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小巧玲瓏的昆蟲(2 / 3)

南方地區的福建、廣西因受亞熱帶氣候影響,室內終年有蟑螂活動,但還有明顯的消長規律: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都在6月為高峰期。南寧市美洲大蠊在6月和8月呈雙峰型。

東北地區的日本大蠊一般於4月上旬開始活動,5月密度明顯上升,6月出現高峰;7月中旬密度有所下降,到8月又出現第二高峰,9月又見下降,10月下旬活動明顯減弱,進入越冬期。季節消長曲線呈雙峰型。

怎樣清除蟑螂

1、仔細的檢查下水溝,牆上的裂縫,地板隔及窗戶,防止蟑螂進入。

2、保持室內幹燥,蟑螂多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因此應注意不要有任何漏水的地方,尤其是廚房。

3、保持室內清潔,在清潔,幹燥的環境中,蟑螂會感到自己不受歡迎,:-)。用餐後要將食物及時密閉,將地上及垃圾袋內的垃圾及時清理,並將餐具用熱水衝先幹淨,不潔的餐具會吸引蟑螂的目光。另外爐灶等處也要定期的清潔。

4、在屋內無人的情況下使用殺蟲劑消滅蟑螂。

蟑螂是晝伏夜出的家庭害蟲。白天蟑螂大多隱藏在廚房的角落,碗櫥的縫隙中,夜間四出活動找食吃。

蟑螂幾乎什麼都吃,香的、臭的、硬的、軟的。有時候它還會去啃書脊裏麵的漿糊,把書咬破;鑽進電視機、收音機裏,把電線包皮咬壞;甚至能咬傷嬰兒的皮膚和手指。它還吃糞便、痰液和小動物的屍體。它邊吃邊排糞,身上弄得很髒,粘帶病菌,汙染食物,傳播各種疾病,比如副傷寒、痢疾、結核和急性肝炎等症。

蟑螂是一種很古老的昆蟲,已經有三億二千多萬年的曆史,石炭紀時代的蟑螂化石,相貌同今天的蟑螂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石炭紀以後,許多昆蟲由於不能適應環境的變遷,相繼被淘汰了,蟑螂卻能頑強地生存下來,成了活化石,可見它生命力是多麼強了。

現在,蟑螂的足跡幾乎遍布家家戶戶,並且已經擴展到大飯店和賓館裏。連遠洋輪船也成了蟑螂的“自由天地”,有時候,白天就大模大樣地在甲板上、牆壁上爬行,旁若無人。

你想撲打蟑螂,還不太容易呢。夜間,你輕手輕腳地走進廚房,突然開亮電燈,看見蟑螂驚惶失措的樣兒,轉瞬間就溜到黑暗的角落裏去了。

為什麼蟑螂的行動這樣敏捷呢?這跟它身體的構造有密切關係。蟑螂的身體扁平帶有油狀光澤,腹部的背板有分泌腺的開口,分泌出的液體有惡臭味。它三角形的頭上,長有兩隻小單眼和一對大複眼。兩個上顎呈扇形,交迭象把剪刀,齒間有瘤節突起,碾碎硬物時仿佛虎鉗。嘴邊有四條觸須和許多短毛。觸須是它采集食物的工具,短毛是味覺和嗅覺器官,上麵有感覺神經,有覓食或避開毒餌的作用。腿關節上的神經末梢感覺非常靈敏,對輕微的震動也能覺察,所以蟑螂能覺察到最輕的腳步聲也就不奇怪了。尾部末端的尾須是複雜的震動感受器,它能感知外界刺激從什麼方向來,使它能夠迅速逃走。

怎樣對付蟑螂呢?

