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窗紗門蚊帳。有孕婦或者幼兒的家庭可以選擇,避免蚊香、殺蟲劑對人體的影響。
蚊香、殺蟲劑要常換品牌。蚊子和病菌一樣,會產生耐藥性,市疾控中心已經監測到有耐某種殺蟲劑的蚊子種群。一種殺蟲劑或蚊香長期使用,很可能對某個區域內的蚊子耐藥,所以每過一段時間換個牌子使用。
夏天出外旅遊,應穿長袖衫及長褲保護。在外露的皮膚上,每4小時左右塗抹一次驅蚊劑。
穿淺色衣服。伊蚊最喜歡停在黑色衣服上。
洗澡少用香皂。蚊子喜食花蜜露,使用香水、化妝品、麵霜等帶花香味的物品後,被蚊子叮咬的概率會上升,但檀香例外。
多吃蔬菜。蔬菜中有一些含有蚊子不喜歡的氣味,如含胡蘿卜素的蔬菜及大蒜等有辛辣味的蔬菜等,人吃下後,蚊子也會離你遠點。
被叮咬後不能抓。抓撓後,皮膚裏的組織液、淋巴液等滲出,腫成一個包,就會越抓越癢,而且還不易消退,長滿紅包的“赤豆腿”就是這樣被抓出來的。如果堅持不抓,一般10至15分鍾後,癢感就能明顯消退。
莊稼的克星——蝗蟲
蝗蟲
蝗蟲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散居型有蚱蜢、草蜢、草螟、螞蚱等叫法。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厘米)的滅絕,至今仍不明了。
昆蟲習性
交配中的蝗蟲
蝗蟲(locust)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能棲息在各種場所。在山區、森林、低窪地區、半幹旱區、草原分布最多。植食性。 大多數是作物的重要害蟲。在嚴重幹旱時可能會大量爆發,對自然界和人類形成災害。 幼蟲隻能跳躍,成蟲可以飛行,也可以跳躍。大多以植物為食物。 人們常說的螞蚱隻是蝗蟲的幼蟲,並不是單獨的物種。 另有一種常見昆蟲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國北方也稱螞蚱,屬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蚱蜢亞科。俗稱扁擔勾。常易同蝗蟲幼蟲混淆。
生理結構
頭部觸角、觸須、腹部的尾須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在口器內,觸角上有嗅覺器官。第一腹節的兩側、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雄蟲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後足腿節的音銼摩擦前翅的隆起脈而發音。有的種類飛行時也能發音。棲息地各異,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過大半生,能遊泳,產卵於水生植物上。 體型呈中型或大型,某些種類(如南美的巴西排點褐蝗Tropidacris latriellei)長度超過11厘米。有的地區的人們以蝗蟲為食品。蝗蟲的天敵有鳥類、禽類、蛙類和蛇等,同時人類也大量捕捉。 全身通常為綠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頭部除有觸角外,還有一對複眼,是主要的視覺器官。同時還有3個單眼,僅能感光。頭部下方有一個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顎(1對)、舌(1片)、下顎(1對)、下唇(1片)組成的。它的上顎很堅硬,適於咀嚼,因此這種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有一對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蟲的聽覺器官。在左右兩側排列得很整齊的一行小孔,就是氣門。從中胸到腹部第8節,每一個體節都有一對氣門,共有10對。每個氣門都向內連通著氣管。在蝗蟲體內有粗細不等的縱橫相連的氣管,氣管一再分支,最後由微細的分支與各細胞發生聯係,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食性:植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生長發育:不完全變態。
發育情況
每年夏、秋為繁殖季節,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複雜。 它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隻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這種形態的昆蟲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製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時代。在24℃左右, 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隻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 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 蝗蟲的一生經曆了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發育時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2)做到大麵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麵積。 (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製蝗卵的作用,因地製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
(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麵積施用微孢子蟲。
蝗蟲飼養
種源的選擇和鑒定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
(1)谘詢蝗蟲分類專家。
(2)查閱蝗蟲檢索表或圖譜。
(3)谘詢有經驗的蝗蟲養殖戶。
(4)把蝗種寄送給客戶鑒定審查等。
常見的養殖蝗蟲種類有:東亞飛蝗、棉蝗、中華稻蝗、中華蚱蜢等。這些品種各有優缺點,要綜合考慮其生長周期、代數、味道、食料、個頭大小以及客戶所需品種等因素,並結合當地的氣候、食料來源等情況選擇養殖品種。
