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莫把補課當“主食”(1 / 2)

“課內不足課外補”現象漸成氣候,專家指出這會造成學生學習“營養不良”。

記者近日與一些中學生聊天發現,許多初三、高一、高三學生都請在職教師做家教,其他學生也多半在上一些名師輔導班。“課內不足課外補”現象已漸成氣候,不少學生在學校放了學,啃上幾口麵包就到老師家報到,有的幹脆在老師家搭夥,而周末多半在外地名師的輔導班中“度假”。在職教師家教的泛濫甚至讓一些學生分不清課內課外,有專家指出,把課後的“加餐”當成“主食”,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營養不良”。

老師大開小灶學生趨之若鶩

中學生請家教目的不同,初中生為了中考,家長千方百計要找一些名校的老師在最後點撥一下,因為中考畢竟是地區考試,初中生請在職教師做家教的比例不如高中生大,時間也不如高中生長。高中生請家教原先多在高三年級,為高考請一些一流中學的老師進行小班補習,不僅教學習方法,還能透露一些普通學校老師不知道的內部消息,不少學生因此熱衷於到名師家裏開小灶。

於是一些名校老師成了學生心目中的明星,成為家教輔導市場的寵兒。據稱一些名師一個晚上的課時費甚至能達到近千元,老師們因此不顧舟車勞頓,一趟趟兩地奔波,學生們也是寧可學校的課開點小差,名師的課也不能遲到。有時外地名師的周末輔導安排在白天,學校的補課也是同一個時候,學生就稱病請假,趕去聽名師講課。

家長心態不同個中幾多無奈

有償補課已呈愈演愈烈之勢,許多學生和家長無奈涉身其中。學生們提高成績的初衷可能是一樣的,但是站在他們背後的家長們的心態卻不盡相同。

心態一:周瑜打黃蓋型。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學生之間的競爭隨之加劇。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正說明了應試教育的局麵並未根本改變。家長們不會空喊口號,孩子考上大學才是正道。孩子成績不好,遇到老師要求補課,家長自然正中下懷,反正家裏再緊巴也不缺這幾個錢。既然學生、家長都願意,老師誰不願名利雙收?

心態二:啞巴吃黃連型。補課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提高成績,究竟效果怎麼樣,卻沒有定論。部分家長想給孩子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是,一些老師為了吸引自己的學生參加補課,把應該在課堂上講的內容留到補課時講,補課班上講過的,課堂上就不再重複了。沒有補課的學生自然要吃虧。幾次考試後,聰明的學生自己就明白個中緣由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花錢好歹能買個放心,於是乖乖交錢參加補課班。

心態三:隨波逐流型。有的家長看到那麼多老師都在辦班,又有那麼多學生參加補課,自己的孩子哪有落後的道理,至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績好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績差的,更需要老師指點迷津。看著孩子整天背著書包忙忙碌碌的樣子,父母心裏十分踏實——不是說天道酬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