人們創造了一些誘捕蟑螂的方法。

利用蟑螂愛吃香甜食物的習性,用一隻小口徑長頸玻璃瓶,瓶內放些香甜食物,瓶口塗上芝麻油,蟑螂進入瓶內,因為瓶壁很滑,爬出來就困難了。

利用蟑螂愛鑽縫隙的習性,用一個紙盒,蓋上開有一些縫隙,盒內塗上粘膠,撒些新鮮麵包屑,讓蟑螂鑽進去偷吃而被粘住。

利用蟑螂喜歡在硬物上刮去背部汙垢的習性,在房間角落撒些硬而帶銳棱的矽藻土,蟑螂到那裏去擦製身體的時候,表麵的那層蠟油會擦掉過多,結果,蟑螂體內的水分大量散失,脫水而死。

還可以用幹擾蟑螂對外界震動感受的方法去撲滅它,比如一見到蟑螂,立即用嘴發出“噓”的聲音,然後迅速去拍打,就比較容易把它打死。

也可用化學藥物對付蟑螂、在蟑螂棲息和活動的場所,噴灑千分之五的敵敵畏,或萬分之三的溴氰菊酯、硼酸粉等,或者放幾片蟑螂片,就能殺死蟑螂。有種叫“滅蟑靈”的擬除蟲菊脂殺蟲劑,曾經在海運局的貨輪、油輪和長江客輪的廚房內試用,六十立方米的艙內噴藥液三百毫升,蟑螂立即興奮騷動,爬出倒斃。有些昏而不死的,在一天後死了,個別頑強的也活不過五天。

最近,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蟾蜍(俗名癩蛤蟆)是蟑螂的天故。這個所的小動物飼養房裏,蟑螂一度泛濫成災,人們束手無策。後來,飼養房裏放養了一些蟾蜍,不久、蟑螂使銷聲匿跡了。經過解剖發現,蟾蜍胃裏大多是蟑螂的殘體。

美國堪薩斯州的一位科學家研製了一種誘殺雄蟑螂的性味捕捉裝置,主要是一種帶有氣味的有毒粘性紙。這氣味同雌蟑螂分泌出來的性外激素的氣味完全一樣,能把雄蟑螂引誘到粘性捕捉紙上麵毒死。隻要有一點點這種性外激素,那麼,八米左右範圍內的雄蟑螂就能在五秒鍾之內跳入這種陷阱裝置。荷蘭科學家也合成了一種類似的性外激素。這預示著徹底消滅蟑螂已為期不遠啦。有朝一日.人們普遍利用這些理想的辦法,使危害人類健康的蟑螂“斷子絕孫”。

不久前,國外科研人員還研製出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藥品,能釋放出一種特殊的香氣,誘使蟑螂進行不育性交配。長此下去,蟑螂就不能傳宗接代了。

辛勤的蜜蜂

蜜蜂

昆蟲綱膜翅目蜜蜂總科的通稱。前胸背板不達翅基片,體被分枝或羽狀毛,後足常特化為采集花粉的構造的蜂類。成蟲體被絨毛,足或腹部具由長毛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蟲中獨有的特征。全變態。全世界已知約1.5萬種,中國已知約1000種。有不少種類的產物或行為與醫學(如蜂蜜、王漿)、農業(如作物傳粉)、工業(如蜂蠟、蜂膠)有密切關係,它們被稱為資源昆蟲。

生活習性

蜜蜂在巢室內產卵,幼蟲在巢室中生活,營社會性生活的幼蟲由工蜂喂食,營獨棲性生活的幼蟲取食雌蜂貯存於巢室內的蜂糧,待蜂糧吃盡,幼蟲成熟化蛹,羽化時破繭而出。家養蜜蜂一年若幹代,野生蜜蜂一年1~3代不等。以老熟幼蟲、蛹或成蟲越冬。一般雄性出現比雌性早,壽命短,不承擔築巢、貯存蜂糧和撫育後代的任務。雌蜂營巢、采集花粉和花蜜,並貯存於巢室內,壽命比雄性長。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食。食性可分為3類: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從一定顏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種類)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寡食性,即自近緣科、屬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準蜂。③單食性,即僅自某一種植物或近緣種上采食,如矢車菊花地蜂。蜜蜂各種類采訪的花朵與口器的長短有密切關係: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較短的種類采訪薔薇科、十字花科、傘形科、毛茛科開放的花朵;而切葉蜂科、條蜂科和蜜蜂科的種類由於口器較長,則采訪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分為3種:

社會性。雌雄和職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態、生理和勞動分工方麵均有區別。雌性個體較大,專營產卵生殖;雄性較雌性小,專司交配,交配後即死亡;工蜂個體較小,是生殖器發育不全的雌蜂,專司築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蟲、清理巢室和調節巢濕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會性種類。此外還有熊蜂屬、熱帶無刺蜂屬、麥蜂屬等。

