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或許你會問,海水的主要元素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恒定比例關係,會不會發生變化?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關係,一是由於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變化性很小,其性質較為穩定;另一點是由於海水總是處於運動中,海水已經過了上萬次的“攪拌”,混合得已相當充分。但是,並不是所有海域都具備這一特性,例如在近海及河口區,由於大陸河流的影響,河水中的大量物質堆積在海洋中,而使局部海水中的鈣離子、硫酸根和碳酸氯根離子要大於正常海水中該元素的含量。在某些生物生長繁茂的水域,其生物在繁殖過程中吸收鈣和鍶,因而這些水域中的上層鈣和鍶要少於下層的含量。總之,這一問題要靈活一點來看待。
各種化學元素的作用
鉀是植物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化學元素,它是海洋寶庫賜予人類的又一大寶物。海水中的鉀鹽資源非常豐富,但由於鉀的溶解性低,在1升海水中僅能提取380毫克鉀,而且鉀與鈉離子、鎂離子和鈣離子共存,要想它們分離並不容易,從而使鉀的工業開采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發展。目前,已有采用硫酸鹽複鹽法、高氯酸鹽汽洗法、氨基三磺酸鈉法和氟矽酸鹽法等從製鹽鹵水中提取鉀;采用二苦胺法、磷酸鹽法、沸石法和新型鉀離子富集劑從海水中提取鉀。從可持續利用資源角度來看,開發海水鉀資源的意義和前景都是非常遠大的。
溴是一種貴重藥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生產許多消毒藥品。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紅藥水,就是溴與汞的有機化合物,溴還可以製成熏蒸劑、殺蟲劑、抗爆劑等。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分布在寬廣的大海中,故溴有“海洋元素”的稱號。19世紀初,法國化學家發明了提取溴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目前為止工業規模海水提溴的有效方法。此外,樹脂法、溶劑萃取法和空心纖維法這些提溴新工藝正在進一步研究中。溴的用途很廣,但它含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些農藥和防爆劑對它的使用都有嚴格的控製。
鎂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等特點,它不僅大量用於火箭、導彈和飛機製造業,還可以用於鋼鐵工業。鎂作為一種新型無機阻燃劑,已被運用於多種熱塑性樹脂和橡膠製品的提取加工中。另外,鎂還是組成葉綠素的主要元素,可以促進作物對磷的吸收。鎂在海水中的含量僅次於氯和鈉,位居第三,主要存在形式是氯化鎂和硫酸鎂。從海水中提取鎂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隻要將石灰乳液加入海水中,沉澱出氫氧化鎂,注入鹽酸,再轉換成無水氯化鎂就能做到。運用電解海水的方法也可以從中得到金屬鎂。
鈾是一種高能量的核燃料,是發展核武器和核能工業的重要原料。1000克鈾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250噸優質煤。陸地上的鈾礦很稀少,而海水水體中含有幾十噸的鈾礦資源,約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2000倍。海水提鈾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
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英國、聯邦德國等陸續開始從海水中提鈾,並且逐漸總結出多種海水提鈾的方法。以水合氧化鈦吸附劑為基礎的無機吸附劑的研究進展最快。現在人們評估海水提鈾可行性的重要依據,仍是一種采用高分子粘合劑和水合氧化鑽製成的複合型鈦吸附劑。發展到今天,海水提鈾已從基礎研究轉向開發應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產10公斤鈾的中試工廠,一些沿海國家也將建造百噸級或千噸級鈾工業規模的海水提鈾廠這一計劃提到日程上。總的來說,從海水中提取鈾的研究方興未艾,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海水提鈾有著良好的發展前途。
鋰有著“能源金屬”的美譽,是用於製造氫彈的重要原料,海洋中每升海水含鋰15~20毫克,海洋中的鋰儲量估計有2400億噸。隨著受控核聚變技術的發展,同位素鋰6聚變釋放的巨大能量最終將為人類所用。鋰也是生產電池的理想原料,含鋰的鋁鎳合金在航天工業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鋰在化工、玻璃、電子、陶瓷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全世界對鋰的需求量正以每年7%~11%的速度增加,而陸地上鋰的儲量有限,因此海洋必定會成為開發鋰的新領域。
重水在海洋中的含量也較大,是原子能反應堆的減速劑和傳熱介質,也是製造氫彈的原料,如果人類研究的受控熱核聚變技術得到很好的解決,從海水中大規模提取重水的夢想將成為現實,從而大大造福於人類。
