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是常見的留鳥,在我國分布較廣的種類有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它們專門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娥、蠢蟲等害蟲,每天能吃掉1500條左右。由於啄木鳥食量大和活動範圍廣,在13.3公頃的森韓中,若有一對啄木鳥棲息,一個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蟲90%以上,啄食肩星天牛80%以上,所以,人們稱啄木鳥是“森林醫生”。
森林醫生啄木鳥
啄木鳥吃食的害蟲,主要有天牛幼蟲、囊蟲的幼蟲、象甲、偽步甲、金龜甲、螟蛾、蝽象、蟥蟲卵、螞蟻等。有的害蟲潛藏樹木中很深,把樹活生生地咬死。隻有啄木鳥才能把它從樹幹中掏出亞除掉。因為啄木鳥主要吃的是害蟲,對防止森林蟲害,發展林業很有益處,所以大家都叫它們是“森林醫生”。
分布
全世界大約有180種,以其會從樹木中啄出昆蟲,會在死掉的樹幹中啄洞築巢而出名。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亞以外,啄木鳥幾乎分布全世界,但主要棲息在南美洲和東南亞。大多數啄木鳥都定居在一個地區。也有一些溫帶地區的啄木鳥,如北美的黃腹吸汁啄木鳥和撲動鴷屬遷徙性鳥類。啄木鳥約有180到200種,它們以在樹皮中探尋昆蟲和在枯木中鑿洞為巢而著稱。多數啄木鳥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的習性。大多數啄木鳥終生都在樹林中度過,在樹幹上螺旋式地攀緣搜尋昆蟲;隻有少數在地上覓食的種類能像雀形目鳥類一樣棲息在橫枝上。多數啄木鳥以昆蟲為食,但有些種類食果實。吸汁啄木鳥一般在一定季節內吸食某些樹的汁液。春天,占據各自領域的雄啄木鳥大聲鳴叫,並常常啄擊空洞的樹幹,偶爾還敲擊金屬,從而增加聲響,但在其他季節啄木鳥通常無聲。啄木鳥多無社群性,往往獨棲或成雙活動。不同種的啄木鳥形體大小差別很大,從十幾厘米到四十多厘米不等。如絨啄木鳥長約15厘米,北美黑啄木鳥長約47厘米。啄木鳥能夠在樹幹和樹枝間以驚人的速度敏捷地跳躍。它們能夠牢牢地站立在垂直的樹幹上,這與它們足的結構有關。啄木鳥的足上有兩個足趾朝前,一個朝向一側,一個朝後,趾尖有鋒利的爪子。啄木鳥的尾部羽毛堅硬,可以支在樹幹上,為身體提供額外的支撐。它們通常用喙飛快地在樹幹上敲擊,以尋找隱藏在樹皮內的昆蟲,確定之後,它們堅硬的喙能夠飛速在樹皮上啄出一個深深的小洞並閃電般伸出長長的舌頭捕捉到昆蟲。
橡子啄木鳥體長約20厘米,棲息在北美洲西北部到哥倫比亞地區。紅頭啄木鳥體長與橡子啄木鳥相似,約19~23厘米。其分布的區域比較廣,在開闊的林地、農場和果園都可看見。紅背啄木鳥產於印度到菲律賓群島的森林地帶。綠啄木鳥產於歐洲氣候溫暖的地區以及非洲大陸。紅腹啄木鳥產於美國東南部的落葉林帶。帝啄木鳥,又稱白嘴啄木鳥,產於墨西哥北部。羽毛黑色,翅膀和頸部有白色的斑點。雄鳥有紅色的羽冠,喙白色,是已知啄木鳥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成鳥的身長可達60厘米。帝啄木鳥和特裏斯丹啄木鳥屬瀕危動物。分布在我國四川、雲南、福建等地的白腹黑啄木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相關知識
1.啄木鳥的舌頭為什麼長在鼻孔裏
啄木鳥的舌細長而富彈性,其舌根是一條彈性結締組織,它從下齶穿出,向上繞過後腦殼,在腦頂前部進入右鼻孔固定,隻留左鼻孔呼吸,這種“彈篝刀式裝置”可使舌能伸出喙外達12厘米長,加上舌尖生有短鉤,舌麵具粘液,所以舌能探入洞內鉤捕5目7科30餘種樹幹害蟲。
2.啄木鳥為什麼不會腦震蕩?
據科學家測定,啄木鳥在啄食時,頭部擺動速度相當於每小時2092公裏,比時速55公裏的汽車快37倍。它啄木的頻率達到每秒15—16次。由於啄食的速度快,因此啄木鳥在啄木時頭部所受衝擊力等於所受重力的1000倍,相當於太空人乘火箭起飛所受壓力的250倍。啄木鳥啄木時所承受的衝力這樣大,那它為開麼不會患腦震蕩呢?
