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空翱翔的鳥類(3 / 3)

小麻雀(雄)開始自己吃食了每天早上就會自言自語的敘了,(有時候白天你看它眼睛閉著在那裏打瞌睡但喉嚨在波動,聲音不高但能聽見),這時可以讓雛鳥聽其他鳥的鳴叫讓它學習,這樣到換毛後,你養的麻雀叫口一定不錯。當然我發現麻雀學習硬食鳥(芙蓉,黃雀。)百靈類和繡眼的叫口都可以,但想讓它學靛頦這樣的鳥叫就不太現實了。

每天抽一定的時間與幼鳥接觸,用手喂食,喂蟲,讓小鳥養成親人的習慣,小鳥在自己吃食後逐漸減少喂蟲的數量和次數,有空多帶鳥出去溜遛,主要是為了讓它適應外麵的環境,培養其愛熱鬧,見“怪”不亂的習慣。不然你的鳥在家裏肯定叫的不錯,出去就。

如果有可能,我會盡量的選擇籠養,因為籠養鳥沒有束縛,到上性的時候可以在台上盡情展示舞鳴,而架養的雖然也能跳舞,但所受限製較多,持續的時間總不長。鳥市上見到架養的麻雀也大多是因為籠養時出了問題才改為架養的。

2.原毛的飼養

剛進籠的鳥野性大,可以多喂幾天穀子,營養成分高的鳥食容易讓鳥性更大,不是撞的頭破就是開始生黃。所以很多人不管這些,生鳥剛進籠就拚命給鳥加營養,養一段時間往往發現鳥的腳趾開始腫大,嘴角出水起黃。

這時的生鳥可以每天淋水一到兩次(七八月份不怕鳥受涼,但也不要淋的太濕)10多天後可以換蛋小米為主食,(我一般都是炒製,大半水瓶蓋小米加兩個蛋黃,換毛前不要把食做的太硬)蘇子可以喂一些,但麻雀不愛吃,開始鳥可能不吃,沒關係,漫漫減穀子。還要常在籠中掛青。

麻雀是一種愛動,特別生鳥在籠裏一直亂蹦,食水差一點鳥就會因為營養不夠幹脯脫膘,嚴重的就死了。麻雀籠最好用籠衣罩住最上麵的橫絲,不讓鳥抓,這樣既讓它形成在籠子下部活動的習慣也給它提供裏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我覺得在原毛換毛前不需要遛鳥,隻要每天給它淋水洗澡,換加食水就可以了,這樣給它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它上膘,也會很快開始換毛的。(剛進籠的野鳥的生物機能被打亂,再多在戶外讓其多受驚嚇更容易使其生理循環紊亂,常表現在不換毛或換毛不正常,常出現到十一月下旬鳥羽毛還沒換的情況。)這時可以每天清晨讓鳥聽其他鳥叫,原毛可以學一點叫口,但效果肯定不如雛鳥了。還有一點要注意的,這時的生鳥千萬不能高掛,平時要放低,我是就放地下,也不能把其他的鳥或是它的同類放在它籠子的上麵,這樣非仰頭不可!最好能養兩隻,因為麻雀喜群居,一隻獨養鳥聽到外麵麻雀叫也會非常激動,在籠裏亂跳,容易搬的!養兩隻一般比較保險點,最起碼能出一隻沒毛病的。發現開始換毛了要多喂點青菜,在籠子裏加一個粉缸,用豆粉加蛋黃和適量魚粉骨粉。每天喂幾條活蟲毛換到一半的時候,你的鳥應該開始每天早上敘了。等到它身上的毛已基本換好,還剩幾根尾羽沒長全的時候你就不能懶了,要每天早上去遛鳥。因為鳥換毛時身體消耗很大,這時身體中性激素水平較底,脾性也相對較好,再者通過一季的飼養已基本服籠,這個時間訓練它最為合適。晚了早了都不好。這個時候鳥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腿和腳趾的顏色很深灰色變成了黃色或肉色。

開始遛鳥時注意應該先提著籠子,其間注意觀察鳥在籠裏的反映,頭一兩天肯定蹦的很厲害,不過隻要沒有仰頭的動作都不要緊,一般這樣堅持10天左右,鳥逐漸習慣周圍的環境和被人提在手中,開始在台上敘了,這時可以改為捧著籠底,先低後高,這樣有一個多月你養的麻雀就可以捧到那裏叫到那裏了,這個時候除了自己開心以外還會有許多人羨慕你,要知道麻雀飼養的成功率非常低,拿南京為例,每年雛鳥加原毛上市總有近千隻,除去母鳥,其餘都被人挑走,到了秋季換毛後能捧出來的不過三兩隻了。