獨棲性。蜜蜂類絕大多數為獨棲性,即雌蜂獨自築巢和采粉貯糧,它們沒有"等級"的分化。每一個巢室是開放的,內壁塗以蠟等防潮物質,室中儲存足夠的蜂糧。雌蜂在蜂糧上產卵,並封閉巢室。幼蟲在巢內取食蜂糧。屬於此類的大多是野生種類,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準蜂科、切葉蜂和條蜂科。

寄生性。雌蜂不築巢,在寄主的巢內產卵。幼齡幼蟲一般具有大的頭和上顎,用以破壞寄主的卵或幼齡幼蟲。

蜜蜂的築巢本能複雜,築巢地點、時間和巢的結構多樣。築巢時間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據築巢的地點和巢的質地,可分為以下幾類:①營社會性生活的種類以自身分泌的蠟作脾,如蜜蜂屬、無刺蜂屬、麥蜂屬等。巢室為六角形。②在土中築巢的種類最多,巢室內部塗以蠟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內的濕度。③利用植物組織築巢的更為多樣,例如切葉蜂屬可把植物葉片卷成筒狀成為巢室,置放於自然空洞中;黃斑蜂屬利用植物茸毛在莖上作成疣狀的巢;蘆蜂屬和葉舌蜂屬在枯死的植物莖幹內築巢;熊蜂屬的一些種類在樹林的枯枝落葉下營巢;木蜂屬在木材中鑽孔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屬利用唾液將小砂石粘連成巢,壁蜂屬在蛞蝓殼內築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種蜜蜂多年集中於一個地點築巢,從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屬的巢口數可達幾十個甚至達幾百個。

地理分布

蜜蜂類的地理分布取決於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不同亞科或屬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溫帶為主,可延伸到北極地區,而在熱帶地區則無分布記錄。短舌蜂科分布於澳大利亞;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亞屬隻分布於中亞;蜜蜂科的無刺蜂屬則分布於熱帶。不同景觀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數棲居在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河穀和山地。各景觀帶均有代表屬或種,例如地熊蜂為森林草原種,擬地蜂屬為典型的草原屬,準蜂屬以草原種居多。

分類與進化

根據化石資料,蜜蜂在第三紀晚始新世地層中已大量發現。它的出現與白堊紀晚期顯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關。

在分類上,蜜蜂總科與泥蜂總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於泥蜂總科的一支。但因食性不同,形態特征也趨向分化。蜜蜂的進化特點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體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體和社會性生活方式出現;多態型和總科內寄生性的出現等。

在昆蟲綱中,蜜蜂屬於高級進化的類群。社會性生活方式的出現,"語言"信息的傳遞,通過"舞蹈"動作辨認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結構等。

蜂群周年生活的消長:

1.恢複時期:蜂群經過慢長冬季,越冬後的老蜂劇烈衰退,哺育能力大大下降(一隻越冬蜂隻能哺育1.12隻幼蟲),工蜂對蜂王營養供給不足,蜂王產卵少,早春氣溫低,群勢弱,老蜂死亡率高,而出房新蜂少,出現死多生少的春衰現象,群勢基本維持不變,這一時期稱蜂群恢複期。

2.發展時期:新生蜜蜂完全代替了越冬老蜂。新蜂哺育能力大大增強(一隻新蜂平均能哺育3.85隻幼蟲),蜂數開始快速增長,蜂群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並且開始出現雄蜂。

3.強盛時期:也叫分蜂前期。由於蜂數迅速增長,蜂王產卵能力滿足不了哺育蜂的哺育要求,產生哺育蜂過剩現象,巢內擁擠,巢溫升高,分蜂情緒逐漸釀成。蜂群采集積極性開始下降,蜂王產卵量開始減少,繁殖速度緩慢。蜂王顏色發暗,腹部縮小,出現了許多王台,將要發生自然分蜂。

4.秋季蜜蜂更新時期:秋季主要蜜源結束後,蜂群培育的冬季蜂更替夏季蜂,冬季蜂主要是沒有哺育過幼蟲的工蜂,它們的上鄂腺、舌腺、脂肪體等都保持發育狀態,能渡過寒冬,到明年春季仍然能哺育幼蟲。