原來,啄木鳥的頭骨十分堅固,其大腦周圍有一層綿狀骨骼,內含液體,對外力能起緩衝和消震作用,它的腦殼周圍還長滿了具有減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頭部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使其在啄木時頭部嚴格地進行直線運動。假如啄木鳥在啄木時頭稍微一歪,這個旋轉動作加上啄木的衝擊力,就會把它的腦子震壞。正因為啄木鳥的喙尖和頭部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因此,盡管它每天啄木不止,多達102萬次,也能常年承受得起強大的震動力。
林木醫生
森林不僅有肥沃的土壤、多變的地形和複雜的氣候條件,而且滋育著從低等到高等的豐盛的植物類群,以及從昆蟲到鳥、獸等多種多樣的森林野生動物,形成一個複雜的自然綜合體。但是森林中鞘翅目的象甲、偽步行甲、天牛幼蟲、金龜甲,鱗翅目的逼債蛾、螟蛾,以及花蝽象、臭蝽象、蝗蟲、螞蟻、蠐螬等害蟲都是林木的大敵。大片的茂密森林,如果發生嚴重蟲害,將會帶來極大的損失。采用飛機噴灑化學農藥滅蟲的方法,不僅花費巨大,而且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隱藏在樹皮下,甚至鑽入木質部的害蟲,特別是小囊蟲、天牛幼蟲、蠐螬、白蟻等,用人工防治是很難奏效的。啄木鳥卻有極為高超的捕蟲本領,它的嘴強直而尖,不僅能啄開樹皮,而且也能啄開堅硬的木質部分,很像木工用的鑿子,它的舌細長而柔軟,能長長地伸出嘴的外麵,還有一對很長的舌角骨,圍在頭骨的外麵,起到特殊的彈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張,可以使舌頭伸縮自如,舌尖角質化,有成排的倒須鉤和粘液,非常適合鉤取樹幹上的昆蟲及幼蟲。每天清晨,它們就開始用嘴敲擊樹幹,在寂靜的林中發出“篤,篤……”的聲音,如果發現樹幹的某處有蟲,就緊緊地攀在樹上,頭和嘴與樹幹幾乎垂直,先將樹皮啄破,將害蟲用舌頭一一鉤出來吃掉,將蟲卵也用粘液粘出。當遇到蟲子躲藏在樹幹深部的通道中時,它還會巧施“擊鼓驅蟲”的妙計,用嘴在通道處敲擊,發出特異的、使害蟲產生恐懼的擊鼓聲,使害蟲在聲波的刺激下,昏頭轉向,四處竄動,往往企圖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這裏的啄木鳥擒而食之。它們一般要把整株樹的小囊蟲徹底消滅才轉移到另一棵樹上,碰到蟲害嚴重的樹,就會在這棵樹上連續工作上幾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蟲為止。
啄木鳥在全世界共有210種,我國有29種。最為常見的是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綠啄木鳥體羽主要是綠色,下體汙灰色帶有綠色沾染。雄鳥的頭頂為紅色,非常鮮豔。斑啄木鳥的體形略小,上體羽色是黑底有白斑,以翅膀上居多,下體棕白色,尾下部是紅色,雄鳥的頭的後部也是紅色。還有一種體形更小的啄木鳥叫蟻,也較為常見,它的羽色比較特別,上體是淡銀灰色的底色,密布著暗褐色的斑紋,好像蛇皮的花紋,下體近白色。它不會攀登樹木,也不啄木捕蟲,卻在地上覓食螞蟻,所以也叫地啄木鳥。
啄木鳥春天到來的時候,雄啄木鳥會發出響亮的叫聲,那是它們在伸張自己的地盤,警告他人不得侵犯。這些叫聲往往因為樹洞的共鳴而特別響亮。其他季節啄木鳥顯得特別安靜。啄木鳥不像別的鳥兒是站立在樹枝上的,它是攀緣在直立的樹幹上的。一般的鳥類都足生四趾,三趾朝前,一趾向後;而啄木鳥的四趾,兩個向前,,兩個向後,趾尖上都有銳利的鉤爪,它的尾呈楔形,羽軸硬而富有性,攀爬時成了支撐身子的柱。這樣,啄木鳥就可以有力地抓住樹幹個至於滑下來,還能夠在樹幹上跳動,沒著樹幹快速移動,向上跳躍,向下反跳,或者向兩側轉圈爬行。
啄木鳥長著一個又硬又尖的長嘴,敲擊樹幹篤篤作響,通過聲音能準確尋腕到害蟲躲藏的位置。施行“手術”時,嘴好像一把鑿子,啄開樹皮,鑿出洞來,直接插進木質內的巢穴。伸出一條蚯蚓似是而非的長舌,能伸出嘴外14cm。且是一條有彈性的結蒂組織連著舌根,這個延長部分從齶下穿出來,伸展向上繞過後腦殼,向腦頂的前部進到右鼻孔固定。當舌根從及下齶向外滑出時,舌頭就可以伸得很長。舌頭上有膠性的液質,能把小蟲粘住。有的啄木鳥,舌尖還有細鉤,又是粘,又是掏,使小蟲無法逃避。
如果巢穴通道彎曲或蟲穴很深,啄木鳥的長舌頭夠不著,它就會用一種聲波騷擾戰術。它測知蟲穴部位之後,用哽喙重敲擊,或下,或左或右,使樹幹孔隙發生共鳴,躲在裏邊的小蟲感到四麵受敵,就四處逃竄,這就使啄木鳥有了搜捕機會。據調查,啄木鳥一天可發出500-600次啄木聲,每啄一次的速度達到每秒555m/s,是空氣中高速的1.4倍,而頭部搖動的速度更快,每秒580m/s,比子彈的速度還快。
