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太陽光以短波輻射的方式照到地球,當它通過大氣時,隻能一小部分被大氣直接吸收,大部分則照射在地球表麵,使地球表麵溫度增高。地球表麵增溫後,會不斷向外發出輻射,這種輻射和太陽的短波輻射不同,不發光,隻發熱,屬於長波輻射,也叫熱輻射。這種長波輻射正是大氣層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氣溫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麵積的2/3,它是大氣熱量的主要供應者;同時,海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大得多,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放出的熱量,可使30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體,太陽可以照射到較深的地方,使相當厚的水層貯存著熱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層海水降溫1℃,釋放的熱量就能夠使全球大氣增溫60℃。所以,海洋長期積蓄著的大量熱能就像是一個“鍋爐”,通過能量的傳遞,對天氣與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氣中的水蒸氣主要來自於海洋。海水在蒸發時,會將大量水汽散發到大氣,海洋的蒸發量占地表總蒸發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萬億立方米的水化為水蒸氣。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多了,就會使空氣變得輕薄、新鮮些。

同時,海洋能夠吸收大氣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能夠有效抑製全球變暖。

根據以上所述不難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氣熱量和水汽的主要供應者。海洋的熱狀況和蒸發情況,直接影響著大氣的熱量和水汽的含量與分布。因此,說海洋是地球氣候的“調節器”一點都不誇張。

氣候對海洋的影響

反過來講,氣候變化也會對海洋產生重要的影響。氣溫上升會導致海平麵和海水溫度升高,而海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則會增強海水的酸性,這些都會對海洋和海岸生態係統造成破壞,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遭淹沒等一係列問題都與此有著重要聯係。可見,氣候對海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拿印度尼西亞來說,該國海洋事務和漁業部部長曾表示,在未來幾十年裏,印尼的很多島嶼將會因為海平麵上升而沉入海中。也有環境學家稱,如果人類不馬上投入行動,地球上的珊瑚礁將在20世紀末全部消失,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此外,氣候變化還會使海洋的氣候模式與洋流發生改變,從而加大海洋災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後發生倒灌,進入陸地後會對河口、入海口等生態係統造成不利的影響。可見,保護環境,勢在必行,這是所有地球人共同的責任!

波浪的形成

海洋上的波浪,其壯麗的造型美不勝收。它時而隆起,時而翻滾,時而拍打著海岸……可謂是海上的一大奇景。

海上波浪的形成

波浪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自然界,海水受風的作用和氣壓變化等影響,促使它難以維持原有的平衡狀態,而發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後方向運動,便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起伏活動具有規律性、周期性。當波浪向岸邊湧進時,由於海水越來越淺,下層水的上下運動受到了阻礙,受物體慣性的作用,海水的波浪一浪疊一浪,越湧越多,一浪高過一浪。與此同時,隨著水深的變淺,下層水的運動受到的阻力越來越大,最後它的運動速度慢於上層的運動速度,受慣性的影響,波浪最高處向前傾倒,拍打在礁石或海岸上,便會濺起碎玉般的浪花。

海浪根據其所帶來的後果,大概可分為破壞性及建設性兩種類型。

先來說說破壞性海浪。這種類型的波浪通常與高能量的環境和陡斜的海岸帶有關。岩石嶙峋的海岸線通常會因暴露於巨浪及高潮而遭受侵蝕。

在沙灘上,破壞性海浪通常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它會使沙灘退減。因為回流(向海)比衝流(向陸)要有力得多,會將更多的物質帶回海中。

建設性海浪即“崩頂”或“激散”碎波。與破壞性海浪相反的是,它會建成海灘,因為衝流在運送物質時比回流更有效。此種類型波浪的形成與平坦的海岸帶和低能量的海岸密切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海岸地形不僅受地貌營力左右,還受地質情況影響,如岩石類別及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加上岩石不同的抗風化及侵蝕能力,令海岸出現不規則的形態,例如岬角、港灣、海蝕柱及海蝕拱,它們的特征較為突出。