一旦你的鳥“定型”了以後就不一定要每天遛了,每星期拎出去一兩次就可以了。這時的鳥對出去玩也有癮了,出去後不是大叫不止就是爬在台上鬆開腰箍四處張望,好不舒坦。

我喂麻雀平時的飼料主要是蛋小米,少量穀子,蘇子,稷子。平時的飼養中青菜不可缺少。適當的日光浴對鳥的健康也十分關鍵,這裏不再多說了。

近春天的時候可以加重食中的蛋黃比例(小半水瓶蓋小米加兩個蛋黃)為鳥上性舞鳴做準備。可喂點活蟲,但蟲容易上火,不可多喂。如果發現你養的麻雀隻吃蟲,其他的不怎麼吃了,也不愛動了一定要注意了,弄不好這時鳥已脫膘,很危險!

一般立春之後,鳥嘴會變成烏黑的,背毛紅的更深發亮,這時會從早叫到晚,如果見到有麻雀在周圍它會立即開始自己的舞蹈,邊跳邊叫,非常有好看。如果兩隻鳥對跳更有意思,不過如果都是養的鳥千萬別靠的太近,不然這時的鳥會動真格的,常能打的羽毛亂飛。

要提醒你一點,春天鳥上了性以後,千萬不能“悶”它,不能以為鳥就不會再搬了,這個時間它一急什麼動作都能給急出來!我就吃過這個苦!春天裏有時間多遛鳥,沒時間也不要總把鳥放在家裏黑暗的地方!

麻雀水浴沙浴都來,想你的鳥毛色好沒事多給它洗澡,非常好玩的是麻雀常洗完水浴又洗沙浴,看它在沙裏打滾撲騰,然後曬著太陽蹲在台上一邊鬆開腰箍理毛一邊叫著是種享受……平時應該每三天讓鳥洗澡一次,夏季裏每天都要洗,籠舍衛生要注意,南京地區喜歡在籠底鋪一層紅土,每周清理兩-三次。

麻雀的智商水平很高,且動作很快,常會利用過籠洗澡的空隙逃跑,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被其老實服籠的假象所蒙蔽。

純真與善良的化身——天鵝

天鵝

天鵝屬雁形目中的鴨科中的一個屬,它們是遊禽中體形最大的種類,被俗稱為“天鵝”。同時,人們會用它的名字命名一首歌曲和一場熱帶風暴。

白色天鵝,鳥綱,鴨科,體型高大大約為155厘米。嘴紅,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狀。遊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亞成體羽色較疣鼻天鵝更為單調,嘴色亦淡。比小天鵝大許多。虹膜是褐色;嘴是黑而基部為黃;腳是黑色。叫聲:飛行時叫聲獨特,但聯絡叫聲如響亮而憂鬱的號角聲。分布範圍:格陵蘭、北歐、亞洲北部,越冬在中歐、中亞及中國。繁殖一般是北方湖泊的葦地,越冬時會結群南遷。數量比小天鵝少。它們飛行時較安靜。

天鵝的外形特征屬大型鳥類,最大的身長1.5米,體重約12斤左右。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遊禽,體長約1.5米,體重可超過10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嘴多為黑色,上嘴部至鼻孔部為黃色。它們的頭頸很長,約占體長的一半,在遊泳時脖子經常伸直,兩翅貼伏。由於天鵝體態優雅,它們從古至今都是純真與善良的化身。

天鵝物種為雁形目、雁亞科、鴨科裏最大的水禽。絕大多數天鵝歸於天鵝屬。天鵝體形優美,具頸長,體堅,腳大的特點,它們在水中滑行時神態莊重,飛翔時長頸前伸,徐緩地搧動雙翅。遷飛時在高空組成斜線或V字形隊列前進。天鵝無論在水中或空中行動均比其他水禽的速度快。天鵝以頭鑽入淺水中覓食水生植物。遊泳或站立時,疣鼻天鵝和黑天鵝往往把一隻腳放在背後。天鵝雌雄兩性相似。能從氣管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些種類的氣管在胸骨內如同鶴類一樣。甚至因很少鳴叫而被稱為啞天鵝的疣鼻天鵝,也常會發出溫柔的或尖銳的聲音。

除了繁殖期會分散外,平時天鵝也喜歡過群居地生活。它們求偶時會以喙相碰或以頭相靠,一旦雙方都願意就會結成終生配偶。一般產卵後會由雌天鵝孵卵,平均每窩產卵6枚,卵蒼白色不具斑紋。雄性天鵝會在自己巢的附近警戒;有些種類雄性亦替換孵卵。天鵝夫婦終生廝守,對後代也十分負責。為了保衛自己的巢、卵和幼雛,敢與其他動物殊死搏鬥,在擊退敵手後,天鵝像大雁那樣發出勝利的歡叫聲。幼雛的脖子比較短,絨毛卻很稠密;幼雛出殼幾小時後就能奔跑和遊泳,但是天鵝父母都還是會照料自己的寶寶數月;有些種類的幼雛可伏在母親的背上。未成年的小天鵝在兩歲之前羽毛是灰色或褐色,而且具有雜紋。一般天鵝會在三、四歲時達到性成熟。它們在自然界中能活20多年,但是人工養殖的則可以活大概50年。