啄木鳥每天敲擊樹木約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極快,幾乎是音速的兩倍,這樣它的頭部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劇烈的震動,但它既不會得腦震蕩,也不會頭痛。原來在啄木鳥的頭上至少有三層防震裝置,它的頭骨結構疏鬆而充滿空氣,頭骨的內部還有一層堅韌的外腦膜,在外腦膜和腦髓之間有一條狹窄的空隙,裏麵含有液體,減低了震波的流體傳動,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於突然旋轉的運動比直線的水平運動更容易造成腦損傷,所以在它頭的兩側都生有發達而強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這種精妙的防震設置原理,給防震工程學提供了安全運動防護帽和防震盔的正確設計方案,現代的防護帽都具有一個堅硬的外殼,裏麵為一個鬆軟的套具,它們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帽中再加上一個防護領圈,以防止在突然碰撞時造成旋轉運動,這些都是從啄木鳥的習性和解剖學研究中所得到的啟示。
由於啄木鳥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人們稱它們為“森林衛士”或“樹木醫生”。在我國的一些古書裏,很早就有關於啄木鳥啄木食蟲的記載,例如《禽經》中有“誌在木”,《異物誌》中有“穿木食蠹”的記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指出:“此鳥斫裂樹木取蠹食故名”,還指出:“(啄木鳥)剛爪利嘴,嘴如錐,長數寸,舌長於嘴,其端有針刺,啄得蠹,以舌鉤出”。此外還有“南山有鳥,其名啄木。饑則啄樹,暮則巢宿。無幹於人,惟誌所欲,性清者榮,性濁者辱。”,以及“丁丁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肯歸。終日為君除蠹害,莫嫌無事不頻飛。”等歌詠啄木鳥的詩作,可見啄木鳥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美。
憨厚可愛的企鵝
企鵝
眾所周知的企鵝是地球上絕無僅有的可愛動物。現在全世界為人類所知的企鵝種類共有十八種,這些可愛的企鵝主要生活在地球的南半球,大約有8種生活在南極與亞南極地區,其中在南極大陸海岸有2種,其他則在南極大陸海岸與亞南極之間的島嶼。法國電影《帝企鵝的日記》曾記錄過企鵝們的真實生活。
那些可愛企鵝的主要特征為不會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絕熱。企鵝的背部為黑色,腹部為白色。頭部的顏色和個體的大小是區別各個種類企鵝的主要標誌。
早在1620年在非洲第一次見到企鵝的一位法國船長,驚奇的稱它們是為“有羽毛的魚”。企鵝常過著極大集體的族群生活,它們的數量大約占南極地區海鳥數量的85%。
企鵝和鴕鳥一樣,是一群不會飛的鳥類。但根據考古發現企鵝的祖先們是能夠飛的!後來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它們的翅膀開始慢慢演化,成了現在能夠下水遊泳的鰭肢。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樣子。企鵝們食物主要是一些小魚和磷蝦,企鵝們的年齡在鳥類中也算的是長壽的,一般帝王企鵝可活到20~30歲。
由於受環境的影響,企鵝們為了適應惡劣的外界條件,它們的身體也就有這自己獨特的結構。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調節體溫。雖然企鵝有著和其他飛行鳥類差不多的雙腳,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比較短及平。這種特征配合有如隻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有飛一般的感覺。企鵝雙眼上的鹽腺可以排泄多餘的鹽分。它們之所以可以在水底及水麵看東西,是由於它們的眼睛有平坦的眼角膜,可以把它們看到的影像經過腦部的加工處理達到望遠的效果。
企鵝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它們極可能在南極洲還沒有變成現在這樣冰天雪地的時候,就已經是南極的主人了。古老的企鵝為了適應南極逐漸惡劣的天氣,自己也開始演變。經過無數的世紀輪回,它們的身體也變得自衛力極強起來,再大的暴風雪都不是它們的對手。經過無數次演化的企鵝,全身的羽毛已變成了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100℃,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麵寬,豐富的海洋浮遊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企鵝是沒有牙齒的,但是它們的舌頭以及上顎有倒刺,那些倒刺可以幫它們適應吞食魚蝦等食物。
產於南半球的各種短腿而不會飛的企鵝,盡管在陸地上行走比較笨拙,但在水中卻可以悠然自得,它們身上披覆短硬、鱗形的羽毛可以很好的防護它們的體溫,它們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蝦等作為主要的食物。