除了上述已經形成工業規模生產的多種化學元素外,海水還無私地奉獻給人類其他微量元素,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海洋的賜予。
海洋藥物
海洋是一個潛力無窮的天然藥源。據估計,目前從海洋生物中提製的藥品達2萬種,可謂是琳琅滿目。海洋藥物按其用途大致可分為心腦血管藥物、抗癌藥物、抗微生物感染藥物、愈合傷口藥物、保健藥物等,有人稱海洋為人類未來的“大藥房”。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發現
要想開發海洋藥物,首先要對海洋天然活性成分進行研究。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存在著許多特殊的次生代謝產物。然而,目前對海洋生物中活性成分的發現還處於初級階段,經過較係統的化學成分研究的海洋生物不超過1%,還有大量海洋生物有待於進行係統的化學成分研究和活性篩選。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低等的海洋生物上。一般情況下,海洋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複雜的化學結構,而且含量很低,要想建立快速、微量的提取分離和結構測定方法,以及應用多靶點的生物篩選技術發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對科學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2.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結構優化
海洋生物中所含的大量活性天然成分,有的能夠直接進入藥品的研究開發,有的則不可以,因為其中有些成分存在著活性較低或毒性較大等問題。需要將這些活性成分作為先導化合物進一步進行結構優化,如結構修飾和結構改造,使得些成分活性更高、毒性更小,從而再進入到藥品的研究開發中。
3.解決藥源問題
許多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含量較低,原料采集困難,使得該化合物進行臨床研究和產業化受到了一些限製。尋找經濟的、人工的、對環境無破壞的藥源已勢在必行。采用化學合成的方法進行化合物的全合成是解決藥源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現在已經有很多海洋活性天然產物實現了全合成。
發掘新的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生物資源是一個龐大的有待人們深入開發的資源,環境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的多樣性,同時也決定了化合物的多樣性。發掘新的海洋生物資源已成為海洋藥物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人們不可輕視。
1.海洋微生物資源
我們知道,海洋微生物種類繁多,其生代謝產物的多樣性也是陸生微生物無法與其項背的。但能進行人工培養的海洋微生物隻有幾千種,還未超過總數的1%。目前為止,以分離代謝產物為目的而被分離培養的海洋微生物就少之又少。由於微生物可以經發酵工程大量獲得發酵產物,使藥源獲得了良好的保障。此外,海洋共生微生物有可能是其宿主中天然活性物質的真正產生者,具有較大的研究意義。
2.海洋罕見的生物資源
分布在深海、極地以及人煙稀少的海島上的海洋動植物,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學成分和功能基因。在6000米以下海洋深處,曾發現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大型海洋蠕蟲,在水溫高達90℃的海水中仍有細菌存活,這給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
3.海洋生物基因資源
在自然界,海洋生物活性代謝產物是由單個基因或基因組編碼、調控和表達獲取的。獲得了這些基因就代表著可以獲得這些化合物。海洋藥用基因資源的研究將大大有利於新的海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
海洋生物基因資源細分為以下兩種:
(1)海洋動植物基因資源:包括活性物質的功能基因,如活性肽、活性蛋白就屬此類。
(2)海洋微生物基因資源:包括海洋環境微生物基因及海洋共生微生物基因。
4.海洋天然產物資源
人類對海洋天然產物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曆史,並從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資料,為海洋藥物的開發提供了充足的科學依據,它的意義十分重大。
(1)對已經發現的上萬種海洋天然產物,采用多靶點的方式進行篩選,發現新的活性。
(2)對已經發現的海洋天然產物進行一些,如結構修飾或結構改造。
(3)使用組合化學或生物合成技術,衍生更多的新型化合物,從中篩選出新的活性成分。
5.海洋中藥資源
中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主要代表之一,海洋中藥則是我國中藥寶庫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民間長期用藥經驗的總結。曆代本草中經現代臨床實踐證明療效確切的海洋藥物有110多種,是尋找先導化合物和開發海洋藥物的重要資源。從海洋中藥開發新藥具有針對性強、見效快、周期短等優點,發展前景樂觀。
海洋藥用生物價值