天鵝屬有7~8種,其中北半球生活了5個種,均為白色,腳黑色,它們包括疣鼻天鵝、喇叭天鵝、大天鵝、比尤伊克氏天鵝、揚科夫斯基氏天鵝。疣鼻天鵝有橙色的喙,喙部有黑色疣狀突,頸彎曲,翅向上隆起;喇叭天鵝鳴聲高亢遠揚,喙黑色;大天鵝的指名亞種叫聲粗雜,喙黑色,喙部黃色;比尤伊克氏天鵝體型較小,比較安靜;揚科夫斯基氏天鵝可能是比尤伊克氏天鵝的東方類型;小天鵝的指名亞種是嘯天鵝,喙黑色,眼周有小黃斑。有些鳥類學家隻將疣鼻天鵝放在天鵝屬,其他四種歸為別類。

其中鳴聲高亢的喇叭天鵝曾一度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後來在加拿大和美國西部的國家公園裏,數量已得到迅速的恢複,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其數量亦不過2000隻左右。它是最大的天鵝,體長約1.7公尺,翅展3公尺,但體重較疣鼻天鵝輕。疣鼻天鵝體重可達23公斤,是最重的能飛的鳥類。南半球有澳大利亞的黑天鵝和南美洲的兩種淡紅腳類型,黑頸天鵝不馴順但美觀,身體白色,頭和頸都為黑色,喙上有明顯紅色肉垂;全白色的扁嘴天鵝是最小的天鵝。

天鵝一般會在我國的北部和西部繁殖,而越冬時會在華中及東南沿海。每年9月中旬南遷,常常6~10餘隻組成小群,排成“一”字或“V”字隊行,邊飛邊鳴。越冬遷飛時在高空組成斜線或“人”字形隊列前進。由於天鵝身體比較笨重,所以它們起飛時總會在水麵或地麵向前衝跑一段距離作為助跑。

生活環境

天鵝是一種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並以水生植物為主食的冬候鳥。每年三、四月間,它們大群地從南方飛向北方,在我國北部邊疆省份產卵繁殖。雌天鵝都是在每年的五月間產下二、三枚卵,然後由雌鵝孵卵,雄鵝就會一刻也不離開的守衛在它們身旁。一過十月份,它們就會結隊南遷。在南方氣候較溫暖的地方越冬、養息。在我國雄偉的天山腳下,有一片幽靜的湖泊——天鵝湖,每年夏秋兩季,都可以見到這裏有成千上萬的天鵝,在藍天碧水之間悠然自在的生活,好不愜意。

生活習性

天鵝之所以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們是“一夫一妻製”。在南方越冬時不論是取食或休息都成雙成對。雌天鵝在產卵時,雄天鵝在旁邊守衛著,遇到敵害時,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敵,勇敢的與對方搏鬥。它們不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幫助,平時也是成雙成對,就算其中一隻死亡,另一隻也不會背叛對方,而是孤老終生。

性情沉寂瀟灑動人的世界珍禽——朱鹮

朱鹮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境。性情孤僻而沉靜,膽怯怕人,平時成對或小群活動。朱鹮對生境的條件要求較高,隻喜歡在具有高大樹木可供棲息和築巢,附近有水田、沼澤可供覓食,天敵又相對較少的幽靜的環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樹上過夜,白天則到沒有施用過化肥、農藥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潔的溪流等環境中去覓食。

主要食物有鯽魚、泥鰍、黃鱔等魚類,蛙、蝌蚪、蠑螈等兩棲類,蟹、蝦等甲殼類,貝類、田螺、蝸牛等軟體動物,蚯蚓等環節動物,蟋蟀、螻蛄、蝗蟲、甲蟲、水生昆蟲及昆蟲的幼蟲等,有時還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穀類、草籽、嫩葉等植物性的食物。它們在淺水或泥地上覓食的時候,常常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發現食物,立即啄而食之。

休息時,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憑頭上的羽冠在微風中飄動,非常瀟灑動人。飛行時頭向前伸,腳向後伸,鼓翼緩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時,步履輕盈、遲緩,顯得閑雅而矜持。它們的鳴叫聲很象烏鴉,除了起飛時偶爾鳴叫外,平時很少鳴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節,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栓皮櫟樹等高大的喬木樹上去築巢、產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塗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