5.越冬時期:晚秋隨著氣溫下降,蜂王逐漸減少產卵到停止產卵,氣溫在5℃以下,蜂群開始結團,蜂團中心溫度在14-30℃,蜂團表麵溫度在6-8℃,冬季隻有老蜂的死亡,到早春時蜂群數量減到最低點。實踐證明,秋季培育更新蜜蜂越多,冬季死亡率越低,飼料越省,到早春蜂群數量越多,蜜蜂壽命長,采集力強,抗病性好等。這是奪取高產、穩產的基礎。

因此,按照蜂群消長的規律,人為地創造條件,對加速蜂群繁殖,越好冬是非常重要的。

蜂群的成員:

蜂群是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組成。

蜂王

蜂王也叫“母蜂”、“蜂後”。是蜜蜂群體中惟一能正常產卵的雌性蜂。

蜂王本來和普通的工蜂無分別,普通的工蜂孵化成幼蟲後可以食三四日蜂王漿,但是如果一條好運氣的幼蟲被安排住入王台,就終生有蜂王漿食,就會變成蜂王。但是王台不隻一個,有十個八個,最先破蛹而出的蜂王會下令殺死未破蛹的蜂王。

如果有兩隻同時破蛹的話,就使出「王者之針」進行王者之戰,二者必有一死方休。

在自然界中一個蜜蜂群體有幾千到幾萬隻蜜蜂,由一隻蜂王、少量的雄蜂和眾多的工蜂組成。蜂王體較工蜂長1/3,腹部較長,末端有螫針,腹下無蠟腺,翅僅覆蓋腹部的一半。足不如工蜂粗壯,後足無花粉筐。蜂王的交尾在飛翔中進行,一生隻在一定時間內交尾1次或數次。交尾後,雄蜂陰脛折斷,很快就死去。蜂王將精子貯存在受精囊內,可供一生之中卵細胞受精用。交尾2~3天後,即開始產卵,已產卵的蜂王,除自然分蜂外,一般不飛離蜂巢。分蜂時,老蜂王隻帶走小數蜜蜂,留多點蜜蜂給新蜂王。蜂王在蜂群中,壽命3~5年。由於年老的蜂王生殖率逐漸下降,在養蜂業中常被人工淘汰。

養蜂業中可以一巢雙王,可以增加蜜量。當然他們不可以見到對方。

工蜂

工蜂就是人們常見的蜜蜂,它是蜂群中生殖器官欠發達的蜜蜂,(又稱中性蜂),體重僅80mg。它在蜂群中占總數的99%以上,在數量上占絕對多數。它們是蜂群內一切工作(如哺育、采集、清潔和保衛等)的承擔者。就是工蜂把百花叢中的點點蜜汁采集起來,奉獻給人類,我們所得到的蜂產品都是來自工蜂的勞動。就是工蜂,它那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常為人類所謳歌讚頌。

工蜂每日都不知疲倦的辛勤勞動著,但工蜂間也按不同日齡進行分工,一般可分為幼年蜂、青年蜂、壯年蜂和老年蜂,其擔負的職能也不同。

1、幼年蜂:指出房至第六天的工蜂。三天內它仍需其他工蜂喂食,但小小年紀已擔負著蜂群的保溫和清理巢房的工作。四天後,能負責調製花粉、喂養幼蟲等工作。

2、青年蜂:一般為6~17日齡的工蜂。其主要職能是分泌王漿喂養幼蟲和蜂王,從第13~18天開始能分泌蠟片,擔負築巢、清巢和釀蜜的工作。

3、壯年蜂:指17日齡後的工蜂。其任務是采集花蜜、花粉和水分等,也負責蜂巢的部分守衛工作。它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疲倦的辛勤工作,是蜂群中最主要的生產者。

4、老年蜂:是指30日齡以上的工蜂。此時工蜂身上絨毛已磨損,呈現油黑光亮,其主要任務是從事保衛和采水。老年蜂具有強大的自我犧牲精神,特別當受到外敵入侵時,會奮不顧身,與敵同歸於盡。當老年蜂預感生命終了時,會飛離蜂巢,最後暴死荒野。工蜂的壽命一般為1~3個月(根據采集季節或非采集季節而定),除極少數工蜂是病死或被害外,幾乎都是勞累而死。