被當作是南極象征的企鵝,最大的家族角企鵝屬以澳新地區為分布中心分布在南溫帶,其中南大洋中的島嶼,南美洲和新西蘭有6屬13種企鵝營巢,其中有2個屬限於澳新地區。而作為企鵝第二大屬的環企鵝屬則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甚至可到達赤道附近,而隻有4種企鵝在南極大陸沿岸築巢,隻有2種企鵝在亞南極築巢,而隻有皇企鵝才是真正在南極大陸過冬的企鵝。迄今仍然堅強存活下來的18種企鵝分別是帝企鵝、王企鵝、角企鵝、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阿德裏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人們在發現企鵝這種生物的過程中有很多故事,早在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有關企鵝的最早史料記載卻是在1520年完成的。1520年曆史學家皮加菲塔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了一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生活在南溫帶的企鵝種類,是早期人們發現並描述的企鵝種類。而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才被發現的。例如,王企鵝在1844年才被冠上這個稱號名,而響弦角企鵝被命名是在1953年。
企鵝曾因為肥胖的身體而被命名為肥胖的鳥,但後來,人們經常看到它們好像在企望著什麼似的在岸邊站立遠眺,所以後來有給它們改名叫企鵝。
由於企鵝全身密布羽毛,並且有二至三公分的脂肪,它們的這種特殊保溫裝置,可以使它們在零下六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中靈活行動,所以可以說企鵝算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鳥類。
可能和企鵝一樣耐寒的還有已滅絕的大海雀,由於兩者相似的外表還曾經被誤認有親緣關係,使得歐洲人給企鵝命名時也讓它們相似。
現在生活在南極一帶的企鵝的祖先,是由曾經生活在赤道以南的管鼻類動物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企鵝可能是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而沒有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它們的分布範圍最北界和年平均氣溫20℃區域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使企鵝不能跨越到北半球。所以它們一般隻生活在來自南極較冷的水域裏。
盡管企鵝有時會在陸地、冰原和海冰上棲息,但是它們屬於海洋鳥類。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裏和陸上的時間約各占一半。企鵝不會飛,善遊泳。在陸上行走時,行動笨拙,腳掌著地,身體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維持平衡。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臥倒,舒展兩翅在冰雪上匍匐前進;有時還可在冰雪的懸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成體企鵝有著時速為20~30公裏的驚人遊泳速度。
以這種速度來算它們的速度比萬噸巨輪還要快,甚至可以超過速度最快的捕鯨船。企鵝跳水的本領可與世界跳水冠軍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麵2米多高,並能從冰山或冰上騰空而起,躍入水中,潛入水底。因此,企鵝在遊泳、跳水、潛水等方麵都算的上是冠軍。
企鵝有著每天能吃0.75公斤食物的不錯胃口,他的食物包括南極磷蝦、腕族類、烏賊和小魚等海洋浮遊動物。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南極鳥類總捕食量隻占它們捕食量的10%,它們的捕食量更是快要超過鯨魚捕食的一半。
企鵝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又不同的棲息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企鵝喜歡群棲,一群有幾百隻,幾千隻,上萬隻,最多者甚至達10~20多萬隻。在南極大陸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企鵝聚集的盛況。有時,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麵朝一個方向,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在等待和歡迎遠方來客;有時企鵝們會回排成如同團體操表演似的距離、間隔都相等的方隊,整齊壯觀的陣勢著實令人震驚。
企鵝之所以如此逗人歡喜,是因為它們憨厚、大方的性情。盡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淩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
企鵝的生活狀況因各種類的體形大小以及地理分布的不同而異。同一種內的繁殖周期還與緯度有關。有的種長途遷移到內陸的祖傳營巢區去產卵,合恩角企鵝和小企鵝一年繁殖2次,大多數種一年僅繁殖1次。而王企鵝則三年內繁殖2次,每次產1枚卵,而其他種則產2枚,偶為3枚。大多數企鵝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亞企鵝的某些種群也在冬季繁殖。由於帝企鵝的發育時間比較長,它們為了讓寶寶出生在成活率最高的夏季,所以一般都會在秋季就開始繁殖。