養殖棚的建造與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將地麵上的螞蟻、螻蛄消滅幹淨。可采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以上幾種昆蟲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決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為了便於雨季的排水,棚內地麵要高於地麵10—15厘米,土質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取卵。可在四月中旬,在建棚地麵上種上小麥等作物,準備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麵積,按飼養蝗蟲多少確定,養一萬隻蝗蟲,用十五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內外空閑的地方,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鐵絲、木棍、竹片等建造一個棚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棱布(紗窗布)做一個像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在地下,留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這個裝置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來和便於進出喂養管理。(也可以搭成拱形棚) 棚的高度在1.5—2米即可,為了保溫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大齡以上)不怕下雨時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以前完工,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
若蟲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溫度最好控製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
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
⑷保持棚內幹淨,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
蝗蟲是災害性昆蟲
它不同於其它的特種養殖業,養殖它一方麵可以變害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麵又增加蝗蟲的種量,形成了潛在危害。必須對它的養殖進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成規模的養殖,按1畝地養殖為標準,在養殖場地四周應建有半米寬的植物染毒隔離帶,周圍要用鐵絲網做圍欄,並配有農藥噴霧器,殺蝗蟲的農藥有很多種,可以用75%馬拉硫鱗乳油,也可以用2.5%敵殺死等菊酯類殺蟲藥進行殺滅。 養殖戶如果不想對蝗蟲進行養殖,要進行最後一次的滅絕措施。養殖戶不想養殖了,應提前做好準備,在每年的春季5月20號之前不能將養殖棚撤掉,待蝗蟲全部出土以後,未成蟲之前,用農藥將其全部殺死,這樣就不會有危害了。養殖戶在秋末之前,決定不在養殖了,必須在9月10號之前,即蝗蟲沒有交配前將其全部出售,或用農藥殺死,不得讓其在養殖棚內產卵,這樣的措施才能保證根除以後的潛在危害,利於養殖蝗蟲產業的健康發展。
研究價值
蝗蟲的生物學特性與價值:蝗蟲為藥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科共有859種蝗蟲,能入藥供食用的主要有兩種,即東亞飛蝗和中華稻蝗,這兩種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鬆軟、鮮嫩,味美如蝦,據《飛蝗之研究》和《飛蝗的飼料價值》等書介紹,蝗蟲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微量元素,蝗蟲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還是治病良藥,有暖胃肋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痧脹、鸕鶿瘟,凍瘡,氣管炎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等。可以十隻煎湯服,或炒存性研末服,五隻/次,凍瘡炒存性研末調香油塗患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類餐桌上已由雞鴨魚肉等傳統型轉為綠色野味型,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國還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據報導,有些肥胖和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多趨於食用昆蟲,意欲達到減肥祛病之目的。隨之而來的有些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用昆蟲做菜,或製成罐頭、餅幹、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現實喻意
比喻那些自己不去勞動而又吞食集體勞動成果的人,因為蝗蟲是侵蝕莊稼的害蟲,用來比喻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是最好不過。 比喻一哄而起,如現在所說的“蝗蟲經濟”。
因鳴聲悅耳而聞名的蟋蟀
蟋蟀
蟋蟀亦稱“促織”、“趨織”、“吟蛩”、“蛐蛐兒”。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觸角比體軀為長。雌性的產卵管裸出。雄性善鳴,好鬥。種類很多,最普通的為中華蟋蟀,體長約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發音。幹燥蟲體入藥,性溫,味辛鹹,有毒,功能利尿,主利水腫、小便不通等症。同科有油葫蘆、大棺頭蟋等。因均在地下活動,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都是農業害蟲。
物種綜述
