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如何跟孩子溝通(1 / 1)

孩子進入中學後,自己的事情和想法越來越不願和家長講了,對家長的話也越來越不以為然了。根據調查,孩子願意向家長講心裏話的,隨著年齡增加而越來越少,這是帶普遍性的傾向。家長往往隻能無可奈何地發出感慨:女大不由娘,子大不由爹。家長想多關心一下子女的生活,想多了解一點他們的想法,常常遇到避而不答的尷尬場麵。問多了又會使子女反感,以至對抗。因此出現父母與子女間難以溝通的問題。

要解決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從父母這方麵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理解。父母要理解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獨立性越來越強,不願意父母繼續把自己當做是“孩子”,什麼都要過問,什麼都要管。他們總認為自己已長大,不應再受父母的約束,喜歡自行其是。這種特點是他們獨立欲的表現,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父母不要誤認為他們“越來越不聽話了”。可是,他們的獨立性中又具有幼稚性、片麵性。父母在指導他們時就不能像對小學生那樣簡單,而要用啟迪、暗示、商量的辦法,以平等的地位像朋友那樣跟他們交談。一次談不下去,可以以後再談,這個場合談不成,可以換個場合再談,不急於求成,而要有耐心,要善於等待時機。

二是尊重。獨立性增強必然帶來自尊心的增強。孩子對於父母以長者口氣的訓斥很容易反感。孩子的自尊心有時表現得簡直到了“目無尊長”、“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地步,父母的任何勸告都聽不進。在他們情緒激動到對抗狀態時,父母更要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以暴製暴,可以等子女平靜下來時再跟他們交談。這種做法不是表示父母軟弱,恰恰相反,這表現出父母的成熟和冷靜,父母應該比子女有涵養。但在跟孩子交談中,應明確地點明:你有自尊心,我也有自尊心;我尊重你,你也應該尊重我;同時必須告訴他們,做子女的首先要尊重父母,不應傷父母的自尊心,不尊重父母的人是不會被尊重的。這是一種外柔內剛的家教法。

三是引導。父母在子女中能否有威信,能否使孩子接受你的觀點,決定於引導是否得法。引導首先在於你講的話是不是有的放矢,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合乎孩子的接受水平。大道理連篇的空洞說教是孩子最不願意聽的,而在就事論事中滲透著道理則易被孩子接受。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接受水平,道理的深淺要適合他們的水平,過淺顯然會被認為“沒水平”,過高也會被認為“唱高調”。有些有一定職位的家長,在單位裏可以滔滔不絕地教育下級,可在家裏教育子女時卻會碰釘子。原因就在於孩子不是你的下級,任不得你擺高人一等的架子;孩子不願聽你滔滔不絕的大道理,還認為你是吹牛講空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光靠單方麵也是溝通不了,還需要孩子願意溝通、接受溝通。許多人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當了父母才體會到自己的父母的心情。要孩子充分理解父母是不容易的。當父母的隻能在理解他們的過程中給予寬容,在寬容中引導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