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2.我的報告文學觀(2 / 2)

我與那位文友的另一個分歧就是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在他看來,報告文學既然要具有文學素質,就應當允許虛構,允許合理想象,否則,怎麼能把形象栩栩如生地樹立起來呢?他說他有這樣一個本事—— 隻要把場長在職工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拿過來,再跟場長嘮半天,就能寫成報告文學。我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我對他說,報告文學脫胎於新聞,對於傳播時效性和客觀真實性的要求,應當同新聞一樣嚴格,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模糊和淡化。如果報告文學不能保真,它的性質就發生變化,久而久之,人們就不會相信報告文學,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另外,報告文學一有編造、虛假的成分,也會給文中的人物造成不利。不了解情況的人會以為宣傳的對象品質惡劣、胡謅八咧,有意給自己塗脂抹粉;嚴重了還會惹出官司,使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皆受牽連。所以,報告文學不但總體和本質要真實,情節和細節要真實,人物的內心和情感也要真實。

真實性從何而來?光靠坐在屋裏苦想不行,僅憑現成材料或作者經驗也不行,必須深入群眾進行廣泛而又客觀的采訪,有時還要親身體驗和感受。我的體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些情節特別是細節,往往超出作者的想象,如本書中收錄的《出個氣象陳景潤》一文中蔡爾誠妻子的種種表現;《非裁判比賽》中蔡爾誠在北京受到的不公正對待;《是虎合當要起跳》中江萬和的人物性格等,如果不是進行細致的采訪,是很難挖掘得到的。可以這樣講,一篇報告文學若情節和細節都是大路貨,沒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那麼,它的文學性就大打折扣了,至少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會被人說成是優秀作品。

有些人瞧不起報告文學,包括我那位文友在內,都對報告文學抱以輕視態度。他認為要講文學的正宗,還是小說、散文、詩歌之類,報告文學不過是一種“邊緣文體”,藝術的表現力十分有限。我聽後亦表示反感。雖然,報告文學的產生隻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在文學諸品類中隻是一個“小字輩”,但它既然被列為文學範疇,那麼,一切用於小說、散文中的技巧都應適用於報告文學。事實上,大量實踐早已證明,報告文學不僅可以有記者述評式的思辨和評點,也可以有詩一樣的韻味和散文化的語言,還可以有小說般的情節與細節描繪。比起其他各個單一品種來,文筆顯得尤為自如和多姿多彩。而它最大的長處,是可以引錄和用典,即將有關的信件、批語、備忘錄、公式、詩歌、文章章節、典故等恰當地插入報告文學中,使它充滿知識性、報告性、真實性和趣味性。引用得錯落有致,還可以打扮報告文學,給人以耳目一新和別具一格的感覺。在這一點上,報告文學比小說和散文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小說當然也可以擬造信件、資料、詩歌等,但它畢竟不能虛構某家權威報紙的評論、消息或某位中央首長的講話、批示。能夠這樣自由、如實地引錄資料的,也隻有報告文學。所以我認為,對於報告文學,我們切不可以輕視和小看,亦不可以草率地妄下結論,更不可以用一些低劣的紀實文章、廣告宣傳去冒充報告文學。唯有如此,才能使報告文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下去而不至於消亡。

注①引自丁曉原《可能與現實:走向強勢的報告文學》。載《甘肅社會科學》雜誌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