企鵝們經常以表演或鳴叫來作為入群或離群的形式。求偶配對時,常有求偶鳴叫,鳴聲在兩性之間有二態性。合恩角企鵝鳴聲似驢鳴。到繁殖季節,帝企鵝能找到舊巢及舊配偶。除了帝企鵝隻由雄鳥來孵它們的寶寶外,其他的企鵝種類都由雙方孵卵。在交配時企鵝群中十分熱鬧,鳴聲聒耳,到孵卵時則一片寂靜。卵和雛鳥的成活率決定於氣候條件、幼鳥在生殖種群的百分比和敵害等因素,一般是產卵總數的20%~60%。產卵後,雌和雄鳥常常以一兩周為期互相輪換離群到海洋覓食,一般都是雌鳥先去。但雌性帝企鵝從鳥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裏,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孵卵期間正值南極最嚴寒之際,做了爸爸的雄帝企鵝將卵寶寶放在腳上孵化,如果一旦卵寶寶從腳上掉落,就一位這一個小生命的消失。此時的企鵝爸爸們都是靠體內早就儲存好的脂肪生活。
企鵝寶寶需要一天到兩天的時間才能破殼而出,孵出後即表現有取食行為,將嘴放入親鳥口腔,取食成液狀的吐出的甲殼類或魚類食物。開始時,幼鳥藏在親鳥身下;逐漸長大後,幼鳥停留在親鳥體側。企鵝寶寶們從孵化到完全獨立的時間隨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在較小的種要2個月,帝企鵝需5個半月,王企鵝12~14個月。等寶寶們足夠大的時候,寶寶爸爸媽媽們會把它們放在由大群成鳥看管的“寶寶群”裏,就像我們現在的托兒所一樣。
等企鵝寶寶長大了,每年都會有一次脫毛,在此期間企鵝是不能下水的,它們通常會躲在鳥群以外的一個掩蔽地點。企鵝遊泳迅速,用鰭肢作為推進器。需高速前進時,常常跳離水麵,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進1公尺或者更遠,並在此期間呼吸。在陸上則步態笨拙可笑,但前進速度甚快,以前肢為平衡器。它們在岩石上靈活輕盈,亦可以腹部在冰雪上滑行。企鵝們之所以在冰川遍布的南極雪地不會迷路,是因為它們有能借著太陽的位置來定向的本事。
企鵝的食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的食物會隨著種類、所在地理位置以及季節的不同有所變化。大多數較小的南方企鵝以在南極富氧水麵達到很高密度的磷蝦為食,大型的企鵝同時也可以以魚為食物,在水中撲食的時候,由於企鵝是靠肺來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到水麵上換氣,例如:帝企鵝在水下潛伏20分鍾左右用以水中捕食,一次最少可以捕6條魚。企鵝的大群體能一天消耗超過幾噸的驚人食物量,出海一次可達數周,成群捕食魚、烏賊和甲殼動物,天敵為豹形海豹或逆戟鯨。紐西蘭和南極附近地區的南非海獅屬和新海獅屬的海獅也是企鵝的天敵。
由於南極的企鵝常常在溫度為零下的水中遊動,所以它們的身體保溫十分重要。水中高速運動又增加熱量的喪失。在陸地上時腳與冰塊密切接觸,它們的皮膚溫度大約在0℃。皮膚溫度之所以這樣低,是因為它們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存在逆流熱交換係統,使回心的較冷血液從流向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熱量,從而節約體熱。企鵝也具有與鸌類相似的鹽腺。研究證明,帝企鵝也極有可能會感染鸚鵡熱淋巴肉芽腫型病毒病。
含1科企鵝科的企鵝目可以下分為5亞科,而企鵝亞科又有18種分類。從始新世後化石紀錄可以看出企,鵝與鸌形目有共同的祖先。
大家都很好奇企鵝的祖先張什麼樣子、會不會飛?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來看,似乎企鵝的祖先是不會飛的。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他認為企鵝有可能是獨立於其他鳥類,單獨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可能企鵝的鰭翅是由爬行動物的前肢演化而來的,而不鳥類的是翅膀。所以他覺得企鵝根本就沒有過飛行的經曆。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征。這個發現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有人認為1981年,在日本發現的一種類似企鵝的海鳥化石,可能就是現在的企鵝的祖先。
近年,鳥類學家經過對北半球海鴉化石構造的研究之後提出,企鵝的起源可能與距今3000萬年前在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種海鴉關係密切。這種已滅絕了的海鴉也是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盡管企鵝與海鴉生活在南北分家的兩個半球上,但它們骨骼形體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能不讓人懷疑它們的關係。
雖然從以上的論證來看,企鵝的祖先就是一種不會飛翔的動物。但是,有些動物學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研究資料,斷言企鵝的祖先應該是會飛行的。因為從現代企鵝的身體結構上來看,它們依然有可以飛翔的痕跡。