工蜂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奉獻的一生,它生命不息,勞動不止,為了蜂群的生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蜜蜂的無私奉獻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啊。

雄蜂(drone)

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蜜蜂。具單倍染色體。體型粗壯,體色較工蜂深。頭近圓形,複眼比工蜂和蜂王大,觸角的鞭節有11個分節。翅寬大,腿粗短,無螫針、蠟腺和臭腺。在正常的蜂群中,雄蜂的數量從幾百至上千隻不等。專司與處女蜂王交配,以繁殖雌性後代。壽命可達3~4個月。正常的蜂群出現雄蜂有明顯季節性,一般出現於春末和夏季,消失於秋末。華南的中蜂,入夏雄蜂消失,秋季繁殖期會再度出現,冬季蜜源結束後,又再度消失。通常雄蜂羽化出房後12日齡性成熟。有機會與處女王交配的雄蜂,交配後即死亡。

經濟意義

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類群之一。它為農作物、果樹、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藥植物傳粉,產量可增加幾倍至20倍。蜂蜜是人們常用的滋補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稱;蜂王漿更是高級營養品,不但可增強體質,延長壽命,還可治療神經衰弱、貧血、胃潰瘍等慢性病;蜂毒對風濕、神經炎等均有療效;蜂蠟和蜂膠都是輕工業的原料。

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在消化道中花蜜可以被轉化成蜂蜜。所有的雌蜜都有一種刺。蜜蜂和大蜂(一種體積較大的、較圓的蜂,身子是黑色的)都是昆蟲,但是這種種類的蜂大多數都是單獨居住,有一些蜂住在別的蜜蜂的蜂窩裏,並且從別的蜂那裏獲得食物。蜜蜂這個典型的群體有一個能產卵的蜂王,性別上未發展進化的雌蜂(工蜂);還有許多能生育的雄蜂。

根據種類的不同,工蜂的數量一般在12隻到50000多隻的範圍內,它們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還會將花蜜和花粉傳送到特定的地方,這要通過跳特殊而嚴格的舞蹈而獲得。他們的職責包括釀蜜,做蠟狀蜂房的巢室,這些都是為食物存儲和幼蟲居住,還有照顧蜜蜂和蜂王,守擴蜂巢。蜜蜂是一個多年生群體。將會不斷地有新蜂王被撫養起來。老蜂王然後和一群工蜂離開蜂房到別的地方重建一個家。蜜蜂非常有用。因為他們也能像傳花粉給植物的昆蟲一樣行動

雄蜂數目很多,在一群體內可能近千個。雄蜂的惟一職責是與蜂王交配,交配時蜂王從巢中飛出,全群中的雄蜂隨後追逐,此舉稱為婚飛。蜂王的婚飛擇偶是通過飛行比賽進行的,隻有獲勝的一個才能成為配偶。交配後雄蜂的生殖器脫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時這隻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沒能與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後,隻知吃喝,不會采蜜,成了蜂群中多餘的懶漢。日子久了,眾工峰就會將它們驅逐出境。養蜂人也不願意在蜂群內保留過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對它們進行人工淘汰。由此看來,工蜂在這個群體中數量最多。養蜂者對一個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節而異,一般為2萬一5萬個工蜂。工蜂是最勤勞的,兒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釀蜜糖”,僅是指工蜂說的。除采粉、釀蜜外,築巢、飼喂幼蟲、清潔環境、保衛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務。從春季到秋末,在植物開花季節,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惟一的短暫休閑時期。但是,寒冷的天氣、蜂巢內的低溫,對蜜蜂是不利的,因為蜜蜂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著周圍環境的溫度改變。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辦法抵禦嚴寒。當巢內溫度低到13℃時,它們在蜂巢內互相靠攏,結成球形團在一起,溫度越低結團越緊,使蜂團的表麵積縮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溫過多。據測量,在最冷的時候,蜂球內溫度仍可維持在24℃左右。同時,它們還用多吃蜂蜜和加強運動來產生熱量,以提高峰巢內的溫度。天氣寒冷時,蜂球外表溫度比球心低,此時在好球表麵的蜜蜂向球心鑽,而球心的蜂則向外轉移,它們就這樣互相照顧,不斷地反複交換位置,渡過寒冬。在越冬結球期間它們是怎樣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聰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們不需解散球體,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過互相傳遞的辦法得到食料。這樣可保持球體內的溫度不變或少變,以利於安全越冬。