蟋蟀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蟲,因鳴聲悅耳而聞名。全球約2400種,長3~50公厘(0.12~2寸)。觸角細,後足適於跳躍,跗節三節,腹部有2根細長的感覺附器(尾須)。前翅硬、革質;後翅膜質,用於飛行。雄蟲通過前翅上的音銼與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齒(約50~250個)互相摩擦而發聲。音的頻率取決於每秒擊齒次數,從最大蟋蟀種類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種類的將近10,000周/秒。鳴聲的速率與溫度直接有關,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鳴聲有招引雌性的尋偶聲;有誘導雌性交配的求偶聲,還有用以驅去其他雄性的戰鬥聲。雌雄在前足脛節都有敏感的聽器。多數雌蟲以細長的產卵器產卵於土中或植物莖內,對植物常可造成嚴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產卵,若蟲於次春孵出,蛻皮6~12次而成熟。成蟲壽命一般為6~8周。 蟋蟀亞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屬(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舊作Gryllus domesticus)體粗壯,黑或褐色,常打淺洞;取食植物、動物、衣服或互殘。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家蟋蟀頭部色淺,並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於建築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廣泛,日夜鳴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於生物學實驗。田野蟋蟀屬常出現於詩、文中。如狄更斯的《爐邊蟋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針蟋亞科(Nemobiinae,或歸入蟋蟀亞科)長12公厘,鳴聲為一係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條紋針蟋(Nemobius vittatus)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Oecanthinae)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產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為悠長的顫音。雪白樹蟀(Oecanthus fultoni)通稱溫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鍾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於當時的華氏溫度。棲息在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夜間叫,草叢種類日夜都叫。蟻蟋亞科(Myrmecophilinae)的種類小型,3~5公厘長,無翅,弓背,生活於蟻巢中。鉦蟋亞科(Mogoplistinae)的種類(無翅灌叢蟋)常見於灌叢或熱帶多沙地區水邊的碎石下,體細長,5~13公厘,無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鱗片。蛣蛉亞科(Trigonidiinae)的種類(有翅灌叢蟋)4~9公厘長,產卵器劍形,生活於池邊灌叢中。金蛣蛉亞科(Eneopterinae)的種類(褐色灌叢蟋)較大,瘦長,淺褐色,常見於樹上或灌叢中。在東方,人們籠養雄蟋蟀聽其鳴叫;在中國鬥蟋蟀的風習已有數百年之久。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在緬甸曼德勒的市場上銷售一種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遊方僧人食用。 在英語中,許多其他昆蟲亦稱cricket,如突灶螽、沙螽(Jerusalem cricket)、螻蛄(mole cricket)和蚤螻(pygmy sand cricket)。這類昆蟲體形微扁,頭部圓形,觸角長。有翅時,翅平疊於軀體上。多數體色褐色或黑色。雄蟲會發出求偶鳴聲。多數雌性的產卵器很顯著,呈筒或針狀。卵被產於濕潤的土壤裏。肉食性的種類如樹蟋將卵群產於植物組織 怎樣分蟋蟀的雌雄 蟋蟀雌蟲尾部中間有一根很長的針狀產卵器,不會鳴叫;雄蟲尾部沒有針狀產卵器,會鳴、善鬥。
蟋蟀 - 生活習性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衝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 ,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隻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
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隻雄蟋蟀勇猛善鬥,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占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有利於蟋蟀家庭子子孫孫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乎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抬舉貿然闖入時,那麼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若“最後通牒”失效,那麼一場為了搶占領土和捍衛領士的凶殺惡戰便開始了,兩隻蟋蟀甩開大牙,蹬腿鼓翼,戰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於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此蟲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它每年發生1代,產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
雄蟲好鬥,當兩隻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後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然後,敗者無聲的逃逸,勝者則高豎雙翅,傲然地大聲長鳴,顯得十分得意。
蟋蟀 - 分布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遊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蟋蟀 - 記載與特性
蟋蟀因其能鳴善鬥,自古便為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於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閑暇之餘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曆史。