現知海洋藥用生物達1000種以上,分別隸屬海洋細菌、真菌、植物和動物的各個門類。它們對人體和其他動植物具有良好的藥效價值。
海洋藥用植物:目前已發現100多種海洋藥用植物,它們多分布在藍藻門、綠藻門、褐藻門、金藻門、甲藻門和紅藻門。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海藻:“味苦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本草綱目》中記載:“(紫菜)主治心熱煩躁,癭結積塊之痰,宜常食之。”海帶的提取物和製劑有緩解心絞痛、鎮咳、平喘的功效,對高膽固醇、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海洋藥用動物:海洋藥用動物現知在1000種以上,研究較多的有腔腸動物、海洋軟體動物、海洋節肢動物、海洋棘皮動物、海洋魚類、海洋爬行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幾乎包括的了所有門類。
藥用腔腸動物:現知的數量有數十種,分布在水螅蟲綱、缽水母綱和珊瑚蟲綱中。如《本草綱目拾遺》中指出:白皮子(指海蜇)“味鹹澀,性溫,消痰行積,止帶祛風”,用於高血壓、婦女勞損、帶下、小兒風熱、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等。柳珊瑚的前列腺素衍生物,可用於節育、分娩、人工流產、月經病、胃潰瘍和氣喘,此外還能夠調節血壓和新陳代謝。
藥用軟體動物:世界上有數百種,中國已知的有130多種,多分布在多板綱、雙殼綱、腹足綱和頭足綱。如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以烏(即烏賊)骨作丸、飲以鮑魚汁治療血枯。《神農本草經》記載近江牡蠣等6種海洋藥用軟體動物。貽貝(俗名淡菜)能養腎清補、降低血壓、抗心律失常。珍珠具有鎮驚安神、養陰熄風、清熱解毒、養顏美容、延緩衰老等多種功效。
藥用節肢動物:最受關注的是軟甲綱中十足目的種類,主要包括蝦類、寄居蟹類和蟹類,以及肢口綱中的鱟類。如寄居蟹有清熱散血、滋陰補腎、壯陽健胃、除濕熱、利小便、破瘀解毒、消積止痛、抑製膽固醇等功效,而且含有一定的抑瘤成分。對蝦有補腎壯陽、健脾化痰、益氣通乳等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腎虛陽痿、腰酸膝軟、中風後半身不遂、氣血虛弱、產後乳汁不下等症。據藥典介紹,鱟肉能治療痔瘡、殺蟲、治紅眼、青光眼等,鱟膽可治風癩,鱟殼尾刺燒成灰能治積年呷咳、高燒和婦科疾病,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和製藥工業。
藥用棘皮動物:現知數量有數十種,研究較多的是海參綱、海膽綱和海星綱中的種類。如刺參有和胃止痛、消腫排膿的功能,可以用來治療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等症。紫海膽有製酸止痛、清熱消炎的功效,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甲溝炎等。由陶氏太陽海星和羅氏海盤車製成的海星膠代血漿,具有良好的治病效果。
藥用魚類:現知的有數百種,中國有200種以上,主要分布在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三個綱。如海洋魚類普遍含有廿碳五烯酸,這種成分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鯊魚中的角鯊烯有抗癌的用途。海馬、海龍是著名的強壯補益中藥,具有補腎壯陽、散結消腫、舒筋活絡、止血止咳等功能,主治神經衰弱、婦女難產、乳腺癌、跌打損傷、哮喘、氣管炎、陽痿、疔瘡腫毒、創傷流血等。鯔和鯪有健脾益氣、消食導滯的功用,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貧血等有特效。
藥用爬行動物:目前已知的有數十種,包括海蛇類和海龜類。如玳瑁為名貴中藥,具有定驚、清熱解毒之功,適應於治熱病神昏、譫語、驚厥等症。海蛇類均有藥用價值,海蛇肉能滋補強壯,海蛇膽有行氣化痰、清肝明目等效能,海蛇血能補氣血、壯筋骨,海蛇油用於治療凍傷、燙傷、皮膚皸裂,海蛇酒有驅風活血、止痛等作用。海龜具有滋陰潛陽、柔肝補腎、清火明目、祛風除濕、止咳化痰的效果,可用於陰虛陽亢、熱病傷陰虛風動、風濕痹證、關節疼痛、咳嗽等症的治療。
藥用哺乳動物:中國現知的藥用哺乳動物有十多種,主要分布在的鯨目和鰭腳目。如真海豚的脂肪、肝、腦垂體、胰、卵巢等都是寶貴的藥材,能提製抗貧血劑、胰島素,以及催產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多種激素。斑海豹雄性的陰莖和睾丸入藥(即海狗腎),有補腎壯陽、益精補髓的功效,主要用於虛損勞傷,腎精衰損所致的陽痿、滑精、精冷、腰膝冷痛或酸軟等;脂肪入藥(即海狗油)有潤滑肌膚、解毒的效用,用於治皮膚皸裂、凍傷等;肝和膽對肋膜炎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遼闊的海洋是尚待人類開發的資源寶庫,也是極其誘人的藍色藥庫。在未來世紀,海洋藥物開發必將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奇妙無窮的海洋世界
不可思議的藍色星球
