特有亞種。

生活環境

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叢中,因為不利於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間的棲息地有著明顯的差異,白天多選擇在向陽的山坡,茅草叢較為深密,並與其體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棲息,夜間則棲息於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的地方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這樣可以較早地發現敵害,以便迅速逃離。它的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視覺稍弱,膽小易驚。由於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善長攀登陡坡,那連續大跨度的跳躍,速度輕快敏捷,姿態優美瀟灑,能在灌木叢中穿梭自如,或隱或現。

生活習性

梅花鹿晨昏活動,生活區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春季多在半陰坡,采食櫟、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夏秋季遷到陰坡的林緣地帶,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烏、明黨參、草莓等,冬季則喜歡在溫暖的陽坡,采食成熟的果實、種子以及各種苔蘚地衣類植物,間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還常到鹽堿地舔食鹽堿。

生長繁殖

梅花鹿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麵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裏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采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麵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強,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大小隨季節、天敵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3—5隻,多時可達20多隻。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獸和幼仔所組成,雄獸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開始發情交配,雌獸發情時發出特有的求偶叫聲,大約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雄獸在求偶時則發出像老棉羊一樣的“咩咩”叫聲。繁殖期間雄獸飲食顯著減少,性情變得粗暴、凶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鬥,頭上的兩隻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擊的武器,這種“角鬥”在鹿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一隻健壯的雄獸通常可以擁有10多隻雌獸,在一個繁殖季節,雌獸可以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後便不再發情。妊娠期為230天左右,產仔於翌年5—6月,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也有白色的斑點,隻需幾個小時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就可以隨雌獸跑動。雌獸對幼仔非常愛護,覓食的時候自己要先走到林間草地上四處探望,確信沒有任何危險後,才回到林中把幼仔帶出來,一旦發現險情,它就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飛奔逃進密林之中。哺乳期為2—3個月,4個月後幼仔便可以長到10公斤左右。1.5—3歲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經濟價值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中國古書記載,服用鹿茸有“補精髓、壯腎陽、健筋骨”之功。古人當然不了解其成分,隻是通過實踐而認識其功用。當時的解釋也頗有意思,認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麋鹿角自生至堅,無兩月之久,大者至二十餘斤,計一日夜須生數兩。凡骨之生無速於此。雖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強者,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益精髓也。”他們注意到鹿角骨質生長異常迅速,一定會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起作用。現在經分析和臨床證明,鹿茸含有內分泌素鹿茸精等,確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作用,已成為公認的滋補強壯藥物。

可可西裏的驕傲——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是中國重要的珍貴動物之一,也是我國的特產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羚羊亞科動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個體分布在印度地區。藏羚羊的體形與黃羊很相似,體長117~146厘米,尾長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體重45~60千克。主要生活在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環境中。藏羚羊善於奔跑,最高速度可達80公裏每小時,壽命最長8年左右,生性膽怯,喜歡在早晨或黃昏結小群活動覓食。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狀的角用來防禦禦敵人的進攻。角一般有50~60厘米,長而筆直,角尖微、微微內彎,雌性藏羚羊沒有角。藏羚羊四隻勻稱、強健,尾部短而尖,通體毛豐厚濃密,毛比較直,底絨非常柔軟。雄羊頭頸上的毛呈淡棕褐色,夏天顏色深而冬則淺,腹部為白色,額麵和四條腿有醒目的黑斑記,肩高80~85厘米,體重35~40千克。雌羊純黃褐,腹部白色,肩高70~75厘米,體重24~28千克。藏羚羊生存的地方海拔高,空氣稀薄,其兩鼻孔內各有一個小囊用來幫助張領養適應高原上稀薄的空氣。

生活習性

藏羚羊的生活習性很複雜,一部分藏羚羊喜歡長期定居於一個地方,但也有習慣遷徙的羊群。雌性和雄性藏羚羊的活動模式也不盡相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們的雌性後代每年從冬季交配地到夏季產羔地遷徙行程300公裏。年輕雄性藏羚羊會離開群落,同其他年輕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終形成一個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區東西相跨約1600公裏,季節性遷徙是它們重要的生態特征。因為母羚羊的產羔地主要在烏蘭烏拉湖、卓乃湖、可可西裏湖、太陽湖等地,每年四月底,雌雄藏羚羊開始分群而居,未滿一歲的公仔也會和母羚羊分開,到五、六月,母羊與它的母仔遷徙前往產羔地產子,然後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遷徙過程。

數十隻到上千隻不等的羊群,一般生活在海拔4300~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它們生活地區的海拔最低是3250米,最高是5500米。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6~7月產仔之後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數種群不遷徙。