在蜜蜂社會裏,它們仍然過著一種母係氏族生活。在它們這個群體大家族的成員中,有一個蜂王(蜂後),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負責產卵繁殖後代,同時“統治”這個大家族。蜂王雖然經過交配,但不是所產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據群體大家族的需要,產下受精卵將來發育成雌蜂(沒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產下末受精卵,將來發育成雄蜂。當這個群體大家族成員繁衍太多而造成擁擠時,就要分群。分群的過程是這樣的:由工蜂製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王台內產下受精卵;小幼蟲孵出後,工蜂給以特殊待遇,用它們體內製造的高營養的蜂王漿飼喂,待這個小幼蟲發育為成蟲時,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領一部分工蜂飛去另成立新群。中華蜜蜂ApisceranaFabr.和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L.都是普遍飼養的益蟲。在飼養過程中,新蜂王出世後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則會有一個蜂王帶領一批工蜂離開蜂巢飛走而損失蜂群。養蜂者用人為辦法生產蜂王漿,實際上就是用人工製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內,供蜂王產卵,待小幼蟲孵出,工蜂們用蜂王漿飼喂時,養蜂人即將蜂王漿取出。實際上養蜂人使用的是騙術,可見就連聰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騙的時候。

蜜蜂不喜歡汽油的味道。

蜜蜂最害怕泡沫,因為它的翅膀一旦沾到泡沫因為過重,就會掉落。

在美國一次高速公路車禍中,運蜂車翻倒,800萬隻蜜蜂頃刻間湧出,駕駛員正是因為身上沾了灑了的汽油,才逃過一劫。

人見人嫌的蚊子

蚊子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全球約有2700種.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觸角呈絲狀,觸角毛一般比雌蚊濃密。它們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動物以吸食血液來促進內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種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它使血液更容易彙流到被叮咬處。蚊子唾液中的物質,讓被叮咬者的皮膚出現起包和發癢症狀。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一頓之後,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裏範圍內活動,不過最遠情動距離可達180公裏。

每隻雌蚊子一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它們一般把卵子產於水麵,兩天後孵化成為水生的幼蟲——孑孓。孑孓以水中的藻類為食,它們經曆4次脫皮後才成長為蛹,漂浮在水麵上,最終蛹表皮破裂,幼蚊誕生。

形態特征

通常看到的能飛的蚊子,實際上是蚊類的成蟲形態。它的體長因種而異,約5~15毫米。它體細足長,體表覆蓋鱗片。蚊類與其它昆蟲一樣,整體可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三節各有一對足,中胸背部有一對翅,後胸背部的翅退化為一對平衡棒。

成蚊的頭部為球形,兩側有一對複眼,兩眼之間有一對觸角,觸角的頭上有輪毛。雌蚊輪毛疏而短,雄蚊的密而長,易於區別。它頭的前下部有一長喙,是蚊的刺吸式口器用於吸血。雄蚊的口器退化,因而不能吸血,隻吸植物汁液。由此可見,叮咬人的蚊子是雌蚊而不是雄蚊。

雌蚊產的卵很小,長約1毫米,形狀因種而異。它們必須在水中孵化為幼蟲。剛產出的卵為灰白色,但很快就變成黑色或棕色,常浮於水麵或沉於水底。幼蟲俗稱孑孓,身長而扁,頭胸腹三部分界清楚,每蛻皮一次就長大一些,最後變為蛹。蚊蛹是能活動的圍蛹,外形像逗點,分頭胸和腹兩部,前者膨大,後者狹長。蛹期很短,溫度適宜時,經1~2日就羽化為成蚊。