它的巢很像一個圓盤,十分簡陋,外徑73厘米,內徑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麵高度為5—20米。巢由樹枝架成,裏麵墊以玉米杆、蕨類、細藤條、草葉及草根等,有時也利用舊巢。每窩產卵2—4枚,卵的大小約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麵是藍灰色或淺綠色的,上麵帶有黑褐色的斑點。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需要28天。親鳥在孵卵期間經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時縮曲著頸部或將頭部盤起來,有時站立起來舒展翅膀,或者抖動身體。但巢中往往隻有一隻親鳥,不孵卵的另一隻親鳥並不在巢邊護巢,夜間則到其他樹上去棲息。

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上體被有淡灰色的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為橙紅色。出殼後由親鳥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養,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裏,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盡快地吐出來。親鳥在育雛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數為7~9次,隨著雛鳥的迅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後期則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後還要幫助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樹枝,使糞便漏到下麵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後再叼來新的巢材和鋪墊物來補充。雛鳥在親鳥的精心哺育下生長很快,60天後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性成熟的年齡為3歲左右,壽命最長的記錄為17年。

朱鹮是當今世界上瀕臨滅絕的鳥類和中國的四大國寶(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之一,被譽為“世界珍禽”和“東方寶石”。1960年第十二屆世界鳥類學會議將其列為“國際重點保護鳥”,被我國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是當今世界的兩大熱點問題。珍禽朱鹮曆史上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獨聯體東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由於棲息地環境逐漸惡化,朱鹮數量急劇減少。朝鮮(1978板門店最後一次見到)、獨聯體境內(1963年哈桑最後一次見到)的朱鹮相繼滅跡。日本國早在1934年指定朱鹮為“天然紀念物”,1952年指定為“特別天然紀念物”當時尚有32隻,1974年減少至10隻,1996年底隨著最後一隻老齡朱鹮死去,朱鹮在日本絕跡。1978年國務院環保領導小組和林業部決定尋找研究朱鹮,委托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組成考察小組,對朱鹮出現過的地區進行考察。終於在1981年5月中旬,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境內秦嶺南坡中山地帶發現了幸存下來的七隻野生朱鹮群體,引起了國內關注。從此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種群分布的國家。

15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朱鹮的保護和拯救。陝西省政府於1986年決定成立了“陝西省朱鹮保護觀察站”全麵對朱鹮實施保護、觀察、拯救、飼養、繁殖。現已使朱鹮數量達到80隻,為中國和世界瀕臨物種的保護、拯救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使朱鹮這一“東方寶石”在世界上大放光彩,還需要全社會都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讓社會更加了解朱鹮,人人行動起來,為保護自己的生態環境做貢獻。為此,中國郵電電信總局特發行《珍禽朱鹮》IC電話卡一套。

朱繯是目前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在漢中市洋縣境內重新發現朱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有野外朱繯種群分布的國家。1986年在國家林業部的支持下,省政府決定成立“陝西朱繯保護觀察站”。先後配備專職人員和野外巡護員30多名,在洋縣姚家溝、三岔河、白火石溝等5處朱繯營巢區建立了觀察點。朱繯營巢區在海拔800~1200米,麵積近200平方公裏。這裏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環境幽靜;化學汙染染少,適宜朱繯棲息、繁衍。據近幾年的調查,我區普遍生態環境良好,朱繯的活動範圍逐年擴大,目前涉及到洋縣、城固、勉縣、西鄉、佛坪、漢台別個縣、區,約3000平方公裏的範圍。

由於加強了保護力度;卓有成效的工作,經過18年的努力,種群數量逐年上升,從發現時的7隻增加到現在的180隻。朱繯種群數量的增加,已引起國內外有關組織的專家、學者和朋友們的極大關注。近年來,有日本、美國、法國的朋友來此考察、研究、拍片、觀光。朱繯也曾多次赴美、日、法、比、新等國家參加研究或展出,受到國際朋友的高度評價和讚譽。1998年11月26日,江澤民主席訪日期間,贈送給日本人民的一對朱繯“友友”、“洋洋”就是從洋縣朱繯救護飼養中心精心挑選出來的。

鴕鳥:會跑不會飛的鳥類

鴕鳥

鴕鳥是一種奔跑的很快,但不會飛的非洲鳥類,它們生活再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它微小的頭與巨大的體形形成鮮明的對比,長長的脖子上光禿禿的沒有毛、腳上隻有兩個腳趾頭。鴕鳥是世界上存活著的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脖子長裸,嘴巴扁平,雙翼短小,不會飛,腿長,腳有力,善於行走和奔跑。

