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信仰之力’?
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
就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此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就像同一棵樹上的同一片樹葉,第二天和第一天看著變化不大,但畢竟已經有所不同。一天變化不大,難以區分,一月、一年、十年、百年呢?
那樣的變化相對而言是很大,但從整棵樹來看,成千上萬的葉子似乎樣子都差不多。
若說差不多,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沒有兩個相同的人,連雙胞胎也隻是長得很像,而不是相同。
再相似的葉子也隻是相似,不是相同。
對於比較馬虎的人而言,‘信仰之力’就是精神力。
對於特別馬虎的人來說,精神力就是神力,沒必要苦苦深究下去。
對於秦朝這種喜歡追根問底的人,‘信仰之力’是‘信仰之力’,精神力是精神力,神力是神力。
各人的性格不同,各自的喜好不同。
但這不代表秦朝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變複雜。他也想化繁為簡,他的‘三元論’便是為此而作。這是一種繼《易經》之後的新型分析方法。
‘三元論’的基礎是‘因果論’。
不管一件事情有多麼地複雜,我隻求因,隻問果。
比如說:那些官員,一聲令下,啥都不管,隻問結果,隻看好壞。
又比如說:那些貪官,一件工作,不管是道德還是禮儀全拋之腦後,隻問錢。
為什麼有那麼多腦袋一根筋的人反而比聰明人在官場上如魚得水?正因為他們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顧,一切圍著錢轉,往下收禮貪汙,往上送禮賄賂,思維模式極為簡單有效,根本用不著多麼聰明的腦袋,隻要比豬腦袋聰明些就足夠了。反之,聰明人經常反被聰明誤。
懂得越多,不懂越多。
想得越多,煩惱越多。
麻煩越多,痛苦越多。
失敗越多。
可秦朝還是認為越聰明越好,心想:整個人類的進步關鍵終究還是落在牛頓、愛因斯坦、沈括、蘇頌、蘇軾那些聰明人頭上。
天妒英才,世界上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自然是越笨越多,越聰明越少,雖然誰都不甘心自己生得比別人蠢,不願承認自己比別人蠢。但卻不想一想,別人之所以天生更加地聰明,那是因為他們的祖宗比自己祖宗愛動腦筋,因此腦袋才能進化得更快。
可是不管知不知道,大都喜歡以簡單的生活模式解決一切問題。一切向前(錢)看,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功了便是大智若愚。失敗了關我屁事!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讀萬卷書還在行萬裏路之前。
人最重要的還是腦袋,而讀書是加速人腦進化的首選,從古至今皆是。
讀書需要付出的代價絕對不小——讀書越是刻苦,思考越是用心,對精神的消耗越大,越易導致精虛神弱,接受力下降,百病叢生,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