分布範圍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南至拉薩以北,北至昆侖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偶爾有少數由此流入印度境內拉達克。

種群現狀

據1990年相關部門統計,藏羚羊的數目是100萬隻,而到1995年久剩下了7.5萬隻,數量銳減,以前甚至可以發現有1.5萬隻為一個群體的藏羚羊。經過執法部門對盜獵藏羚羊行為的嚴厲打擊,現存的藏羚羊總數大約在10萬隻以上。

為了保護藏羚羊以及青藏高原其他的珍惜物種,我國先後成立了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裏省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同時也加大了對非法捕殺藏羚羊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加強了法製宣傳和執法力度。

生長繁殖

藏羚羊群的構成和數量根據性別和時期不同會有所變化。 雌性藏羚羊在1.5~2.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經過7~8個月的懷孕期後一般在2~3歲之間產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12月之間,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護10~20隻雌性藏羚羊。雌性藏羚羊生育後代時都要千裏迢迢地到可可西裏生育。卓乃湖和太陽湖等地水草豐美,天敵少。豐富的食物、相對安全的環境有利於藏羚羊的生產和生長。有些人認為,卓乃湖和太陽湖的水質可能含有某種特殊的物質,有利於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藏羚羊集中生下羔羊後,離開產羔地,重新回到種群,但這個種群卻不是它們以前所在的種群。這種現象有利於基因的廣泛交流,增加物種遺傳的多樣性,有利於藏羚羊種群的延續。

保護級別

藏羚羊渾身是寶,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纖細的羊毛被譽為“軟黃金”,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它是一種優勢動物,隻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後初霽的地平線上湧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千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於這裏的。它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能力差的動物,隻要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藏羚羊同時受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級重點保護,在沒有許可情況下禁止狩獵和貿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爾地區外特殊情況外,根據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藏羚羊貿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曆史上藏族人捕殺藏羚羊是迫於生計,而如今藏羚羊所麵臨的最大的威脅是人類為獲取經濟效益而進行的盜獵活動,因為藏羚羊身上的底絨是製作精美“沙圖什”的原料。“沙圖什”是世界公認最精美的披肩,而沒製作一件“沙圖什”就需要付出幾隻藏羚羊的生命。印度曆史上有使用“沙圖什”作為嫁妝的風俗,但這並不是威脅藏羚羊生存的最大因素,但西方時尚界對“沙圖什”的追求是直接導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盜獵大幅上升的直接原因。藏羚羊絨從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爾,在那裏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絨織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貿易仍然是非法的。每年估計有2萬隻藏羚羊因“沙圖什”的原因被獵殺。藏羚羊角在傳統醫藥市場也有銷售

人類以及家畜對領養的侵犯,人類活動對藏羚羊遷徙和活動的幹擾以及對藏羚羊棲息地的侵占也是威脅它們生存的重要因素。

猩猩:有趣的“叢林老人”

猩猩

猩猩小檔案

拉丁文:Pongopygmaeus

英文:Orangutan

綱:哺乳綱

目:靈長目

科:人科

屬:猩猩屬,包含2(或1)種:婆羅洲猩猩,蘇門達臘猩猩。

分布:曾經一度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南半島,現在僅存於蘇門達臘的北部和婆羅洲的大部分低地。

棲息地:低地和山區的熱帶雨林,包括龍腦香樹林和泥炭沼澤森林。棲息在樹上,主要獨居。

體形大小:體長雄性為97厘米,雌性78厘米;身高雄性為137厘米,雌性115厘米;體重雄性為60~90千克,雌性40~50千克。

體態:體毛長而稀少,毛發為紅色,粗糙,幼年毛發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後變為栗色或深褐色。麵部赤裸,為黑色,但是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牙齒和咀嚼肌相對比較大,可以咬開和碾碎貝殼和堅果。蘇門達臘猩猩體型偏瘦,皮毛比較灰,頭發和臉都比婆羅洲猩猩的長。手臂展開可以達到2米長,可用於在樹林之間擺蕩。

食性:吃果實(比如榴蓮、紅毛丹、木菠蘿、荔枝、芒果、倒撚子、無花果)、嫩枝、花蕾、昆蟲、蔓生植物;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脊椎動物。