每個寧靜的夏夜,草叢中便會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聽,蟋蟀們又在開演唱會了!蟋蟀優美動聽的歌聲並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蟋蟀在不停地震動雙翅,難道它是在振翅欲飛嗎?當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發聲器官。回為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用動聽的歌聲,尋找佳偶。其中歌王當屬長顎蟋蟀。體長可達20毫米左右,觸角長約35毫米,因兩顆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長顎蟋蟀,俗稱克斯。
除了善於歌唱,蟋蟀還十分好鬥。鬥架是雄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兩隻蟋蟀會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製的或磁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鬥。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鬥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隻既能鳴又善鬥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鬥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喪誌。
環境衛士——蚯蚓
蚯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動物。蚯蚓是對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類動物的通稱。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身體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借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00多種,1837年被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蚯蚓在中藥裏叫地龍(開邊地龍、廣地龍),《本草綱目》稱之為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作用
蚯蚓 - 概述
蚯蚓蚯蚓——中藥叫地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之為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作用。在1837年被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蚯蚓可以生產多種中藥、西藥、人、畜用藥品、地龍注射液、普恩複、溶栓、百奧、抗栓、步長膠囊。 蚯蚓可以作為各種家禽、家畜、漁業水產品、水族寵物食品、動物性活食餌料、飼料添劑誘食劑。幹蚯蚓可以作為各種魚類、水產品高檔開口餌料。 鮮蚯蚓是高蛋白活餌料。畜禽動物,長吃蚯蚓可以減少用藥量,降低死亡率。 凍蚯蚓是高效益藥物餌料,各種畜禽動物長吃蚯蚓可改善肉蛋奶品質,減少藥物殘留。魚苗場,水產養殖場,長吃蚯蚓苗壯,體強,顏色鮮豔。 蚯蚓具有利尿、鎮痛、平喘、降壓、解熱、抗驚厥等作用。 蚯蚓含有地龍素、地龍解熱素、維生素B族複合體等成分。 蚯蚓可以提取蛋白酶、蚓激酶、蚯蚓纖溶酶等生物藥品。
蚯蚓為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垃圾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參環毛蚓,體較大,長110-380mm,寬5-12mm。體背部灰紫色,腹麵稍淡。前端較尖,後端較圓,長圓柱形。頭部退化,口位在體前端。全體由100多個體節組成。每節有一環剛毛,剛毛圈稍白。第14-16節結構特殊,形成環帶,無剛毛。雌性生殖孔1個位於第14節腹麵正中,雄性生殖也1對位於第18節腹麵兩側,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
威廉環毛蚓,體長96-150mm,寬5-8mm。背麵青黃色或灰青色,背中淺深青色。環帶占14-16三節,無剛毛。身體上剛毛較細,前端腹麵並不粗而疏。雄生殖孔在18節兩側一淺交配腔內,陷入時呈縱裂縫,內壁有褶皺,褶皺間有剛毛2-3條,在腔底突起上為雄孔,突起前麵通常有孔頭突。受精囊孔3對,在6-7,7-8,8-9節間,孔在一橫裂中的小突起上,無受精囊腔。8-9,9-10節間缺隔膜,盲腸簡單。受精囊的盲管內端2/3在平麵上,左右彎曲,為納精囊。
通俗環毛蚓,本種身體大小、色澤及內部構造與威廉環毛蚓相似。唯受精囊腔較深廣,前後緣均隆腫,外麵可見腔內大小乳突各一。雄交配腔亦深廣,內壁多皺紋,有平頂乳突3個,位置在腔底,有一突為雄孔所在處,能全部翻出,一如陰莖。
櫛盲環毛蚓,體長100-150mm,寬5-9mm。背麵及側麵有深紫色或紫紅色。剛毛圈不白,環帶占3節,無剛毛。身體前部剛毛雖粗,但在2-9節並不特殊粗。雄生殖孔在一個十字形突的中央,常由一淺囊狀皮褶蓋住,內側有一個或多個乳頭,其排列變化很大。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其位置幾近節周的一半距離,孔在一乳頭的後側,前後兩側表皮腺腫大,孔常陷入,孔的內側腹麵在剛毛圈前或後,有乳頭突,排列較規則。8-9,9-10節間缺隔膜。盲腸複式,其腹側有櫛狀小囊。副性腺有索狀短管。盲管較受精囊本體長,內端3/4稍粗,或直或稍彎曲。
食物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天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恒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範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濕,冬天隻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產(這裏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隻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營養成分