波浪要素

波浪的基本要素有:波峰、波穀、波頂、波底、波高、波長、波陡、周期、波速等統稱為波浪要素。通常情況用它們來表示波浪的大小和形狀。

波峰:指靜水麵以上的波浪部分。

波穀:指靜水麵以下的波浪部分。

波頂:指波峰的最高處。

波底:指波穀的最低處。

波高:指相鄰的波峰和波穀間的垂直距離。

波長:指兩個相鄰波頂間的水平距離。

波陡:指波高與半個波長之比。

波浪周期:指兩個相鄰的波峰或波穀經過同一點所需要的時間。

波速:指在單位周期時間內波浪傳播的距離,表示波浪移動的速變,等於波長與波浪周期之比值。

洋流

相信有很多人都見過海洋,即使沒有親眼看到,也都通過電視、電影有所了解。現在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站在海邊,眺望遠處海麵,我們能感受到寧靜;但看向近處海岸,海水不斷地衝刷著沙灘,或輕輕地拍打著岸邊的礁石。從遠處和近處的差別,能看出海水並不是那麼平靜,而是時刻都處在運動中。其中,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主要方式之一。

洋流的形成

洋流也稱海流,是海洋中以水平方向流動著的巨大水體,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與穩定性。洋流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長期定向風的推動。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與風帶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洋流流動的方向和風向一致,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熱帶、副熱帶地區,北半球的洋流基本上是圍繞副熱帶高氣壓作順時針方向流動,在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流動。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每條洋流始終都是沿著固定的路線流動,因此,在無線電通訊尚未發明以前,航海者和遇難的船員常利用洋流來傳遞信息。他們將寫好的信密封在瓶子或其他容器裏,放入海洋中,讓洋流把它帶來其他地方。

洋流可分為寒流和暖流兩種。所謂寒流,簡單來說,就是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洋流。環南極洋流,是在西風推動下由西向東環繞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與南極間的廣闊海域流動的洋流,屬於寒流。它不會受到大陸的阻礙,隨風自由漂流,所以又稱西風漂流。這股洋流寬約300~2000公裏,表層流速每小時1~2公裏,是世界大洋中規模最大的寒流,也是最大的洋流。冷洋(寒流流經區域)在與周圍環境進行熱量交換時,吸收大量熱能,使洋麵和它上空的大氣失熱減濕。例如,北美洲的拉布拉多海岸,由於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響,水麵一年有9個月都處於凍結狀態。寒流經過的區域,大氣比較穩定,降水量較小。像秘魯西海岸、澳大利亞西部和撒哈拉沙漠的西部,就是由於沿岸有寒流經過,導致當地氣候幹旱少雨,形成沙漠。

而暖流則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墨西哥灣暖流(簡稱灣流),是世界上最強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支暖流。該暖流在佛羅裏達海峽流過時,流速可達每晝夜130~150公裏。它寬約150公裏,深約800米,表層水溫達27℃~28℃,總流量每秒7400~9300萬立方米,幾乎是全世界河流總流量的60倍!暖流攜帶的大量熱能,使北美東部沿海一帶和歐洲西北部的氣候顯得溫暖濕潤。如緯度較高的英國、挪威等國港口,能夠終年不封凍,甚至使位於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港也成為不凍港。再如,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氣候影響重大的“黑潮”,是北太平洋中的一股強大的、較活躍的暖性洋流。它流經東海時,夏季表層水溫達到30℃左右,比同緯度相鄰的海域高出2℃~6℃,比我國東部同緯度的陸地亦偏高2℃左右。黑潮不僅提到了沿海地區的溫度,還為我國的夏季風增添了大量水汽。根據研究資料表明,氣溫相對低而且氣壓高的北太平洋海麵吹向我國的夏季風,隻有經過黑潮的增溫加濕,才會給我國東部地區帶來充沛的降水和熱量,才會使我國東部地區受夏季風影響,並形成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

洋流之所以會影響氣候變化,主要是通過氣團活動而發生的間接影響。因為洋流是它上空氣團的下墊麵,它能使氣團下部發生變性,氣團運動時便會將這些特征帶到它所經過的區域,使氣候產生變化。通常來說,隻要有暖洋經過,當地的氣候就會比同緯度的地方溫暖;隻要是冷洋流經過的沿岸,氣候比同緯度的地方寒冷。這就是洋流帶來的氣候變化。

正是由於洋流一直在不停地運動,南來北往,川流不息,對高低緯度間海洋熱能的輸送與交換,對全球的熱量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從而幫助調節地球的氣候。