蚊子的危害

蚊子多在溫暖多雨潮濕的季節大量繁殖,最適宜的溫度是25-30℃。雌蚊產卵於水中,並在水中孵出幼蟲,大約經過兩周發育成蚊子。蚊子的嘴像注射器一樣刺入人畜的皮膚吸取血液,有些病原體進入蚊子的體內並生長繁殖,而後再叮咬健康人,把帶有病原體的血液也注入健康人的體內,從而實現了疾病的傳播。蚊子能傳播很多疾病,其中主要的有:登革熱、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經蚊蟲傳播的傳染病。以高熱、皮疹、肌肉及骨關節劇烈酸痛,顏麵及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等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均可得病。瘧疾即老百姓俗稱“打擺子”或“發瘧子”。在我國流行曆史久遠,傳播範圍廣泛,患病人數眾多,是由按蚊叮咬傳播的惡性寄生蟲病,主要在熱帶叢林地區夏秋季高發。主要症狀表現為疲乏、頭痛、不適、厭食、畏寒、低熱,之後開始體溫升高,並伴有寒戰、高熱、出汗等,之後體溫下降。上述症狀反複出現,嚴重影響人體健康。乙腦人們常稱“大腦病”,人一旦發病,可突然發熱、頭痛、嘔吐,有些病人會煩躁不安。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會導致死亡。有些重症病人雖然治好了,但是由於腦組織壞死,還可能遺留一些後遺症,如智力低下、語言不清、手或腳癱瘓、經常抽風(癲癇)、精神不正常等。滅蚊是預防和控製急性傳染病的一項根本措施。滅蚊主要是消滅孳生地,要清除室內外積水,填平窪地,疏通溝渠,翻壇倒罐,使蚊子無產卵之地。可使用1/500-1/1000的敵敵畏或稀釋100-200倍的2.5%溴氰菊脂等殺蟲劑噴灑室內外,使成蚊密度降至最低水平。使用殺蟲劑噴灑室內後尚須注意通風,等室內聞不到異味時方可進入,以防藥物對人體造成傷害。另外,還可用蚊帳、門窗紗防蚊,用蚊香、驅蚊器等驅蚊。

蚊子的生活史

蚊子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可分成四個階段:

1.卵: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麵、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麵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2.幼蟲: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3.蛹

蛹的形狀從側麵看起來成逗點狀。不攝食,但可在水中遊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經二天完全成熟。

4.成蟲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隻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一生隻交配一次,後其一生(100多天後)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生態習性

①吸血

雌蚊吸血是為了繁殖的需要,隻有吸血才能產卵。成蚊羽化24小時後就能群舞交配、吸血。高溫高濕和微光可促進蚊蟲吸血活動。雌蚊隨著胃血的消化,卵巢逐漸發育,成熟後即開始產卵,隨後再吸血,依此循環。各蚊種的嗜血習性不同,有的嗜人血,如白紋伊蚊;有的則嗜吸動物血,如中華蚊、三帶喙庫蚊;有的則兼吸人血和動物血,如淡色庫蚊。大多數蚊種均習慣於夜間進行叮刺吸血,少數蚊種如白紋伊蚊多在白天吸血。

②交配

夏天的傍晚和黎明時分,蚊類聚集在一起飛翔,便出現群舞的奇觀。其實,這是蚊蟲在"談戀愛",它們找到舞伴後即進行交配,一隻雄蚊可與多隻雌蚊交配,但隻有少數雌蚊受孕。多數蚊種的雌蚊一生隻交配一次,但有的蚊如白紋伊蚊一生可交配數次。

③棲息

不同蚊種棲息的環境不同。家棲蚊種如淡色庫蚊吸血後,白天多棲息在人房、畜舍的隱蔽處。半家棲蚊種如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等,兼有室內外棲息的習性,吸血後部分留在人房或畜舍內,部分飛往野外。野棲蚊種如白紋伊蚊吸血後則棲息活動於野外。蚊蟲多在光線較暗的早晚或夜間活動,而伊蚊白天亦可活動、吸血。成蚊的飛行距離一般為1~2公裏,但很少遠飛遷徙。

④產卵

各種蚊蟲的產卵習性不同,一隻雌蚊一生可產卵好幾批,中華按蚊每批產卵約200個,淡色庫蚊每批200個左右,伊蚊每批產卵50~100個。初產的卵會因缺水而死亡。

⑤季節變化

在我國大多數季節分明的地區,蚊蟲數量的變化較大,同時也與溫度及雨量有密切關係。夏天的高溫、高濕、多雨條件有利於蚊蟲孳生繁殖,且密度很高。冬季氣溫低,蚊蟲不能發育繁殖,而且大批死亡,其密度降到低限。

