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本草典故(5)(2 / 2)

蒲黃味甘,性平,具有止血、化淤、通淋之功效,可用於吐血、衄血、咯血、崩漏、脘腹刺痛、跌仆腫痛、血淋澀痛等症。因蒲黃具有化淤活血之功,而舌腫失音是由於血淤於舌所致,故用蒲黃搽舌可療此怪症。

舌診是中醫最具特色的診法之一。中醫學把舌麵分為四個區域和五髒六腑相應,即舌尖區屬心、肺,舌中部屬脾、胃,舌根區屬腎,舌的兩邊屬肝膽。

舌就像一麵反映五髒六腑的鏡子。中醫舌診,包含著“舌”和“苔”兩個方麵,舌是指舌質,苔是指舌上的一層苔垢。在反映病情的具體情況中,兩者各有重點卻又互相印證。

望舌質主要觀察舌色、舌形、舌態等內容,以反映髒腑、氣血、虛實的變化。舌苔的變化主要包括苔色和苔質的改變兩種情況。苔色即舌苔之顏色,苔質指舌苔的形質,包括舌苔的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根無根等變化。

苔色一般分為白、黃、灰、黑四類及兼色變化,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觀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質。望舌苔除注重其色外,舌苔之幹、潤,對判定虛實寒熱也非常重要。

安神良藥酸棗仁

相傳,唐代永淳年間,相國寺有位和尚名允惠,患了癲狂證,雖經許多名醫醫治,均不見好轉。允惠的哥哥潘某,與名醫孫思邈是至交,潘懇請孫思邈設法治療。

孫思邈詳詢病情,細察苔脈,然後說道:“令弟今夜睡著,明日醒來便愈。”潘某聽罷,大喜過望。孫思邈吩咐:“先取些鹹食給小師父吃,待其口渴時再來叫我。”

到了傍晚時分,允惠口渴欲飲,家人趕緊報告孫思邈。孫思邈取出一包藥粉,調入約半斤白酒中,讓允惠服下,並讓潘某安排允惠住一間僻靜的房間。

不多時,允惠便昏昏入睡,孫思邈再三囑咐不要吵醒病人,待其自己醒來。直到次日半夜,允惠醒後,神誌已完全清楚,癲狂痊愈,潘家重謝孫思邈,並問這是何故。

孫思邈說:“用辰砂一兩,酸棗仁及乳香各半兩,研末,調酒服下,以微醉為度,服畢令臥睡,病輕者,半日至一日便醒,病重者二三日方覺,須其自醒,病必能愈,若受驚而醒,則不可能再治。昔日吳正肅,也曾患此疾,服此一劑,竟睡五日才醒,醒後病亦愈。”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具有養心益肝、安神、斂汗之功效,多用以治療虛煩不眠、驚悸怔忡、自汗盜汗之證。《本草綱目》中說:“其仁甘而潤,故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症;生用療膽熱好眠,皆足厥陰、少陽藥也”。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寧誌膏”,治喪心病狂,其方藥及方義與孫思邈的方法相似:酸棗仁微炒去皮,人參各一兩,辰砂研細水飛半兩,乳香一分。四藥研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溫酒化下,也可用酸棗仁煎湯,空腹臨睡前服。

青娥丸與大唐相國

青娥丸為古今補腎良方,首載於宋代的《和劑局方》中。青娥者,古代指少女美貌,也指耳前鬢發。方名取青娥,表明該方有“烏鬢發、益顏色”之功效。

青娥丸之來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唐元和七年,鄭因年五旬時,奉朝廷之命,出任嶺南節度使。鄭因年高體弱,加之南方多濕,任職不久即引發多種疾病,身體陽氣也漸衰竭。經服補劑無數,但都無濟於事。

這時,一位來自訶陵國(今印尼爪哇或蘇門答臘)的船主,名李摩訶,獲知鄭的病況後,前來探望,並向鄭獻上一方並附有已配好的藥,囑病者服之。

鄭初時未敢服,摩訶三登鄭府,經再三苦勸,始服下。不料藥後七八日,鄭覺得有些應驗,病情開始減輕,繼續服用後效果更加明顯,最後竟痊愈了,身體也強壯了許多。

三年後,鄭罷郡歸京,將此方錄下傳之他人,經多人服用後,發現該方對腰痛等有良效,經常服該藥還能“壯筋骨、活血脈、烏鬢須、益顏色”。

此方如此功效卓著,對此後人有詩讚曰:“三年持節向南隅,人信方知藥力殊,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須。”青娥丸之名大概就緣由於此。

青娥丸中之主藥為補骨脂和胡桃肉。此方製法和服法是:將補骨脂洗淨研為細末,胡桃肉去內皮搗如泥,用蜜和糖和勻,貯於瓷器中。每日晨,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後以飯壓,或以開水調服亦可。後來的青娥丸中又加入杜仲炭或蒜,製丸服用。

腎主骨生髓,腎氣旺盛,則骨健壯,動作有力;反之,則出現肢體痿弱無力,腰脊酸痛等。齒為骨之餘,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或成人牙齒鬆動早脫,多由於腎的精氣不足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