大洋環流

眾所周知,人和動物的體內都有血液,血管遍布全身,靠它來生命所需物質,維持身體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海洋也流淌著血液。打開一張海流圖你會發現,上麵那些像蚯蚓般的曲線,代表著海水流動的大概路線。它們首尾相連,反複循環,其實這就是大洋環流,人們形象地將它稱為“海洋的血液”。

大洋中的洋流規模非常大,它的流動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除表層環流外,還有在下層裏暗自流動的潛流、由下往上的上升流、向底層下沉的下降流等。由此可知,洋流並不都是朝著同一方向流動的。在北太平洋,表層有一個順時針環流外,在南太平洋還有一個反方向的環流。它們由南赤道流、東澳大利亞梳、西風漂流和秘魯海流組成的逆時針方向的環流。在大西洋的南部和北部也各有一個環流,規模形式與太平洋相差無幾。北大西洋環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流和加那利海流組成;南大西洋環流由南赤道流、巴西海流、西風漂流和本格拉海流組成。印度洋有著與以上兩大洋明顯的區別,它隻在赤道以南有個環流,位於印度洋中部赤道以北,洋域太小,又受陸地影響,所以環流長年不穩定。由於季節變化,印度洋北部的洋流方向,在夏季是從東向西流,並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形成兩個順時針的小環流;冬季則相反,洋流由西向東流。北冰洋由於地理位置較特殊,且受大西洋洋流的支配,因此隻有一個順時針的環流。

那麼,為何會形成大洋環流呢?風、大洋的位置、海陸分布形態、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稱為科氏力)等都施加了影響,可以說是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大風不僅會掀起浪,還能吹送海水成流。常年穩定的風力作用,可以形成一支勢頭旺盛的海流。長久不停息的赤道流,就是被信風帶吹刮的偏東風而形成的。穩定的西風漂流,則要歸功於強有力的西風帶。所以,海洋表層流又被稱作是“風海流”。但是,大洋環流形成的“環”,並不都是風的作用。大陸的分布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當赤道流一路西行,來到大洋西部時,大陸阻擋了它前進的方向,此時它有兩種選擇,一是原路返回東岸,二是繞過去。但是,由於“後續部隊”洶湧澎湃、源源不斷地跟進來,全部返回是很難的,隻好分出一小股潛入下層返回,成為赤道潛流;其他大部分隻能轉彎另辟蹊徑,繼續前進。究竟該往哪裏轉彎呢?這時,地轉偏向力為它提供了幫助。在地球的北部,洋流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會向右轉,而在地球的南部則使它向左轉。加上大陸的阻擋,水到渠成,大部分洋流便會向極地方向彎曲。在洋流向極地方向進軍的過程中,地轉力一刻也沒有停歇,拉偏的勁頭越來越足,大約到緯度40°時,強大的西風帶與地轉偏向力形成合力,使海流成為向東的西風漂流。同樣的道理,西風漂流到大洋東岸附近,必然會向赤道流去,從而就形成了一個大循環。

海嘯

海嘯是海浪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由火山,地震或風暴引起的。海嘯波在大洋中不會妨礙船隻的正常航行,但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卻能量集中,威力巨大。

海嘯概況

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大海的力量是一切自然力量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在古希臘神話中海神波賽東主宰著海洋,他總是手握一把叉子,乘風破浪而來,狂風暴雨,山崩海嘯,破壞力極強。從古至今,來去神秘而又致命的海嘯一次又一次襲擊人類,排山倒海般的海水淹沒城市,吞噬生命。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海嘯如此猖狂?

海嘯與一般的海浪不同,它通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和水下滑坡等所引起的。和風驅動的海浪相比,地震海嘯的周期、波長和傳播速度都要大上幾十倍或上百倍。所以,海嘯的傳播特點以及它對海岸的影響均與風驅動產生的海浪有著很大的區別。一般的海浪,其波長為幾米到幾十米,波長周期約為幾秒,傳播速度也很慢。然而海嘯的波長可達幾百公裏的海洋巨波,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500~1000公裏,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650公裏,大致相當於波音747飛機的速度。當海嘯波進入大陸架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由此而卷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看起來就像是一堵“水牆”。

雖然傳播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會帶來什麼危險。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其不意地發生在淺水中,就會帶來很大的災難,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海嘯的類型

根據其機製,海嘯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下降型”海嘯,一種是“隆起型”海嘯。下麵分別作以介紹。

