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但有時候,我們被自己的目標牽引得太緊了,沒有放鬆的餘地,看不到那扇閃著智慧的窗。這樣一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也從我們身邊溜走,不知道滿足更不懂得欣賞,錯過了路上優美的風景,最後疲憊不堪,一無所獲。
魯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就是一個被生活打垮了的形象。在慘劇麵前,她抱怨自己沒有看好孩子,抱怨自己沒有能力,可是抱怨有什麼用呢?該發生的已經發生了,抱怨能夠改變什麼?也許,改變的隻有自己,祥林嫂最終變成了人見人煩的典範。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孜孜以求於一個目標,會錯過很多原屬於你的東西。而且,一個目標實現了還會有更多個目標等著你去完成。目標是沒有終極的,不可能說一個目標完成了,生命就終止了或者就能不用努力了。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得隴望蜀,為達目的,不惜心力交瘁,這都是不知足引起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心態放不平。
不知足是痛苦的根源,知足是快樂的根本。
生活的本質在於承受,承受孤獨,讓我們更加珍惜友誼,承受苦難,讓我們更加堅定堅強,承受責任,讓我們體味真誠與崇尚。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看待問題,那麼你就不會為了瑣碎事抱怨。如果你什麼都不能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生活,看待問題,那你將什麼也挽留不住,幸福和快樂對你來說都是短暫的,稍稍眷顧就離你而去,痛苦和鬱悶將時常伴隨你,讓你的生活不得安寧,讓你的心靈漸漸荒蕪。
《菜根譚》中說: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可見,知足者和不知足者的境遇竟是天壤之別。懂得知足的人,知道自己奮鬥的底線,會依照這個底線為自己製訂發展計劃,而不會好高騖遠,也不會殫精竭慮地算計。知足者不辱,那些受到了侮辱的人很多就是不知足的緣故。不知足就會上躥下跳,為了自己的利益妨礙或是傷害別人,最終招致別人的反對和侮辱,究其原因也是自取其辱。
人要懂得知足,不要對自己和社會要求太高,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有多大的幻想就會受到多大的傷害。人生短暫,生命的充實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隻會一味地貪求,那麼心靈就會讓不知足的泥潭吞噬,終日陷於惶惑和恐懼之中,生活變得空虛,也就談不上幸福和愉快了。
知足常樂,知足是我們索求快樂時必備的心態。如果不知足,就不要責怪上天為什麼讓你痛苦了。在知足的基礎上積極地打拚奮鬥,幸福和成功將會同時收獲,那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