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從孩子離家出走看心理健康(1 / 1)

《家庭》雜誌刊登過對23名離家出走的初中生調查文章。文中報道,這些12—16歲的學生,從出走動機看,有4種類型:報複型,此類與家長矛盾較深,以出走來顯示自己的力量,好使家長以後不要目中無“我”;逃避型,此類大多生長在對他們身心發展不利的家庭;向往型,此類大多生長在經濟優越而又忽視正麵引導的家庭;盲從型,此類大多出於好奇或怯於恐嚇而出走。23人中,除盲從的1例學習成績屬於中等外,其餘22例均為差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孩子在情緒上都不平衡,也就是說,在心理健康方麵有缺陷。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指出,健康並不僅僅是有沒有疾病,還應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方麵的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最基本的有3條:有自我控製能力,能正確地對待外界的影響,處於內心平衡的滿足狀態。那些出走的孩子,這3個方麵都是不具備的,他們的內心始終處於矛盾激烈的不平衡狀態,對外界的影響不能采取正確的態度,特別是在情緒衝動的時候,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所以說是非心理健康者。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容易衝動,容易產生抗逆心理,情緒非常不穩定,對批評很敏感,且有了逐漸增強的自我意識,在心理上本來就有衝動、動搖、不協調的特征,與其他的年齡階段相比,外界因素的作用尤為明顯和重要。他們的心理狀態就如一架搖擺不定的天平,無論往哪一個托盤上添上個小小的砝碼,天平都會朝著哪一個方向傾斜。

心理健康的高標準就是聰明。具有聰明頭腦的人,在感知覺上,耳聰目明,反應快捷,動作靈敏;在記憶力上,閱讀過目成誦,記來經久不忘;在思維能力上,有條有理,迅速準確,有獨立見解;在語言表達上,談吐自如,說得快,吐音清楚;在情緒上,理智感強,善於自我控製和調節;在生活上,內容充實,適應能力強,興趣廣泛,有追求目標,有良好的習慣。要想孩子能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健康心理的人,就必須努力從這些方麵去訓練和培養。具體地說,就是了解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尊重、關心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於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在他們有了過錯時,不是歧視,而是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