習性

一般的雄鳥高約2.8米,重達300多斤。鴕鳥的頸長幾乎是身體的一半。不僅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卵是也是現代世界上最大的卵。一般鴕鳥的雌鳥的羽毛呈灰褐色,而雄鳥的雙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鴕鳥的少有絨毛的頭和頸的大部分是淡紅至淺藍色。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的鴕鳥過著群居性的生活。它們有著靈敏的嗅覺和聽覺,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鴕鳥的食物一般都是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

鴕鳥一般會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它們的朋友也都是食草型動物。如果遇到敵人,鴕鳥就會努力奔跑,受驚時速度可達每小時60多公裏。如果來不及逃跑,鴕鳥們就會把自己頭頸埋進沙裏,偽裝成岩石或灌木叢。若敵人依然不肯放棄,鴕鳥就會用腳踢對手。

不怕缺水的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中世紀騎士的頭盔就是用鴕鳥羽毛裝飾的,鴕鳥皮還可以製成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南非、美國南部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建立的鴕鳥養殖場很興盛。經訓練後的鴕鳥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不容易適應豢養條件,大約可以活50多年。世界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麵等有所不同。

在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上都發現過鴕鳥化石。

鴕鳥一般3歲就性成熟,它們在旱季繁殖,它們還會有求偶爭鬥,雄鳥會發出吼叫聲來互相爭奪3~5隻雌鳥,雌鳥會在沙地裏掘淺坑作為自己孵卵的巢,每次大約會產育10~13個卵,孵化期約42天。北京動物園1954年就開始飼養展出鴕鳥,一直到1985年才繁殖成功。

孵化

有時幾隻鴕鳥會把各自的卵產在一起,孵化期間大家輪流值班,一般白天雌鳥值班,晚上雄鳥值班。鴕鳥的卵一般都很大,大約每枚蛋重0.5~1千克,有很強的承受能力。鴕鳥們會聚集幾十隻集體活動。它們為了保持卵的一定溫度,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在孵化期快要結束的時候,鴕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它們的父母四處閑逛了。

鴕鳥精神

人們經常把那種不肯麵對和正視困難的人的生活態度稱之為鴕鳥心理。與成語分“掩耳盜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會飛的鴕鳥卻是跑步的冠軍,鴕鳥的視力可以延伸到大概5公裏以內的物體,一般情況下的奔跑速度都可以達到45公裏/小時,也算是動物界的千裏眼、飛毛腿了。可是盡管如此,它們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它們就會把頭埋進沙子裏來逃避現實。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理”。

鴕鳥在遇到危險時將頭埋在沙子裏逃避現實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算是人類對鴕鳥的一種誤解。鴕鳥生活在陽光照射強烈的沙漠地帶,由於氣候的原因,地麵上升的熱空氣會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然後經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鴕鳥一旦受到驚嚇或發現敵情,就會幹脆將脖子平貼在地麵,蜷曲身體,在薄霧的掩護下鴕鳥的羽毛看起來會像石頭或灌木叢,這樣敵人就很難發現它們了。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麵,不僅可以聽到遠處的聲音,防患於未然,還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而現實時候中也根本沒人看見過鴕鳥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子裏。

地理分布

鳥類學家發現,不同地區的鳥類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同一地區的鳥類由於要適應當地的環境而進行了演化,又使它們具有相似性。按照這些鳥類特色,大致可以把世界上的鳥類分布地分成六大地理區域。其中鴕鳥大部分分布在非洲降雨量很低的幹燥地區。

如果講鴕鳥的曆史,早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還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原始北京人的故鄉周口店就曾發現過鴕鳥蛋化石以及鴕鳥的腿骨化石。近代曆史的鴕鳥曾分布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到了現在除了非洲,其他兩地的鴕鳥都已經絕跡。也曾大量引進鴕鳥,在澳洲的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鴕鳥的演化關係

鳥類出現於侏羅紀時代,發展擴大於白堊紀時代,為了適應各種惡劣的生活環境它們演化成各類水鳥或者陸鳥。新生代陸地上的恐龍絕滅以後,由於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以及南美洲中新世的恐鳥都是巨大而不會飛的食肉性鳥類,它們的出現填補了當地食肉獸的空缺。

其實鴕鳥的祖先並不像現在的鴕鳥一樣不會飛,它們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模樣,與它們當時的生活環境有很重要的關聯。鴕鳥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著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鴕鳥的足趾之所以這麼小,是由於它們的祖先為了適應奔跑不斷演化而成的,鴕鳥是世界上惟一種隻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鴕鳥的內腳趾比它的外腳趾發達。如果它們一躍而起則可騰空大約2.5米,兩隻大腳一步就可跨越8米左右。鴕鳥們的防衛武器就是它們粗壯的大腿,遇到危險它們會用力的踢對方,它們甚至可以踢死豹和獅子,可見它們的腳多麼的有力。