長壽的象征——丹頂鶴
丹頂鶴
丹頂鶴自古至今一直都是長壽的象征,現在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它們也叫仙鶴、白鶴、鴜鷜,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丹頂鶴是東亞地區所特有的鳥種,在當地文化中它們之所以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主要是因為它們優雅的體態和分明的顏色。
丹頂鶴具備嘴長、頸長、腿長的鶴類特征。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後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傳說劇毒鶴頂紅從此處得來,但純屬謠傳,鶴血是沒有毒的,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鶴頂紅是古時候對砒霜隱晦的說法。丹頂鶴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鳥的羽毛為棕黃色,喙是黃色。青春期都是丹頂鶴羽色為黯淡,丹頂鶴頭頂裸區的紅色到2歲之後會越發鮮豔。
中國的三江平原的鬆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都有丹頂鶴的繁殖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遊、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曆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比現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福建、台灣、海南等地。現代的人們之所以能有如此翔實的資料來研究丹頂鶴古代的分布,是因為它們在各地文化種都有的特殊地位,讓它們的分布、特性等在各地一直都有著詳細的記載。
除了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是當地的留鳥,其他各地的丹頂鶴每年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日本的丹頂鶴不進行遷徙,可能與冬季當地人有組織的投喂食物,食物來源充足有關。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丹頂鶴成鳥為了適應季節的變化,每年都會徹底的換兩次羽毛,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換羽期間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丹頂鶴非常嘹亮的鳴聲,既是明確領地的信號,也是發情期傳情達意的重要方式。丹頂鶴屬於單配製,一般無特殊情況一生也隻有一個伴侶。
丹頂鶴為雜食性動物。一般春季以植物性食物如草子、蘆葦的嫩芽及作物種子等為食,夏季食物較雜,動物性食物較多,主要動物性食物有小型魚類、甲殼類、食蛙類、小型鼠類、螺類、昆蟲及其幼蟲等。
丹頂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一直到才9月結束,其中6月為一個高峰。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2~4枚卵,孵化期為30幾天,由雌雄雙方共同孵化它們的寶寶。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於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雛鳥也是早成鳥,它們2歲性成熟,它們的壽命差不多相當於一個人的是壽命,大約有60年左右。
丹頂鶴一般在4月中旬以後就開始營巢產卵,築巢於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紮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一般到越冬期最多一年會有600多隻丹頂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丹頂鶴在1954年被北京動物園飼養展出,十年之後成功繁殖。
丹頂鶴在濕地環境中屬於上層食物鏈,他的存在與否影響著濕地生物的多樣性。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目前它們麵臨的威脅主要有: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後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丹頂鶴原有的棲息地,還阻斷了原本連通的水係,而且當地的氣候日趨幹旱,水域麵積嚴重縮小。此外人類活動製造的汙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偷獵:由於自古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獵殺丹頂鶴的事件很少發生,但是由於為了獵殺其他水禽而投毒的方法,也誤殺了不少的丹頂鶴。