繁殖:雌性約在10歲達到性成熟,到30歲停止生育。每3~6年產一崽,懷孕期約為235~270天。幼崽需要哺乳3年,7~10歲的時候才完全獨立。

壽命:野外的壽命約為35歲,人工條件下約為60歲。

保護狀況:蘇門達臘猩猩被IUCN列為嚴重瀕危級,婆羅洲猩猩被列為瀕危級。猩猩的種群受到了棲息地破壞的威脅,它們在過去還被捕捉到動物園或者賣作寵物。

概述

猩猩是亞洲惟一的大猿,現在僅存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蒸汽繚繞的叢林裏。在靈長類當中,猩猩的兩個品種有許多方麵是很突出的,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棲,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動物。猩猩被認為是社會的隱居者,而且性生活非常獨特,它們建立的地區性模式使人回想起了人類早期的文化。

猩猩(在馬來語中是“森林中的人”的意思)在樹上攀爬的時候十分謹慎。由於太重而無法跳躍,它們穿越森林頂篷間隙的方式是在一棵樹上來回地擺蕩,直到能夠抓住另一棵樹,而且它們總會用兩個前肢抓住樹枝。這種行動方式是通過它們長長的手臂和比較短的腿(比手臂短30%)以及長長的鉤狀手掌和腳掌實現的,它們的手臂和腿能夠在許多方向上自由地活動。猩猩幾乎從不下到森林的地麵,但是成年的雄性婆羅洲猩猩除外——它們多達5%的時間都是在地麵度過的(也許是因為婆羅洲的老虎——猿類的主要掠食者——現在已經滅絕了)。猩猩不能像非洲的猿類一樣用指關節行走,當在地麵行動時,它們的手和腳是卷起的。

猩猩科最著名的早期代表是森林古猿Dryopithecus,這是最早發現的古猿,在將近150前就已經發現,在中新世中晚期分布於歐洲。另一類比較著名的早期代表是中新世晚期主要生活於亞洲的西瓦古猿Sivapithecus,過去著名的臘瑪古猿Ramapithecus也包括在內。臘瑪古猿原本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發現實際上是西瓦古猿的雌性個體,這一類群可能和現代的猩猩關係比較密切而和人類與非洲大猿關係較遠。我國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發現的祿豐古猿Lufengpithecus可能更加接近於人類與非洲大猿的共同祖先。祿豐古猿原被稱作祿豐臘瑪古猿,後列為單獨的屬。我國發現的古猿中最重要的是巨猿Gigantopithecus(右圖),巨猿是我國上新世和更新世早期南方動物群的重要構成,其中以廣西柳城“巨猿洞”發現的化石最為豐富。巨猿可能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可能比大猩猩還要大上一倍,不過由於發現的化石主要是下頜骨和牙齒,對其體型的估算並不可靠。

現存的猩猩有3屬4~6種,其中除了黑猩猩屬Pan被公認分成黑猩猩Pantroglodytes和倭黑猩猩Panpaniscus(右圖)以外,大猩猩屬Gorilla和猩猩屬Pongo各有一種或是兩種意見不統一,過去一般認為均隻有一種,它們是除了人類以外智力水平最高的動物。黑猩猩分布於赤道非洲剛果河以北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中,分布較廣泛,從東非的坦桑尼亞一直到西非的塞內加爾都能見到。黑猩猩有些和人非常類似的行為,雜食性,以植物為主食,但也食動物性食物,是現存猿中是動物性食物最多的一種,並能基體狩獵。從分子生物學水平來看,於人類差別甚微。倭黑猩猩分布於赤道非洲剛果河以南的熱帶雨林中,與黑猩猩的分布區不重疊,分布範圍不及黑猩猩廣泛,數量也較少。倭黑猩猩的身體特征有些方麵比黑猩猩更接近於人類,而其行為習性與黑猩猩也有一定區別,基本食植物性食物。大猩猩是現存最大的靈長類,也是除了兩種黑猩猩外和人類最接近的動物。大猩猩有兩個彼此分離的分布區,一個在赤道非洲西部,一個在赤道非洲東部,這兩個分布區的大猩猩被一些人分成了不同的種類,其中東部的又有分布於山地森林中的和分布於低地雨林中的,二者一般看作不同的亞種,其中山地大猩猩現存不過數百隻,瀕於滅絕。猩猩是亞洲現存的惟一大猿,和人類的關係略微疏遠些,現僅分布於蘇門達臘島和加裏曼丹島,二者分屬不同的亞種,也有人認為是不同的種。

體態特征

分子學的研究表明,猩猩是在1400萬年前從祖先那裏分化出的,它的祖先也是非洲猿類和人類的祖先。與中新世後期(1200~900萬年前)的南亞西瓦古猿非常相似,人們普遍認為它們是現存猩猩的祖先。體型巨大的更新世(100萬年前)猩猩出現在中南半島,而體型比現代猿類大30%的亞化石猩猩(4萬年前)出現在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岩洞裏。更新世時期,爪哇也生活著比現存猩猩體型比較小的猩猩。早期的猩猩有可能更適應地棲的生活,但是現存猩猩的樹棲生活方式證明了它們很長一段曆史時期都生活在森林的頂篷。