⑥越冬

在四季分明的地區,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蚊蟲會出現繁殖期和越冬期交替的現象。冬季氣溫過低,蚊蟲停止繁殖,成蚊都聚集到較溫暖、微小氣候比較穩定的場所隱蔽起來,不食不動,新東代謝降到最低水平,處於蟄伏狀態,稱為越冬。早春氣溫變暖時,存活的成蚊開始吸血、產卵,繁殖後代。蚊蟲的越冬方式因種而異,如淡色庫蚊多以成蟲越冬,微小按蚊、三帶喙庫蚊多以幼蟲越冬,白蚊伊蚊多以卵越冬。越冬時間,多數蚊蟲自然死亡,隻有極少數能存活到次年春天。越冬期是蚊蟲數量最少、生命最脆弱的一個時期。

⑦壽命

蚊蟲的春夏壽命一般為1~4周。影響蚊蟲的壽命的因素是蚊種、氣候、營養、個體活動、天敵狀況等。晚秋羽化的雌蚊因越冬時間長短而異,如果產卵較少,營養充足,而氣候環境適宜,壽命可達4~5個月之久。

可惡的蚊子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裏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嚐嚐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因為它隻有在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所以,叮人吸血的隻是雌蚊。

蚊子的一對觸須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裏,蚊子可以憑著這種傳感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做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裏。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與血混和,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隻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傳感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裏,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占50%,患惡性瘧疾的占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

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藥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藥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裏,雌蚊將卵產在水中,一二天後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發育大約隻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科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但是,僅僅是二氧化碳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事實表明畢竟蚊子更愛叮咬人們的手臂和腿腳。因此,二氧化碳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是皮膚肯定還釋放了其它對蚊子更充滿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蚊子對一些混合物的反應非常劇烈,在他們所實驗的346種物質中有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在實驗中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而伯尼爾發現他自己的胳膊和手卻隻吸引7隻蚊子。“而有時候將30種物質混合蚊子卻一點都不被吸引”,伯尼爾說。但是,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始終沒有發現任何可以100%吸引蚊子的引誘劑。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以釋放出類似人的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有更高的吸引力。但是,這離製造出更好的引誘劑還差得很遠。因為引誘劑必須得比在它附近的人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才能達到效果,伯尼爾等人說“接近人體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做到。”

消滅蚊子是保證人的身體健康,避免疾病傳播的關鍵。蚊子的-生經過卵,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裏,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裏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麵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後,蛹又來到水麵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就是蚊子)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簷、窗口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隻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隻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卯,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一隻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隻,上千隻。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應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血,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一定會收到好效果。

黃昏天暗蚊子開始往屋內飛,所以這時滅蚊效果最好。而屋內牆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等是蚊子最喜歡躲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蚊子咬人受三大因素影響

第一,呼吸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蚊子定向的氣味源,蚊子憑此找到人,再下口叮咬。

第二是熱量。胖人更易被蚊子叮咬,深色衣服吸熱,也易招引蚊子。

第三是排泄物。蚊子愛叮咬毛孔粗糙、出汗多的人,一般男人比女人、青年比老人、健康人比病人更招蚊子。兒童新陳代謝旺盛,也是蚊子青睞的對象。此外,女性來例假時,分泌物產生變化,更招蚊子。運動出汗後,也比較招蚊子,因此運動後最好趕快洗個澡,汗水少了,蚊子就叮得少。

對付蚊子的幾個辦法

斷絕孳生水源。蚊子發育早期的卵、幼蟲、蛹都生活在水裏,隻要斷絕其孳生水源,蚊子就沒法繁殖。根據溫度不同,蚊子的卵孵化期是7—14天。所以,要處理積水,把露天擺放的壇壇罐罐收拾好。家中和辦公室養了水生植物的,要記得兩天一換水,否則蚊子就容易孳生。在水裏養魚也是不錯的辦法,因為蚊子的幼蟲孑孓恰是小魚愛吃的食物。地漏、下水道等處防止積水,並時常噴點殺蟲劑,不給蚊子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