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1.走進吳繼善的《通天時刻》(1 / 2)

附錄 1.走進吳繼善的《通天時刻》

——墾視頻道《大荒書簡》專題報道

趙楠楊帆

開場白:在墾區的文化圈裏,一說到報告文學,人們往往要提及吳繼善和他的《通天時刻》。可以這樣說,這本集子收錄的作品,既是吳繼善投身報告文學寫作的起步之作、探索之作,也是他進入作家群體中的敲門之作、奠基之作。

畫外音:吳繼善,1950年10月出生於遼寧省岫岩縣一個滿族家庭,現任農墾日報社副總編輯。他從1970年開始從事新聞寫作和文藝創作,40年來,在中央、省、地市報刊電台發表新聞、文學稿件及論文3 000多篇,有80餘件作品在省和全國獲獎,1997年當選為北大荒作家協會副主席,1998年加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1999年當選為黑龍江省企業報協會秘書長,2004年當選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委員會副會長。

主持人:報告文學集《通天時刻》是在2000年8月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全書收錄了9篇文章,共12萬字。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題材,分別是新聞人物、新聞事件和重大成就。我們先來看一看他刻畫的新聞人物都有哪些。

畫外音:在報告文學集《通天時刻》裏,作者吳繼善重點刻畫了氣象專家蔡爾誠、創辦家庭農場的江萬和及總局副局長周茂林。其中描寫蔡爾誠的文章《蔡爾誠和雲》、《第三次暴雨預報試驗》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通過吳繼善的這些報道,全國各大媒體記者紛紛慕名來到五九七農場,使蔡爾誠的宣傳走向了全國。

主持人:蔡爾誠是墾區乃至國內赫赫有名的暴雨預報專家和東亞長期旱澇預測專家,他不斷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我國夏季旱澇的預測情報,其情、其誌、其韌性的戰鬥令人感歎!文章《蔡爾誠和雲》及《第三次暴雨預報試驗》就是從他自立課題,向世界性難題——中期暴雨預報乃至長期旱澇預報進軍上著筆,刻畫出蔡爾誠那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對氣象預報這項事業的執著。

吳繼善:《蔡爾誠和雲》這篇文章寫得最早,那時我還在農場,創辦了一個內部油印小刊物叫《新綠》,我隻拿到那上麵發表了。那期刊物就登了這一篇文章。當時標題不叫《蔡爾誠和雲》,是把稿投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家編輯給改的。合作寫這篇文章的還有當時北京下鄉知青朱竹先。之後,受總局黨委宣傳部徐先國老師指點,我在原稿基礎上又重新搞了創作,標題叫《他從古老的隙地上走來》。為什麼起這樣一個難記的題目?因為蔡爾誠主攻的課題就是看雲識天氣,而這個方法在當今主流氣象界看來,已經古老了,落後了,所以成為了一塊“隙地”。

主持人:蔡爾誠沒有走人多車稠的所謂現代化的氣象大道,而是走進了現代科學家們不屑一顧的看天領地。盡管這個領地是古老的、撂荒的,但山頭上的鮮花可是沒有采過的。經過一番努力,蔡爾誠終於成功了。

作品選讀:他忘記這項研究失敗後會帶來多麼難堪的後果,忘記了臥病在床的妻子要牽扯他多大的精力,像登山隊員那樣,爬起了暴雨預報這座巍峨的珠穆朗瑪峰。這是一場無裁判的激動人心的比賽—— 南坡,是國家氣象局組織的裝備精良的“登山”突擊隊;北坡,則隻有蔡爾誠這個“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資金、設備、力量和知識水平都是相差懸殊的。蔡爾誠拚足了力氣,爬呀爬,隻覺得心跳、口渴、腿軟、腰酸,孤零零一個人穿過茫茫林海,踏遍萬年枯葉,橫過虎狼穴,攀上峭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