現在幾經滅絕的新西蘭的恐鳥、澳洲的奔鳥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等,這些不會飛的鳥類和鴕鳥一樣也被歸為走禽類,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澳洲的鴯鶓和食火雞、新西蘭的幾維鳥,以及南美洲的鶆,它們經過無數的磨難堅強的幸存了下來。

走禽類的鳥類有一些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它們由原始會飛的鳥類演化到現在飛行能力逐漸消失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這些走禽是否有相近的血緣關係還有待考證。

凶猛的金雕

金雕

金雕,鷹科類的一種烏褐色雕,是北半球上眾所周知的一種猛禽。如所有鷹一樣,它屬於鷹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以著名;成鳥的翼展平均超過2米,體長則可達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蓋。它們一般生活於多山或丘陵地區,它們經常在山穀的峭壁以及山壁凸出處築巢。瑞典金雕的模式產地。

金雕是墨西哥的國鳥。它們的頸羽是金黃色矛尖狀,眼暗色,虹膜黃色,嘴灰色,腿生滿羽毛,腳是粗大的黃色,爪巨大。翅展長達2.3公尺。在北美洲,金雕分布在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過落磯山脈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紐芬蘭。金雕在美國得到聯邦法令保護。少數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歐洲的挪威、蘇格蘭、西班牙、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等地區。非洲西北部也可見,但高緯度地區和東方更常見,比如西伯利亞、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國的南部等地區。

金雕以其外觀的突出和飛行的敏捷有力而聞名。屬於漂移鳥類的它們,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秋冬季節也常到林緣、沼澤、低山丘陵、荒坡地帶活動覓食。它們主要捕食野兔、旱獺、雉雞、雁鴨類等。有時它們不僅會攻擊小麅和小野豬等小動物,還會吃大型動物的屍體。金雕的種群數量日趨稀少,屬於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體羽主要為栗褐色的金雕,屬於大型猛禽。它們的全長約76~102厘米,展翅可達2.3米左右,體重約為2~6.5千克。金雕的幼鳥,頭部及頸部羽毛呈黃棕色;除初級飛羽最外側的三枚外,所有飛羽的基部均帶有白色斑塊;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長成後的金雕,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帶白色;爪為黃色;頭頂的羽毛呈金褐色,嘴為基部藍的黑褐色。金雕的嘴形大而強,後頸赤褐色,肩羽為較淡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為暗褐色,尾羽先端1/4為黑色,其餘為灰褐。飛羽內基部的一半為灰色,而且有不規則的黑橫斑。

金雕是一種留鳥,一般在草原、荒漠、河穀、高山針葉林等地都可以見到金雕的身影。它們的分布遍及歐亞大陸、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我國的金雕大部分分布在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山區,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金雕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有一些可能是旅鳥或冬候鳥,其中分布於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的屬於加拿大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都屬於中亞亞種。

金雕的性情凶猛而且力量強大,它們的飛行速度極快,常沿著直線或圈狀滑翔於高空。金雕的營巢材料主要以墊狀植物的根枝堆積而成,內鋪以草、毛皮、羽絨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型鳥類和中小型獸類,所食鳥類有斑頭雁、魚鷗、雪雞等,獸類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黃鼬、藏狐等,有時也捕食家畜和家禽。金雕是珍貴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態係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金雕之所以需要特別的保護,不僅因為他的數量特別少,還因為他的羽毛在國際市場上的價位相當的高。

金雕的腿上被羽毛完全的覆蓋,腳趾有三個向前一個向後,腳趾上都長著又粗又長的角質利爪,內腳趾和後腳趾上的爪子更為銳利。抓獲獵物時,它的爪子能夠像利刃一樣同時刺進獵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斷獵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可作為它的武器,有時金雕一扇翅膀就能將獵物撲倒在地。

金雕一般都會單獨或成對的活動,結成較小的群體出去活動也隻能在冬天偶爾見到,但有時也能見到一大群聚集在一起捕捉較大型的獵物。白天常見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巔,以及空曠地區的高大樹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叢等處捕食。它善於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邊呈直線或圓圈狀盤旋,一邊俯視地麵尋找獵物,它們對飛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姿勢的調節是用柔軟而靈活的兩翼和尾的變化來控製的。

金雕一旦發現目標後,就會以300公裏的時速從天而降,並能在關鍵時刻戛然止住扇動的翅膀,然後牢牢地抓住獵物的頭部,將利爪戳進獵物的頭骨,使其立即喪失性命。經過訓練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長距離地追逐狼,並能趁其不備,一爪抓住其脖頸,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喪失反抗的能力,曾經有過一隻金雕前後抓住14隻狼的記錄。相比之下,它的運載能力較差,負重能力還不到1公斤。金雕將捕到的較大獵物肢解,先吃掉鮮肉和心、肝、肺等內髒部分,然後將剩下的分批帶回棲息地。