據測定,蚯蚓的蛋白質含量約占幹重的53.5%~65.1%,脂肪含量約為4.4%~17.38%,碳水化合物約為11%~17.4%,灰分7.8%~23%。蚯蚓體內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約占鮮體重的0.04%~0.073%),以及鈣和磷(約占鮮體重的0.124%~0.188%)等礦物質元素。蚯蚓體內含有地龍素、地龍解毒素、黃嘌呤、抗組織胺和維生素B等多種藥用成分。同時,蚯蚓也是某些寄生蟲如線蟲和絛蟲的中間宿主,如環細線蟲和長刺後圓線蟲等。
與人類的關係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在淡水釣魚中適應麵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麵。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活蚯蚓容易傳播疾病,對豬可傳播絛蟲病和氣喘病。對禽類可傳播氣管交合線蟲病、環形毛細線蟲病、異次線蟲病和楔形變帶絛蟲病。 蚯蚓是分解者,對於人類來說,它可以分解掉人類生產的有機垃圾,使其變成無機物,供植物等利用。所以說院子裏有蚯蚓的話種菜或種花都會長得比較好……同時人的活動會給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來源,比如食物。但是人類對土壤的汙染和對水的汙染會給蚯蚓的生活環境造成極大危害,威脅到蚯蚓們的生命。 蚯蚓還可以作飼料、食品和藥材,對人類的益處很大。 除石頭、磚瓦、玻璃、金屬、橡膠等之外,其他一切能夠腐爛 的有機廢物和生活垃圾都能被它所消化,並可轉化為有機肥料。蚯蚓的 消化係統是驚人的,它能分泌出一種分解木纖維的酶,因而,一些雜草 木屑、獸骨魚刺、蛋殼果皮、破布爛紙以及其他汙物,都成為它們口中 的美味佳肴。據實驗,1億條蚯蚓一天就可以吞食40噸垃圾,如果處理 一戶普通家庭的垃圾,隻要飼養2000條蚯蚓就足夠了。蚯蚓可謂是忠實 的“環境衛士”。 目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蚯蚓在農業、林業、牧業生產上的重要性和對環境保護的特殊作用。據調查我國每公頃土地內大約有蚯蚓15萬~180萬條。由於蚯蚓的掘地性和雜食性,每年每公頃土地內的蚯蚓排出的蚓糞就可以達到幾十噸至幾百噸。富含腐殖質的蚓糞是植物生長的極好肥料。蚯蚓的活動還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恢複和保持土壤的生態平衡。此外,蚯蚓在處理垃圾中的有機廢物,降解環境中的汙染物和為入類提供蛋白質新來源等方麵都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裏活動,使土壤疏鬆,空氣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於植物生長,能夠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進的腐爛有機物和大量土粒,經過消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其中含有豐富的氮,磷, 鉀等養分。第三,蚯蚓的身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很高,是優良的蛋白質飼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來處理有機廢物的效率很高,如1億條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噸有機廢物..因此,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所以,我國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大力開展蚯蚓的利用和養殖事業。
怎樣采集
蚯蚓生活有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麵,取食地麵上的落葉。采集蚯蚓的時間,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時蚯蚓數量較多,活動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時氣溫適中,光照較弱,近地麵空氣溫度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 采集蚯蚓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挖掘法:選擇腐殖質豐富、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地方,如菜園,用鐵鏟翻土采集。 灌水法:蚯蚓數量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從土內鑽出來。 拾取法:蚯蚓喜棲黑暗環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淩晨3-4點鍾時,到田邊手持電筒拾取。 誘捕法:蚯蚓喜食新鮮飼料,我們將發酵的飼料堆在蚯蚓較多的田邊,3-5天後,即可用鐵鏟翻開采集。
怎樣飼養
飼養
取一個大容器,放進3/4的肥土,灑水把土壤澆濕,再放幾片菜葉,然後放進幾條蚯蚓,蓋上一塊濕布,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就可以飼養蚯蚓了。 如果要大規模飼養蚯蚓,采用室外養殖法為好,設備簡單,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各種禽糞、畜糞、瓜果皮、菜葉、樹葉以及無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這些飼料最好事先進行發酵,達到無臭味、無酸味、完全腐熟、外觀咖啡色。室外飼養具體方法: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汙染、無驚擾的地方,用鐵鏟挖一個寬約1米、深約25厘米、長度適當的淺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後,坑底和四壁砌上磚塊,以防蚯蚓外逃。然後鋪上飼料約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麵要搭棚遮陰;冬天養殖坑上麵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冬。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細心觀察