目前,丹頂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記載的瀕危物種,也被列入在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所以丹頂鶴在我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性烈的麻雀
麻雀
鳥綱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鳥科(Motacidae)麻雀屬鳥類的通稱。嘴短而強健,呈圓錐形,稍向下彎;初級飛羽9枚,外緣具兩道淡色橫斑。世界共有19種。中國產5種;其中樹麻雀為習見種,雌雄相似。
麻雀是與人類伴生的鳥類,棲息於居民點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覓食,活動範圍在2.5~3千米以內。在地麵活動時雙腳跳躍前進.翅短圓,不耐遠飛。鳴聲喧噪。主要以穀物為食。當穀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群飛向農田掠食穀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並以昆蟲育雛。繁殖力強。在北方,3~4月開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在南方,幾乎每月都可見麻雀繁殖雛鳥。巢簡陋,以草莖、羽毛等構成,大都建在屋簷下和牆洞中。每窩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分布:中國各地。
保護:二級保護。
麻雀(Passermontanussaturatus)又名家雀、琉麻雀。屬鳥綱雀形目文鳥科山麻雀屬。亞種分化極多,廣布於我國南北各地,也廣布於歐亞大陸,是一種最常見的雀類。
一般麻雀體長為14厘米左右,雌雄形、色非常接近。喙黑色,呈圓錐狀;跗蹠為淺褐色;頭、頸處栗色較深,背部栗色較淺,飾以黑色條紋。臉頰部左右各一塊黑色大斑,這是麻雀最易辨認的特征之一,肩羽有兩條白色的帶狀紋。尾呈小叉狀,淺褐色。幼鳥喉部為灰色,隨著鳥齡的增大此處顏色會越來越深直到呈黑色。幼鳥雌雄極不易辨認,成鳥則可通過肩羽來加以辨別,雄鳥此處為褐紅,雌鳥則為橄欖褐色。
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較強。多營巢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簷、牆洞,有時會占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築巢於樹洞中。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
麻雀為雜食性鳥類,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食,育雛則主要以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蟲為主,其中多為鱗翅目害蟲。由於親鳥對幼鳥的保護較成功,加上繁殖力極強,因此麻雀在數量上較許多種鳥要多,這樣在莊稼收獲季節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人類扔棄的各種食物。
除繁殖、育雛階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歡群居的鳥類。秋季時易形成數百隻乃至數千隻的大群,稱為雀泛,而在冬季它們則多結成十幾隻或幾十隻一起活動的小群。這種小生靈非常聰明機警,有較強的記憶力,這和其他許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會對救助過它的人表現出一種親近,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當有入侵鳥類時它們會表現得非常團結,直至將入侵者趕走為止。麻雀在育雛時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勇敢,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說《麻雀》中記載過一隻親鳥為保護不慎墜地的幼鳥以其弱小的身體麵對一隻大狗而不退縮的感人場麵。如果你願意對麻雀進行連續觀測,你會發現它們是非常可愛的小生命,特別是它們的集體行為是研究鳥類行為學的重要素材。
麻雀形不驚人、貌不壓人、聲不迷人,加上和我們太熟悉了,反而使我們對它們了解得並不多。實事求是地講,在以穀物為主要作物的糧食生產區域,麻雀的確能從人們那兒搶走很多的糧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害鳥也不為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麻雀對有害昆蟲的控製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在麻雀多的地區,害蟲特別是鱗翅目害蟲的數量明顯要少於其他地區,這方麵它們對農業生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當它們需要獲得食物時,我們應當對這些大自然的生靈適當地慷慨一些。可惜的是由於過去我們在生態認識上的不全麵,曾對它們進行過大規模的圍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明的遺憾。
