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誘法是善於有步驟地引導別人學習(循循:有步驟的樣子)的方法。
範例:徐達章教育兒子徐悲鴻
徐悲鴻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他的父親徐達章,是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也許是秉承了父親的繪畫天賦,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時,便很想學習畫畫。徐達章自有其教育原則,他沒有立即答應兒子的請求。
雖然父親不教自己,但徐悲鴻還是常常抑製不住畫畫的衝動,躍躍欲試。一次,父親給徐悲鴻講述了《論語》中的勇士莊子一人擒住兩隻老虎的故事。徐悲鴻聽後不禁浮想聯翩:“老虎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我要是能把老虎畫下來,是不是也和打虎英雄一樣了不起呢?”
於是,他找到一位會畫畫的大人,請他畫了一隻老虎,而後照著樣子,細細地描下來。父親看到徐悲鴻的“大作”後,笑著問他畫的是什麼,徐悲鴻自豪地回答說:“是老虎呀!”
父親故作驚訝地瞪大眼睛:“這是老虎?不對不對,這分明像一條狗嘛!”徐悲鴻當頭挨了一瓢冷水,淚水差點兒湧出來,他不明白身為畫家的父親為什麼不鼓勵自己學畫?
這時父親終於和盤托出了自己的想法:“畫畫必須親自用眼睛去觀察實物,你沒有見過真的老虎,就不可能畫出逼真生動的老虎來。孩子你現在還小,應該首先發奮讀書,打下紮實的文化根底,隻有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學習繪畫才算有了根基。所以,你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讀書,繪畫以後再學不遲。”
弄懂了繪畫與讀書的關係之後,徐悲鴻從此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下勤奮讀書,9歲時,他已讀完了《詩》、《書》、《禮》、《易》、“四書”、《左傳》等啟蒙讀物。
父親看時機漸漸成熟,便開始指導徐悲鴻學習臨摹。同時,父親一再告誡徐悲鴻:畫是生活的再現與濃縮,要想學好畫,必須以生活為本,多多把眼光投向社會與人生。
父親還想方設法教徐悲鴻觀察、欣賞大自然。他常常領著徐悲鴻去河邊散步。那如夢如幻的漁舟曉霧,那變幻無聲的朝暉夕陽……奇妙的自然景色像一曲曲優美的天籟,開啟了徐悲鴻那敏感的心扉。他感受到自然之美,深深地愛上了自然,更迫切地渴望把自然之美用自己的畫筆更好地表現出來。因為家境貧寒,父親無力送徐悲鴻去學校讀書,但他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孩子,徐悲鴻的文化知識和繪畫技能都在飛快地進步著,並最終成為一代美術大師。
評析:
徐悲鴻父親教子學習繪畫的方法,值得那些望子成為各種藝術家的父母借鑒。如今一些父母讓孩子進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各種輔導班,培養他們的藝術特長,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有的父母存在急於求成的心理,忽視孩子基本功的訓練,尤其是文化知識的學習,有的甚至讓孩子放棄學業,過早地介入一些商業性的活動。如此揠苗助長,隻顧眼前利益的教育方法,不知會葬送多少頗有藝術潛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