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考試前後的家長(1 / 1)

考試前,孩子緊張,家長也緊張,甚至比孩子更緊張。每天總是督促孩子去複習功課,甚至全家都不看電視來保證不幹擾孩子的複習。還要做好後勤,早餐要有牛奶、雞蛋,保證營養,頓頓飯要煲湯、燉品,晚上還要準備夜宵。有的家長還要買許多補劑、補丸,讓孩子吃了更聰明,頭腦更清醒,能連續作戰。這個期間的孩子一不許出門玩,二不許看電視、娛樂,三不許12點以前睡覺……隻許關在家裏,高待遇地軟禁。孩子本來就緊張,家長的緊張再轉移到他們身上,就加倍的緊張。弓拉得太緊就會斷,孩子太過緊張反而考不好。

孩子在考試前的緊張主要在於缺乏自信,怕考試成績不佳。家長此時不應再給孩子加重心理壓力,而是要給予鼓勵,激發自信心,減輕緊張感。這時可以鼓勵孩子:平時你學得不錯,這次隻要集中精力複習,一定會比平日考得更好。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平時你太分心了,所以成績不太好。這次隻要努力把平日未學好的部分補上去,再全麵複習,就一定會比平日有所進步。

最錯誤的做法就是給孩子定“指標”,規定要達到多少分。定高了,孩子會感到力不從心而“放棄”努力;定低了,孩子就無所謂了。而且分數的高低除了孩子的因素外,還有試題深淺的不同、考場上心理狀態的表現等因素,定了指標隻會給孩子以不良的影響。所以,隻要孩子盡力而為就可以了。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平時的學習狀況給予指導。如哪些學科、哪些內容屬於孩子的“薄弱環節”,自己或請人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或在孩子製訂複習計劃時,指導他們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不要前鬆後緊,臨時抱佛腳。這樣使孩子複習時做到有計劃、有重點,能主動地進行複習,從而增強信心。

孩子在複習和考試期間,增加營養是必要的。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精力更充沛,就給予“進補”,服食什麼保健品、興奮品等,這種補法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正是血氣方剛的青春期,而補品往往是燥熱性質的,吃多了反而心煩意亂,甚至流鼻血。一些所謂“吃了就可以得100分”的保健品,不過是騙人的鬼話。如果吃了就能得100分,所有吃此藥的孩子不都可以成為天才了?許多所謂對學習有促進作用的保健品,總是帶有一定的興奮作用。人腦過於興奮就會變為抑製,複習期間不保證充分的休息,以藥物刺激大腦的興奮,當大腦疲勞過度時就會自動抑製,從而導致孩子在考場上暈倒。這並非聳人聽聞,而是有實例的。

複習期間要抓緊時間,但為了提高複習效率還必須保證必要的休息。除了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外,有節製地看看輕鬆愉快的電視節目,做點簡單的家務來調節一下也是必要的。無休止地疲勞性地複習3個小時,往往比不上休息後精力充沛地複習1個小時更有效。所以當孩子持續地複習時,家長要給予一定的調節。隻是督促孩子無休止地緊張複習,不僅會使孩子的複習效率降低,當他們壓力過大又非常疲乏之時,往往消極地甚至公然地對抗,失去複習的效果。

考完試,孩子心情一方麵是輕鬆,另一方麵是更緊張。輕鬆是終於考完了,而緊張則是擔心成績不佳。如果成績好,當然皆大歡喜。如果成績不好,家長應該怎麼辦?

有的家長會痛罵孩子不爭氣、不努力,甚至采取懲罰性手段;有的家長則唉聲歎氣地埋怨孩子;有的則是一言不發地悶悶不樂……這些家長不理解在這個時候最傷心的是孩子。家長的責備、埋怨無疑對他們是雪上加霜。有的心理比較脆弱的孩子因此而離家出走,甚至以自殺來解脫這種壓力。一般孩子則會產生畏懼考試的心理,自己花了那麼多精力和心血,得來的是令人不滿意的成績。他會認為自己“笨”,不是讀書的“料”,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孩子的成績不令人滿意時,家長起碼要掩飾自己的不滿心情,不加重孩子的失望情緒。在近期孩子的心情不佳時不再提及考試之事,等到孩子冷靜下來時再跟孩子一起分析成績和試卷:成績不佳主要是自己的水平問題,還是複習時不夠全麵的問題;是自己不懂,還是粗心大意;跟以前比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通過分析,也許會感到成績雖不佳還是有進步;不是自己水平低、沒能力,而是考試時太緊張而失誤;發現自己的知識、能力的薄弱環節,從而找到在今後學習中要特別加以注意之處。通過分析,孩子就可以擺脫考試帶來的陰影,增強學習的信心,從失敗中得到教訓。這種抗挫折的心理不僅在學習期間是重要的品質,以後到社會上工作時更需要這種心理品質。對於成績較好的孩子也應該進行這樣的指導,以免他們盲目自滿。應該給他提出新的要求,幫助他製訂新的計劃,明確努力的方向。

家長對孩子的考試不聞不問是不對的,而過於緊張也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隻有冷靜地采取恰如其分的做法才能對孩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