1958年,人們一度將它列為四害之一,政府動員全國城鄉居民,在規定的日期和時間內,掏窩、捕打以及敲鑼、打鼓、放鞭炮,轟趕得它們既無處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最後累得墜地而死。一年以後,各地陸續發現園林植物出現蟲災,有些還是毀滅性的。
然而對這些生命造成真正威脅的不是我們曾經那樣做過的,而是大規模地使用農藥,是我們一些人令人惡心的飲食消費心理,這使得麻雀大麵積地減少,有些地區甚至到了絕種的程度,如我國的四川省,在短短幾十裏,這些曾經與人類相伴了數萬年的鳥兒出現了大範圍的絕跡。
習性
山麻雀喜歡結群棲於高地的開闊林、林地或於近耕地的灌木叢。棲於家麻雀和(樹麻雀)不常出現的城鎮及村莊。是典型的喜群居鳥類,清晨總是結群出外覓食,在一些靠近山地的打穀場常能看到電線上歇的密密麻麻的山麻雀。以作物和草種為主食,繁殖季節捕食昆蟲。喜歡將鳥巢建在杉樹,鬆樹頂部和垂直的電線杆空洞內,卵程灰白色帶褐色斑點,通常產卵四-五枚。此鳥建巢時的領地性較強,往往方圓一兩百米內不會有兩對鳥同時建巢喂雛。南京地區的山麻雀產量受每年梅雨季節長短的影響。雨水多的年份往往幼鳥數量十分有限。
(樹)麻雀比較常見,愛群居。不多做介紹了。
麻雀雖屬文鳥科,但遠不如其他文鳥乖巧,愛動愛鬧,動作靈活,頻率極快,而且非常聰明。捕捉到的成鳥脾性極大,極難馴化,飼養不得法者往往幾天就掛了,養活了非搬即仰,養個兩三年能當人麵開口大叫的已經非常不易,故建議喂養當年的雛鳥和出窩不久的原毛,在野外換好的老毛最好不要去養了,這種鳥花了大功夫養出來,出息也會不大的。
鑒賞
從鳥外部來看主要還是身段體形,毛色,站姿,從內在分析主要是鳥脾性的大小。
體形方麵主要是要求身材長,毛片薄,沒肩膀,尾巴足(一字尾最好),頭門要寬(當然也別找那種大頭呆子),頂平,嘴殼飽滿,眼大而有神。對麻雀眼睛的相鳥方法可以參見有關百靈的選擇方法,這對麻雀的脾性判斷很重要。
毛色方麵對山麻雀尤為重要,養過黃雀的朋友都知道有青公和黃公之分,我覺得山麻雀也是這樣,青公雄山麻雀成鳥背部毛色不夠紅,仔細看可以看出每根紅毛的毛尖處有黃褐色羽梢,胡子小而淡,臉部羽毛白裏發黃,兩肋黃褐色,總體一個特點:身上的毛看起來是一圈圈的,程鱗片狀,嚴重的隻比雌鳥紅一點點,幾乎沒胡子;黃公則相反,背部羽毛紅的正,中間夾雜著一些純黑色背羽,和頭頂紅羽連成一片。臉部雪白,可以說白的發亮,胡子黑而寬,腹部中央白,兩勒淡青灰色,毛色整而質光滑,看起來十分清爽絢目。我個人在選擇山麻雀時喜歡黃公。
另外由於基因原因,還有兩種變異的毛色品種,一種雄性山麻雀成鳥毛色發橙紅色,雌鳥也比正常的要黃一些。另一種是我們所說的“米湯膠”成鳥毛色很淡。那種純白的或是身上帶白花的應該屬於基因突變的結果。
樹麻雀成鳥雌雄同色,主要看臉白頸箍白,胡子大而黑的,黑白分明,毛色油亮。
站姿很重要,起碼應該不搬不仰,更不能翻跟頭;提出去的鳥應該抬頭挺胸,旨高氣昂的,切勿縮頭縮腦的,總躲在籠子一角,神情緊張象小偷的鳥提出去實在有點。。。。。。當然這與平時的養功有密切的關係。這裏還要說一點,就是麻雀的尾巴,有的鳥尾巴太硬,平時總是上翹著(正常的應該在發情期如此)那就不太美觀,而且籠養容易掃尾巴。
關於麻雀的脾性當然是性大者膛音高,肯叫,而且多為黃公,身段極佳,漂亮!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這樣的鳥來年上了性一定善舞。不過這樣的大多會是武將,難以服籠,進籠後多有仰頭,翻跟頭的動作。如能把這樣的鳥養到可以捧在手中,走到那裏叫到那裏實為極品,也足見你的養功了得!當然這不是做不到,選擇雛鳥開始飼養的成功率高一些,原毛會很難,這些年飼養這樣的原毛我隻成功過一次。雖然我喜歡性大的鳥,但這裏還是建議初養的朋友開始盡量選擇脾性溫和些的鳥,隻要身段毛色都能說的過去,也很值得飼養,效果一樣不差。
飼養
1.雛鳥的喂養
雛子的填食我喜歡用活黃鱔連骨絞碎,拌豆粉,蛋黃(如果雛鳥火大可用綠豆粉,也可將適量青菜葉絞碎拌在食中還可以加些微量元素),比例為3:3:3:0.5:0.5這樣喂的雛鳥長的快,體形大,毛色好。。。。。。味到尾巴長了一小半,開始自己啄東西了就可以上架子了,這裏要說一點是一般山麻雀比(樹)麻雀動嘴要早。放上稀食讓它自己啄。注意這時的小鳥最好不要直接進籠子,因為小鳥的活動,練習飛行的欲望非常強烈,在籠中常竄上竄下,有時候一急很可以仰頭甚至翻跟頭,而麻雀一旦仰頭了,再也改不掉,雛鳥照樣如此;而且這時候任其在籠中亂非亂跳很容易把剛長好的尾羽翅膀碰掉,影響美觀影響鳥的正常發育,到那時候後悔就晚了。在架子上可以約束它的行動,也不防礙主人與鳥建立感情,讓小鳥適應了周圍的環境,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再進籠子。特別是那些在架子上喜歡把頭往上夠的小鳥更應該多栓一些時間,進籠一旦發現鳥搬了就把它上架子養吧。當然也有朋友直接進籠的,但會把籠子最上麵的橫絲給擋起來,不讓鳥抓,這個方法也可以。不管怎樣如果你不想放養的話,盡量少讓雛鳥在外麵飛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