“下降型”海嘯:某些斷層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幅度急劇下降,海水會以最快的速度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遭遇阻力後,就會翻回海麵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所產生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也就是說,如果退潮現象出現異常,很有可能就是海嘯的一種預警信號。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強烈的地震,其所引發的巨大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斷層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幅度急劇上升,海水也會隨著隆起的部分一起向上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積聚大量海水,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麵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湧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發生7.7級地震,其所引起的海嘯就是這一類型。

世界海嘯知多少

據相關資料表明,海洋發生的大地震造成海嘯的大約占1/4.曆史上,許多國家都曾遭受過海嘯的侵襲。

公元前16世紀,在希臘的基克拉澤斯群島最南端,桑托林島火山發生了一次極為猛烈的火山噴發,火山噴發後隻有桑托林島和一些小島孤獨地矗立在愛琴海中。據後來的研究表明,此次由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巨浪高出海平麵90多米,並波及到300公裏外的尼羅河。

1498年9月20日,日本東海道出現最大波高20米的地震海嘯,在伊勢灣衝毀上千座建築,死亡人數達5000多人。在伊豆,海浪侵入內陸達2000米多,伊勢誌摩地區災情十分嚴重。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首都裏斯本附近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後不久,海岸水位逐漸退落,最終露出整個海灣底。此時,人們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紛紛到海灣底“探險”。然而沒過幾分鍾,波峰到來,滔天巨浪衝上海岸,吞噬了幾萬條生命,城市也被淹沒。西班牙瀕臨大西洋的海港加的斯也遭到了10米巨浪的襲擊。此次海嘯還席卷了周邊多個國家的群島。

1783年2月5日,地中海一個名叫墨西拿的海峽發生大震,海嘯和洪水隨之而來,使墨西拿城陷於滅頂之災。同年4月8日,該地再次遭遇地震,經過兩個月的折磨,直接死於地震和海嘯的達3萬餘人。1908年12月28日,墨西拿海峽又一次發生7.5級地震,同時引發海嘯,當地8.5萬人失去生命。

1883年8月26日和27日,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將20立方公裏的岩漿噴到蘇門答臘和爪哇之間的巽他海峽。當火山噴發到最高潮時,岩漿噴口倒塌,引發了一次巨大海嘯。爪哇梅拉克的海浪高達40餘米,蘇門答臘的直落勿洞巨浪也高達36米,造成3.6萬人死亡。

1896年,日本三陸地區發生海嘯,雖然這次海嘯沒有發生直接的地震災害,卻使2.7萬人喪失性命。著名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引發的海嘯也十分驚人,造成8000餘艘船隻沉沒,5萬多人淹死,並使沿岸大小港口無法正常使用。

1946年4月1日,夏威夷發生大海嘯。45分鍾過去後,滔天巨浪首先向阿留申群島中的尤尼馬克島伸出了“魔爪”,徹底摧毀了一座架在12米高岩石上的水泥燈塔和一座架在32米高的平台上的無線電差轉塔。之後,海嘯以極快的速度向南掃去,摧毀了夏威夷島上的488棟建築物,159人遇難。

1960年5月,智利的地震海嘯導致數萬人死亡和失蹤,沿岸的碼頭全部無法正常使用,200萬人流離失所。這次災難不僅波及利智,還使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菲律賓等許多國家與地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1978年7月17日,距離巴布亞新幾內亞西北海岸12公裏的俾斯麥海區發生了裏氏7.1級強烈地震。20分鍾後發生5.3級餘震。之後一切似乎慢慢回到平靜,但誰也沒有料到接下來會發生更大的災難。巨大的轟隆聲由遠而近,很多村民以為隻是一架噴氣式飛機飛臨,都紛紛出來看熱鬧,轉眼間,一股巨浪橫掃而來,它足有20公裏長、10米高,綿延橫亙在西薩諾瀉湖與海灘之間的7個村莊頓時消失不見。僅短短的幾分鍾,西太平洋這人間仙境變成了可怕的地獄。1萬人中生還者不超過3000人。