在太陽係傳統的九大行星中,地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球的大小和質量、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以及自轉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配合,使得地球表麵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溫度保持在15℃,剛好適中,以致它的表麵同時存在著三種狀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而且地球上的水大多數是以液態海水的形式彙聚於海洋之中,形成一個全球規模的含鹽水體——世界海洋。在太陽係中,地球是唯一一個擁有海洋的星球,“水的行星”之稱也由此而來。
海色和水色
乍一看,海色和水色這兩個詞是同樣的意思,其實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海色是指人們所看到的大麵積的海麵顏色。熟悉大海的人都知道,海色會因天氣狀況的變化而變化。當風和日麗、晴空萬裏時,海麵會呈現出蔚藍的顏色;當旭日東升、朝霞映輝之下,或者夕陽西下、光輝反照之際,大海看起來會是金燦燦的;而當陰雲密布、風暴來襲時,海麵又顯得陰沉晦澀,一片暗暗的深藍色。當然,這種受天氣狀況影響而造成的視覺印象隻是一種表象,它並不代表海洋水顏色的真實麵貌。
水色是指海洋中的水本身所呈現的顏色。它是海洋水對太陽輻射能的選擇、吸收和散射現象綜合作用的結果,它不會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平時,我們所看到的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和紫七種顏色的光合成的。由於顏色不同,其光線、波長也不相同。而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無論是吸收還是散射,都具有較強的吸收性。在吸收方麵,進入海水中的紅、黃、橙等長波光線,在30~40米的深度時,幾乎全部被海水吸收,而波長較短的綠、藍、青等光線,尤其是藍色光線,則不容易被吸收,且大部分會反射到海麵上;在散射方麵,整個入射光的光譜中,藍色光是被水分子散射得最多的一種顏色,當藍色遇到水分子或其他微粒時就會四麵散開,或反射回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太空看,地球就成了美麗的藍色“水球”。
藍色星球
海洋水體的透明度及水色,是由海水本身的光學特性決定的,它們與太陽光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太陽光線越強,海水透明度越大,水色就越高(科學家按海水顏色的不同,將水色劃分為不同等級,以確定水色的高低),光線透入海水中的深度也就越深。反之,太陽光線越弱,海水透明度就越小,水色就越低,透入海水中的光線也就越淺。所以,隨著透明度的逐漸降低,海洋的顏色通常會由綠色、青綠色轉變為青藍、藍、深藍色。
此外,海洋水中懸浮物的性質和狀況,也會影響海水的透明度和水色。大洋部分,水域遼闊,懸浮物較少,且顆粒細小,透明度較大,水色一般會呈現出藍色。接近陸地的淺海海域,由於大陸泥沙混濁,懸浮物較多,且顆粒較大,透明度較低,水色在大多時候呈綠色、黃色或黃綠色。
從地理分布的角度看,大洋中的水色和透明度會因為緯度的不同而出現差異。熱帶、亞熱帶海區,水層穩定,水色較高,多為藍色;溫帶和寒帶海區,水色較低,海水一般不會顯得那麼藍。當然,海水所含鹽分或其他因素,對水色也會有一定影響。海水中的鹽分較少,水色多為淡青;所含鹽分較多,就會顯得非常藍。
海洋漫談
或許你還不知道,在深不見底的海洋裏,潛伏著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要深得多的海溝,流淌著亞馬遜河都自歎不如的河流。海洋是那麼神秘而多姿多彩。
經過大量的調查、探測和計算,人們得知地球是一個扁圓狀球體。赤道半徑稍長,平均為6378公裏,極地半徑稍短,平均為6357公裏。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裏。在總麵積達5.1億平方公裏的地球上,海洋擁有3.61億平方公裏的麵積,平均水深為3.8公裏。而陸地的平均高度則隻有0.84公裏,與海洋無法相比。假如地球是一個平滑的球體,將海洋水平鋪在地球表麵,世界上將會出現一個深達2440米的環球大洋!
在地球的南北兩半球,海陸的分布並不平衡。北半球海洋占61%,陸地占39%;南半球海洋占81%,陸地僅占19%。這一分布特點對地球熱量的分配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全世界的氣候變化。海洋與地球上的氣候息息相關,它調節著大氣的溫度和濕度。海洋中的藻類每年約產生360億噸氧氣,占大氣含氧量的3/4,同時吸收占大氣約2/3的二氧化碳,從而保持了大氣中氣體成分的平衡,使地球上的生命一代代進化和繁衍生息。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習慣將地球上的連續水域稱為世界海洋。實際上,海洋是“海”和“洋”的總稱,“海”和“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通常,人們將深度在2000~3000米以上,離大陸比較遠且麵積遼闊,有獨立的潮汐和海流係統,溫度、鹽度、密度、水色、透明度等水文條件較為穩定,不受大陸影響的,稱之為“洋”;而離大陸較近,深度較淺,一般在2000~3000米以下,水文條件由於受大陸影響,會產生明顯的季節變化的,人們稱之為“海”。與洋相比,海要小得多,僅占海洋總麵積的11%。
深厚的海水,使人類難以真正認識深海底部,以至於在人類早就踏上月球的今天,仍然無法在海洋底留下足跡。但是人類對深海的興趣,遠未減退,因為它有著許多未知的秘密。
帶著對海洋的熱愛與好奇,讓我們一起去深入探索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現海洋的壯美遼闊!