被人類訓練有素的金雕不僅會幫主人狩獵,還會幫主人看護羊圈。它們驅趕野狼在新疆的草原上是司空見慣的。在看護養圈的時候,周圍是沒有牧人的!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裏,沒有成功的人工繁殖過一隻金雕,因為它們向往的是自由與愛情,對於人工配對極為抵觸,有的性格剛烈的金雕甚至以會撞籠而死來相抗。

金雕的繁殖期在2~3月間,多營巢於難以攀登的懸崖峭壁的大樹上,每窩產卵1~2枚,青白色,帶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紋。同一窩的卵的顏色也不同,有完全白色到褐色塊斑的變化。金雕的卵是由父母共同孵出的,孵化期為40~45天,一般隻有一二隻能夠存活。。雛鳥的羽毛會在3個月大到時候長齊。

金雕的繁殖一般都較早,它們一般會在距地麵高約10~20米左右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或疏林內高大的紅鬆、落葉鬆、楊樹及柞樹等喬木之上築巢。有時也築巢於山區懸崖峭壁、凹處石沿、侵蝕裂縫、淺洞等處,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岩石可以遮雨,大多數被風向陽,位置險峻,難以攀登接近。它們的巢由枯樹枝堆積成結構龐大的盤狀,外徑約2米,高約1.5米,巢內鋪墊細枝、鬆針、草莖、毛皮相對較軟的物品。有時還要築一些備用的巢,以防萬一,最多的竟有12個之多。它也有利用舊巢的習慣,每年使用前要進行修補,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變得越來越大,有的巢已經大到和人類的房子差不多了。當然它們的巢的大小也要看書的承受能力,否則也會出現倒塌。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時,先孵出的幼鳥常常會向後孵出來的幼鳥發出攻擊,並會啄下幼鳥的羽毛將其吞食,以補充饑餓。如果缺食的時間不長,較小的幼鳥有避讓能力,尚不至於出現慘不忍睹的場景。如果親鳥在達到大幼鳥忍耐極限之前還不能帶回食物,就會出現骨肉相殘的場麵。較大的幼鳥就會把較小的幼鳥啄得渾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幼鳥20日齡之後,因為20日齡以前,常有親鳥在巢中守護。這種同胞骨肉自相殘害的現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鳥中並不罕見,這也是它們依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進行的種內自我調節。因為猛禽的食物來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動,它們的捕食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當食物短缺時,如果不進行種內的調節,將對於整個種的生存和發展十分不利。它們就是通過這種種內調節、強食弱肉、適者生存的原則來更好的繁衍下一代。

聽覺異常發達的貓頭鷹

貓頭鷹

貓頭鷹屬於鴞形目,大多是夜行性肉食性動物,它們廣泛的分布在全球的各大洲,總數超過130餘種。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麵的羽毛排列成麵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麵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因貓頭鷹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習性,使它在很多地方都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他們的身影涉及到電影《貓頭鷹》、歌曲《貓頭鷹》、書籍《貓頭鷹王國》等,還有些電器如風扇用的就是貓頭鷹的名字。

貓頭鷹之所以叫貓頭鷹,是因為它眼睛周圍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羽毛排列的臉盤像一隻小貓的臉。它們周身的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軟,飛行時無聲。貓頭鷹的雌鳥體形一般較雄鳥為大。它們的寬大頭上有一張短短的嘴吧,先端鉤曲的嘴巴側扁而強壯,嘴基被有蠟膜,且多被硬羽所掩蓋。由於貓頭鷹的頸椎結構極為特殊,所以它們的脖子轉動起來相當靈活,能使臉轉向後方270°的範圍之內。它們的左右耳不對稱,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且左耳有發達的耳鼓。大部分貓頭鷹還生有像人的耳廓一樣的一簇耳羽,他們的聽覺神經十分的發達。

屬於夜行性動物的貓頭鷹大多棲息於樹上、岩石間或草地上。它們喜歡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不易被人看見的樹叢、岩穴或屋簷中,但也有部分白天也不安分的種類,如斑頭鵂鶹、縱紋腹小鴞和雕鴞等都喜歡白天常外出活動。如果你白天能看到一些飛行顛簸、如同醉酒的貓頭鷹種類,那麼它一定是慣於夜行的種類。

貓頭鷹以鼠類為主要的食物,平時也吃一些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來豐富一下自己的食譜。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貓頭鷹的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並將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發、幾丁質等殘物渣滓集成塊狀,形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吐出,被吐出的東西叫食丸。人們可以從貓頭鷹吐出的食丸了解他的食性。