海洋是賜予人類生命的源泉,但在它平靜的外表下隱藏著狂暴和無情。災難警醒我們,應該記住血的教訓,加快科學研究,摸清海洋的“脾氣”,從而與海洋和諧相處。

從遐想到探索

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過“創世”的神話,而這些神話大多數都與海洋有關。

西伯利亞—阿爾泰的創世神話

最初的時候,地球上除了水之外,什麼也沒有。上帝和魔鬼那時候的體形像極了鵝,它們每天都漂浮在原始海洋上。

魔鬼總想飛上來,但它每次準備飛的時候反而會沉入海底,幾乎快要窒息,於是隻好求助上帝。上帝運用法力使一塊從海裏升起,再讓魔鬼從海底抓一把土,接著說:“讓世界成形吧。”話音剛落,這把土就開始慢慢變大、變硬。但魔鬼非常有心計,它在給上帝抓土的時候偷偷往嘴裏藏了一把土,這把土也跟著變大,大得快要將他的嘴撐破。上帝知道後,立刻讓它把土吐出來,這樣,大地上就有了沼澤。魔鬼隨後也變成了人。

北美迪埃格諾人的創世神話

最早的時候並沒有陸地,隻有一片廣袤的原始海洋。在海洋深處住著兩兄弟,他們每天都閉著眼睛,因為倘若不這麼做,鹽水就會傷害到他們的眼睛。有一次,哥哥走出海洋向四處望去,除了水什麼也沒有看到。弟弟也跟著上浮,但半途中他睜開了眼睛,眼立刻瞎了,隻好返回海底。這種情況下,哥哥就獨自留在海麵上,打算創造一片陸地。他先做了些紅色的小螞蟻,這些螞蟻一下子變得非常多,它們的身體把海水填實,因此世界上就出現了陸地。

海神的傳說

在各種創世神話中,關於海神的記載寥寥無幾。海神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巴比倫文明中。曾經居住在現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巴比倫人非常崇敬“艾亞”,因為她是個海神,她長的很像一隻美人魚。而在稍後的克裏特文明時期,也流傳著海神的故事。克裏特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島上的居民個個擅長遊泳和潛水。在公元前3000年時,據說有個優秀的潛水夫魯勞克斯,為了探索海洋的秘密,奮勇投身海洋之中。他的無畏精神深深感動了上帝,於是上帝讓他成了一個不死的海神。在希臘神話中,全體海神的首領是波塞冬,他發怒時,會用三叉戟拍打海麵,這樣就會引起狂風。希臘人為了討好海神,就在最懸崖峭壁上建立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海神廟。

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傳說

在中國,古時候的人們關於海洋的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環繞在中原周圍的則是海洋,每片海洋都有一個皇帝統治。

在古時候人們的眼裏,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晉人張華的《博物誌》中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這裏所說的“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難想象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的敬畏程度。

麵對著恐怖而凶險的海洋,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欲望,他們以豐富的想象來滿足好奇心。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裏、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它裏麵所講述的人物個個怪模怪樣。“灌頭國”其人“人麵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一魚”;“一臂國”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內容可謂豐富而神奇。

古時候的中國人也常用神話來寄托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壯誌。最為人們熟知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講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時,女娃不慎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一隻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將大海填平,於是它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敢於向海洋挑戰的第一人可能要數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從這裏可以看出,人類始終都抱著一種矛盾的思想看待海洋。海洋的雄渾壯闊使人類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神奇奧秘卻又讓人類產生了接近它的想法。

人類最初對海洋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從海的表麵開始的。當樹葉在水麵上隨風飄蕩的時候,人們從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尋找石油的鑽探中,偶然在中國浙江餘姚發現了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從厚達2米的海生貝殼層中發現了一把小型木槳,這向人們證實了船至少有7000年的曆史。

船能夠行駛在海上,最初人類用它在海邊巡邏,以捕捉魚蝦。古書《竹書紀年》有“東狩於海,獲大魚”的文字記載。而人類駕舟遠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人類所能考證的第一次大規模遠航是在公元前609年。當時的埃及法老尼科是個求知欲極其強烈的統治者,他不滿足他的船隊隻在地中海遊弋,他想知道地中海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就雇用了一批善於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槳的木船,開始了他們的探索之旅。

從此,人類一直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腳步。就這樣,一個地方的人的視角擴展到了海的那一邊,發現了新的大陸,新的人群,感受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接下來,他們繼續尋找,繼續過著漂流的生活,於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成了他們的家園。直到後來,終於發現海洋本是孕育生命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