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本草典故(6)(1 / 2)

腎之華在發,即頭發的榮枯反映了腎氣的強弱。腎的精氣虧虛,則頭發稀疏、枯黃、早白或脫落。《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聲矣。”腎藏精,精生髓,髓通於腦,精髓充足,則聽覺敏捷;若精髓虧損,則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

此外,腰者腎之府,因腎位於腰部,故當腎病時,可見有腰脊酸痛等不適。

單方蛤殼就名醫

蛤殼,又稱海蛤殼、蛤蜊殼、白蜊殼,味苦、鹹,性寒,功能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製酸止痛,可用於痰火咳嗽、胸脅疼痛、痰中帶血、瘰鬁癭瘤、胃痛吞酸等症。

南宋張呆在《醫說》中記載,京師開封人李防禦,剛入皇宮當醫官時,正遇上宋徽宗的一個寵妃得了痰嗽病,徹夜不眠,麵腫如盤。

徽宗急召醫官李防禦治之。李多次用藥均不見效,皇帝很不高興,限三天內治好。李防禦思無良策,在家中發愁。忽聽門外有人叫賣咳嗽藥,一文一帖。

李防禦立即派人買來十帖。該藥色淺綠,隻需用淡菜湯加麻油數滴調服即可。李防禦為了試其藥性是否猛烈,便把三帖藥合在一起試服,服後未感不適。於是,他另取三帖合而為一交給皇妃,囑其分兩次服用。皇妃服藥後當夜即止咳,次日臉腫也隨之消失。

皇帝大悅,厚賞李防禦。後來,李防禦讓仆人邀請賣藥人到家中,盛情款待,並打算以重金買此藥方。賣藥人如實相告,他少年從軍時見主帥有此方,竊之以度餘生。隻需蛤殼一味,新瓦上煆至通紅,研末,拌入少許青黛,即成。後人稱為黛蛤散或青蛤散。

由蛤殼製成的蛤粉能治療咳嗽、咳喘等疾病,《神農本草經》中早就有所記載,書中說海蛤“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並被列為上品藥。

二至丸藥話

二至丸具有滋陰止血、補益肝腎之功效,可用於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幹鼻燥、腰膝酸痛、月經量多等症,是中醫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藥。

說起二至丸,還有一段來曆。相傳,明末安徽地區有位叫汪汝佳的名醫,他從小體質單薄,卻聰明過人。一年其父忽然患病,不治而亡,其父臨終前希望汪汝佳日後能為良醫。

汪汝佳遂專攻醫術,幾年後便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醫生。由於他長年苦讀,加上先天不足,不到40歲便須發早白,兩目昏花,時常腰酸背痛,渾身無力。

有一天,汪汝佳帶著徒弟上山采藥,夜宿一寺院。在這寺院內,汪汝佳遇到一位百歲老僧,此老僧耳聰目明,須發烏黑,步履矯健如飛,汪汝佳便向其請教養生之道。

老僧指著院內一株高大的女貞樹說:“取女貞子蜜酒拌蒸食即可。”汪汝佳反複琢磨,為增強其療效,又將墨旱蓮搗汁熬膏,攪和女貞末製成藥丸。試服了半月,覺得效果很好,便連續服用。半年後,身體變得比以前強壯多了,並顯得精力過人。

數年後,汪汝佳行醫路過浙江麗水,順道前往探望寄籍在此的同鄉好友汪昂。汪昂見他全無昔日的病容,反而顯得光彩照人,頗感驚詫。汪汝佳便如實相告。

汪昂因家境富有,閑居日久,且放縱酒色,已有肝腎不足之虞,聞之亦試用此法,結果也獲良效。汪昂素愛岐黃之書,便以厚俸延聘汪汝佳。曆時4年,汪汝佳著書4部,並將女貞子、墨旱蓮組方收入《醫方集解》中,稱之為“二至丸”。

病證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是病邪和正氣兩種力量的對比和抗衡的結果。通過辨證虛實,可幫助了解致病因素的強弱、抗病能力的盛衰等。

虛,主要是指正氣虛,其主要證候是:精神萎靡,麵色蒼白,身倦無力,或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大便溏瀉,小便頻數或失禁,舌質淡,舌麵光淨無苔,脈細弱無力;有的手足不溫,下利清穀(水樣大便夾有不消化的食物),少氣懶言;有的腹脹時減,減後複脹,或腹痛喜按,按之痛減,這類虛證有時可與寒證同時存在,且多見於久病、慢性病、機體抗病能力不足或髒腑整體功能衰退時。

實證的主要證候:呼吸氣粗,心神煩躁,胸脅或胃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腹瀉裏急後重,小便不通或淋漓澀痛,舌紅,苔黃厚膩,脈實有力;有的可有發熱、煩渴、狂躁、胡言亂語、無汗、汗出而熱不退。此類實證可與熱證同時存在,多見於急性病邪氣盛、正氣足,新病,機體反應亢奮,抗病能力較強的時候。

慢性病患者正氣已虛,邪氣又實,即形成虛實夾雜證。真虛假實,其本質是虛,現象似實;真實假虛,其本質是實,現象似虛。虛實的轉化,取決於正邪兩種力量對比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