這種紅色猿類的下巴很大,大而平的臼齒上有皺起的尖和厚厚的琺琅質——這是一種完美的解剖學結構,有利於撕開木質的果實和帶有白蟻巢穴的樹枝,磨碎堅硬的種子以及撕下樹皮。這些大猿每天至少會建造一次睡覺的平台,它們會將一些樹枝折斷並折疊,然後在樹的頂部將樹枝和嫩枝編織成為窩。下雨的時候,它們還會添加額外的一層防雨蓋。

分布狀況

因為猩猩的體形龐大,相應地胃口也很大,所以其密度通常都很低(每平方千米隻有1隻),但是在肥沃的河穀特別是沼澤森林,它們的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千米7隻。蘇門答臘猩猩的密度比婆羅洲猩猩的大,而且它們也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在不被捕獵的情況下,它們的密度取決於果實的產量,特別是富含果肉的果實。對於富含果肉的果實來說,其分布是峽穀比斜坡和山脊多,低地又比山上多,而地理變化頻繁的蘇門答臘島又比婆羅洲多。

猩猩行進的時候很費勁,它們每天移動的距離通常不足1千米。然而,雌性猩猩的活動領域有幾百公頃大,而雄性猩猩的活動領域可以達到幾千公頃。猩猩無論雌雄都不是地盤防禦性的,它們的活動領域有很大的重疊,不過體形比較小的猩猩會避免與統治者作伴。雌性後代性成熟以後一般會留在母猩猩的活動領域附近,但是雄性在定居之前可能會在四周漫遊許多年。

飲食特征

猩猩的胃口很大,有的時候它們會花上一整天坐在一棵果樹上狼吞虎咽。其食物中大約有60%是果實——果實的種類有幾百種,無論成熟與否;猿類喜歡吃果肉中富含糖分或脂肪的果實。在生長有無花果的地方,猩猩會把這種溫和的果實當作主要的食物,因為這種果實數量豐富,也容易獲得和消化。猩猩也經常吃樹葉和嫩枝、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富含礦物質的泥土;它們在很偶然的情況下還吃脊椎動物,如懶猴。當缺少成熟水果的時候,它們會吃種子,或者樹木或者藤蔓植物的樹皮。特別是在果實歉收的時候,它們強健的齒係為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當缺少多汁的水果時,它們會喝樹洞裏麵的水;這種猿會將一隻手浸入水中,然後吸食從手腕的毛上流下來的水。

在蘇門答臘島的某些沼澤地中,猩猩會製作棍子一樣的工具將種子從多刺毛的利沙樹果實當中取出。它們也會利用工具挖蜂巢中的蜂蜜,或者掏樹洞中的白蟻。在使用工具的種群當中,所有的成員都具備這種技能,隻不過它們使用工具的頻率不同。一個很有趣的對照就是,其他種群的成員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哪怕它們與使用工具的猩猩種群隻隔了一條河。這種使用工具的當地傳統與野生黑猩猩的傳統很相似。

社會行為

猩猩是一種生長和繁殖很慢的長壽動物。它們悠閑的生活史可能是為了適應在低死亡率的棲息地生活,以及度過食物稀缺的時期。在野外,雌性10歲進入青春期,但是5年後才可以生育。幼崽在1歲以前都會受到母猩猩的持續照料,當它們4歲大的時候,母猩猩才會離開。母猩猩對孩子十分耐心,幼崽在3歲斷奶以前一直都睡在母猩猩的巢中。即使在斷奶之後,幼年猩猩還經常與母猩猩來往。雌性猩猩的產崽間隔通常是8年。在野外,雌性能夠活45歲左右,因此它們一生最多能夠生產並養活4個孩子,這也許是所有哺乳動物當中數量最少的。

雄性猩猩通常在12歲的時候達到性成熟(“接近成年”)。完全成熟的雄性體型大約是雌性的兩倍,它們臉頰邊緣的纖維組織將臉部變得更寬,有著大而長的喉節,手臂和背上有長長的、鬥篷一樣的毛發;也能發出低沉的“長叫”。它們的第二性特征出現的時間有很大變化:發育最快的未成年雄性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達到完全成熟,而有些猩猩似乎要停留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最終成熟。這種發育上的停留現象可能是一種適應性的交配策略,這種現象在蘇門答臘島更加常見,那裏的種群當中未成年與成年的比例要比婆羅洲種群的比例高出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