最初的海洋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裏來的?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有關海洋起源與演化問題的知識已取得很大進展。下麵,我們就一起進入原始海洋世界中,感受海洋的神秘與美麗。
原始海洋的形成和演變
廣闊的海洋美麗而又壯觀,但你是否知道,地球最初形成的時候,並沒有河流和海洋,大氣層裏的水分也很少,即使有一些,也隨著其他氣體分子蒸發了。地球上後來的水是與原始大氣一起由地球內部產生的。在早期,地殼才固結不久,地球內部全是“岩漿海洋”,火山噴發此起彼伏,帶出了大量的水汽直衝九霄,聚集成無比巨厚的雲層。隨著地球逐漸變冷,當水蒸氣超過其飽和點時,就開始凝結成水滴、冰晶。從而就引發了“排山倒海”的狂風暴雨,一“下”就是幾百年、幾千年。雨水不停地流向低窪處,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原始海洋就這樣誕生了。此時的大洋水不僅嚴重缺氧,而且含有大量的火山噴發酸性物質,如HCL、HF、CO2等,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根據科學家對化石的研究,大約在39億年前就形成了原始海洋。
從規模上來看,原始海洋的麵積遠沒有現代海洋這麼大。據估算,它的水量隻有現代海洋的10%左右。後來,由於貯藏在地球內部的結構水的加入,原始海洋才逐漸壯大,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現代海洋。原始海洋中的水不像現代海水一樣又苦又鹹。現代海洋海水中的無機鹽,主要是通過自然界周而複始的水循環,由陸地帶入海洋而逐年增加的。可是,原始海洋中的有機大分子非常豐富,是現代海洋所無法企及的。
生命來自海洋
關於生命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團聚體說”、“類蛋白微球體說”、“來自星際空間說”等,每種假說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與水有關。
自古以來,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生命學家所熱衷的研究課題。現代科學的研究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原因有二:一、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和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二、海洋為生命的誕生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護場所,豐富的海水能有效地遮擋紫外線,避免生命遭受損傷。
39億年前誕生的生命,其概念隻是單細胞生物,和現代細菌有著相似的結構。它們經過了1億年的漫長演變,逐漸進化成為最原始的藻類——單細胞藻類,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這些原始藻類不斷地繁殖,進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這樣,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又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變成原始的海洋動物,如水母、海綿、蛤類、珊瑚、三葉蟲、鸚鵡螺等,而脊椎動物的出現相對來說較晚,大約是在4億年前。
那麼,生物又是怎樣出現在陸地上的呢?由於月球對地球巨大引力的作用,海洋出現潮汐現象。由於漲潮的時候水位上升,海水不斷地拍擊、衝刷海岸,就會將一些生物衝到岸上;退潮時,大片的淺灘又暴露在陽光下。這樣在海陸交界處就形成了一條潮間帶(本書第三章會詳細講述潮汐現象)。與此同時,臭氧層逐漸形成,這樣就阻擋了紫外線對陸地的直射,為海洋生物的登陸創造了條件,原先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經曆潮漲潮落的不斷磨練後,一些生物就慢慢適應了陸地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原始的生命在這個過程死去,而經過無數嚴酷考驗最後留在陸地上的生命,就會不斷為適應新環境而進化。約在2億年前,爬行類、兩棲類、鳥類相繼出現,地球上生命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在陸地上誕生的。後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原因,它們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回歸到海洋中,如鯨和豚。還有一部分在經過自然界的眾多劇變後,仍然頑強地存活在陸地,並逐漸發展壯大。直到300萬年前,作為高級的生命體人類便誕生了。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把海洋稱作“生命的搖籃”。
海洋與氣候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的氣候調節功能
地球上的氣候變化莫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氣受熱的狀況和大氣中所含水汽的多與少。地球上的熱量來自太陽,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前提條件是,它必須要經過海洋這個“調節器”才能影響地球氣溫,使地球溫度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