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分數,可以決定一切嗎?(1 / 1)

孩子讀書學習要經曆許多次的測驗、考試,會有許許多多的分數,這是十分正常的事。然而,有的家長卻把孩子的分數當成了“命根”。筆者愚見,首先,不要把分數等同於智商,即分數高不一定智商就好,分數低不一定智商就差。智商,不單隻是分數,不單隻是知識和技能,還有發展的智力和培養能力,還有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所以,分數隻是智商裏某一方麵的反映,而不是孩子智商的全部。

第二,對分數要做具體的分析。孩子得了高分數,固然應該讚揚;當孩子的分數並不理想,但已比過去進步時,也應給予鼓勵。高分數未必說明孩子學習能力就高,要看考題的難易程度,要看孩子是在死記硬背的題目中拿分多呢,還是在分析題、解答題中取分多。

孩子得了低分數時,棒打和責罵無濟於事,最好的辦法是同孩子一起找出低分的原因,提出改進意見,這樣“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分數的高低也同心理素質有關,同測驗考試時的“競技狀態”有關:緊張不緊張?怕不怕困難?緊張了會看錯題目,怕困難就會隨便放棄一些考題。

第三,分數並非最重要。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應該的,孩子得了好分數應該肯定,但稱讚不應拘泥於得到好分數,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勤奮好學的精神,鼓勵孩子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

一些家長把分數看成“至高無上”,逼孩子一定要取得好分數,往往因此“逼”出惡果來。一些孩子離家出走、逃學甚至自殺,多是由於成績不好而被家長“逼”成的。這是教訓,我們應當吸取。

盡管華羅庚、張廣厚小時候的數學成績不好,後來卻成了赫赫有名的數學家。俄國的普希金在兒童時代數學也不好,但老師不嫌棄他,使普希金放下了包袱,不僅在數學上有進步,而且發展了他的文學天賦,成了俄羅斯的大詩人。我國清代的蒲鬆齡四次考試落第,毫不氣餒,選擇了另一條路,寫了膾灸人口的《聊齋誌異》,成為著名的文學家。類似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分啊分,但願不再成為家長們的“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