貓頭鷹經常以它們超低的聲波頻率優勢,向它們的獵物發出閃電式的攻擊。它們在判斷出獵物方位之後,就會急速出擊,致獵物於死地。貓頭鷹的羽毛非常柔軟,翅膀羽毛上有天鵝絨般密生的羽絨,因而貓頭鷹飛行時產生的聲波頻率小於1千赫,而一般哺乳動物的耳朵是感覺不到那麼低的頻率的。據研究,貓頭鷹的聽覺起到對獵物的定位作用,它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後把獵物一舉拿下。貓頭鷹是色盲,因為它的視網膜中沒有錐狀細胞,無法辨認除了藍色以外的其他色彩,不過它也是惟一能分辨藍色的鳥類。除了某些過慣了夜生活的鳥類之外,其他的許多飛禽都是有色彩感的。比如在高空飛行的烏鴉,會通過顏色幫助它們判斷距離和形狀,它們就能夠抓住在空中飛的蟲子,找到它們需要降落的地方,在樹枝上輕輕降落。鳥類的辨色能力也有利於它們尋找配偶。一般雄鳥會用自己豔麗的羽毛來吸引異性。

分布範圍

貓頭鷹的分布極為廣泛,貓頭鷹的蹤影會出現在除了北極地區以外的全球各地。在我國各地都能見到貓頭鷹的身影,尤其是雲南各地分布最為廣泛。我國常見的貓頭鷹種類有雕鴞、鵂鶹、長耳鴞和短耳鴞。

繁殖

一般的貓頭鷹種類也都是一夫一妻製,但也有個別種類別具一格,如鬼鴞的配對就是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開始,至5~6月結束,但也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除個別種類之外,貓頭鷹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岩穴或其他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貓頭鷹一窩產卵數量不定,體形較大者產卵較少,而體形較小的種類產卵通常較多。一般僅由雌鳥完成孵卵工作,貓頭鷹的小寶寶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就會破殼而出,然後由雄雌共同承擔育雛的任務。

貓頭鷹的幼鳥均為完成雛,即剛孵化出來的小貓頭鷹身體上已經長滿羽毛,但是它們剛產生時會緊閉耳目。鴞類產卵孵卵周期較長,在同一個巢內由於產卵時間和孵化時間的差異,雛鳥體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異,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除了少數種類的貓頭鷹的壽命在11年左右,其他的野生貓頭鷹壽命都不算太長,比如倉鴞的平均壽命僅在三年半左右。

誤解貓頭鷹

貓頭鷹在我國民間常被當作是“不祥之鳥”,它們還被稱為逐魂鳥、報喪鳥等。還有流傳下來的俗語如“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等,古書中還把它稱之為怪鴟、鬼車、魑魂或流離,當作厄運和死亡的象征。產生這些詆毀貓頭鷹看法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貓頭鷹古怪的長相,炯炯發光的兩眼又圓又大,給人驚恐的感覺;直立的兩耳,好像鬼故事裏的雙角妖怪,對於貓頭鷹的凶暴之貌,古人多用“鴟目虎吻”來形容;貓頭鷹在黑夜中的叫聲像鬼魂一樣陰森淒涼,使人更覺恐怖,古時稱它為“惡聲鳥”。《說苑·鳴梟東徙》中有“梟與鳩遇,曰:我將徙,西方皆惡我聲……”的寓言故事。除此之外,人們對貓頭鷹產生如此驚悚的聯想,還因為它們總是晝伏夜出,常在黑夜中黑影一閃像幽靈一樣悄無聲息的飛過。

貓頭鷹文化

盡管人們對貓頭鷹有諸多的誤解,但是人們不得不肯定它們捕鼠的本領之大。古書上曾有這樣的記載:“北方梟入家以為怪,共惡之;南中晝夜飛鳴,與鳥鵲無異。桂林人羅取生鬻之,家家養使捕鼠,以為勝狸。”鼠類中的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棕色田鼠等農田鼠類以及小家鼠、褐家鼠等居民區鼠都是貓頭鷹的主食,它們有時也會吃一些小型鳥類、哺乳類和昆蟲,如雀類、鶯類、蝙蝠、甲蟲、金龜子、蝗蟲、螻蛄等。鼠類是臭名昭著的偷糧賊,它們不僅在居民區和倉庫裏行竊,還成群結隊在農田中偷糧。遠在2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碩鼠碩鼠,無傷我菽”的記載。一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鼠害仍然十分嚴重。一隻貓頭鷹一年可以消滅1000多隻老鼠,是捕鼠能力最強的鳥類。它們消滅掉的那麼多老鼠可以毀壞人類的噸糧食,可見貓頭鷹也沒有古代流傳的那麼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