把室內飼養容器上的濕布掀開,就會發現蚯蚓紛紛往泥土中鑽。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沃的土壤裏,並吃下土粒,把其中的養分吸收後,再把剩餘的土粒從尾端的肛門排出,這種土粒叫做蚯蚓的糞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會感到它的體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隻大盤裏,分區放入幹土、幹沙、濕土和濕沙,然後放入幾條蚯蚓,你很快會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縮地爬到濕土區,並鑽入濕潤的土壤裏去了。 取一個大號玻璃筒,在筒的底層盛黑土,第二層盛沙,麵上一層又盛黑土。接著,放入幾條蚯蚓,投入幾片菜葉,作為蚯蚓飼料,並灑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天觀察一次,過了5-6天,土壤給攪亂了,3層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來疏鬆得多。這說明蚯蚓在土壤裏上下翻動,把土壤翻鬆了。怪不得農民稱蚯蚓為“活犁耙”。
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蚯蚓俗稱曲蟮,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絡。主治高熱狂燥,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療禿發。 目前人工養殖的優良品種有正蚓科赤子愛勝蚓、巨蚓科威廉環毛蚓和雜交大平小號蚯蚓。近年來發現,蚯蚓含蚓激酶,對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蚯蚓酶不僅能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纖維蛋白。臨床治療血栓病有效率達80%以上,蚯蚓酶還有降低血液粘度,抑製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進血流通暢等作用,對中風後遺症、動脈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療作用。 蚓激酶已被開發成藥,服用方便、安全,不會像鏈激酶,脲激酶等藥易引起高纖溶酶血症導致大出血。抗癌研究證明,地龍對食管癌有抑製作用,與化療藥物連用對肺癌的近期療效優於單純化療。 蚯蚓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高達72%,並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僅能作動物性飼料及生產藥品和化妝品,而且可以供人食用。蚯蚓食品在我國台灣及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極為暢銷。 蚯蚓糞是一種很好的生物肥,含有豐富的氮、磷、鉀、腐殖質、有機質及鎂、硼、鎳、錳等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是水果、花卉、蔬菜和苗圃的廉價高效肥料。 蚯蚓被廣泛用於製藥、輕化工業和養殖等,因此需求量大增,人工養殖受到重視,養殖蚯蚓,可利用有機廢料(如:禽畜糞便、垃圾、植物槁柑、糖渣、食用苗渣、酒糟等)成本低,方法簡單,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功能主治
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鹹。其味鹹,性寒。功能為清熱、鎮痙、止喘、利尿。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頭痛目赤、喘息痰熱、中風、半身不遂等病證。中醫治療前列腺等濕熱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藥,該方是民間古方。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禿發。
典型疾病
地龍作藥,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即已正式載入《神農本草經》,到了明代,其醫藥用途相當廣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地龍可治療多種病症。 地龍的功效: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利尿。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地龍確有解熱、鎮靜、抗驚厥、平喘、降壓等多種藥理作用。 一、治療高熱驚劂。地龍既有解熱作用,又能抗驚厥。所以最適用於高熱驚厥抽搐。常與鉤藤、僵蠶、七時一枝花等藥配用。 二、治療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地龍能夠舒張支氣管,所以能夠平定喘身。可單方用,特地龍研末吞服,每次1-2克。對於肺熱哮喘,宜與麻杏甘石合劑同用,效果更好。 三、治療高血壓病。地龍有降壓作用。對原發性高血壓有效。 四、治療躁狂型的精神病。地龍既有鎮靜作用,又有解熱作用,所以運用於這種病人。 五、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中風後遺症。治療關節冷痛、活動不便的小活絡丸和治療半身不遂的補陽還五湯,其中都有地龍。 腿抽筋:滿族民間常用活地龍l條,配伍少許胡黃連,水煎服。 高熱煩躁而有抽搐:地龍幹、連翹、鉤藤各9克,盒銀花12克,全蠍3克,水煎服。 中風半身不遂:地龍、紅茶各9克,全蠍6克,赤芍、牛膝各12克。水煎服。每日1 劑。支氣管喘息:滿族民間常用地龍研細末,溫開水衝服,日3次,每次5克。 夏季哮喘:地龍、西洋參各刀克,石斛、麥冬、竹葉、知母各15克,生地、甘草、西瓜翠衣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痰多、喘不能臥,去麥冬,加葶蕩子、川貝母各刀克;病程長者,加黃芪。山藥各20克。秋冬季節,服六味地黃丸2個月。 支氣管哮喘:地龍15克,海螵蛸、天竺黃各9克研末,每服1.5克,日3次。湯藥送服。 偏頭痛:地龍、羌活各12克,川芎30-40克,天麻、白芷、醋玄胡、白芍各15克,細辛9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溫服。 對口瘡:活蚯蚓1-2條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3-4次。 流行性腮腺炎:白頸蚯蚓洗淨體外泥沙,加等量白糖淹漬,約15分鍾後分泌出白黃色黏液,然後用力攪拌成蚯蚓糖漿,直接塗搽患處,日換藥4-6次。一般1-3天退燒、消腫。 下肢潰瘍:蚯蚓糖漿浸透紗布敷患處,每日蚯蚓糖漿滴紗布上數次保持濕潤,隔數日換布1次,直到潰瘍痊愈。 閉經:地龍幹3條,黃酒適量浸出味,早晚飲用,連服數日。 戒煙:地龍、魚腥草20克,遠誌15克,加水5陰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晨空腹服用。 高血壓:活蚯蚓3~5條入盆內排除汙泥後切碎,以雞蛋2- 3個炒熟,隔日吃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