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心與心的距離有多遠(2 / 2)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服飾的要求和看法也發生著變化。家長要因勢利導讓孩子感悟到父母的好意,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對新異服飾的接受能力。

從孩子穿著的變化以及家長對該問題的處理上,我們看到,父母在處理與孩子的關係時,重要的是要避免爭吵。如果關係緊張,父母和孩子的每次爭吵都會加重原本僵持的關係。這就好比是一根琴弦,每爭吵一次,就會繃緊一些,長此以往,琴弦一定會崩斷。

在西方社會,與青少年孩子爭吵是父母最頭痛的事,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複雜化的普遍問題。在中國,雖然孩子長期受到尊老愛幼的教育,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今的孩子獨立性和自我性都比較強,在家庭和社會中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也比以前多很多,這就意味著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當孩子的想法和家長的想法不可調和時,如處理得不好,很有可能會點燃爭吵的“導火線”。

爭吵隻會使局麵越搞越僵,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爭吵隻是解一時之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進一步激化矛盾。有些家長可能會問,是不是為了避免和孩子爭吵就不得不放任其自流。當然不是,孩子有了問題我們必須管,但管的時間、場合和方式很重要,要管就要管出效果。

目前父母與孩子爭吵的中心是:學習和與朋友外出。特別是現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們不僅是家中的絕對重心,還是父母的希望所在。在父母的期望值日益“看漲”的今天,孩子的壓力也很大。我們應該了解孩子所承受的壓力,理解爭吵有時也是一種發泄,是孩子舒散壓力的一種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沒有衝突和爭吵。所以,爭吵後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至關重要。在解決孩子之間的糾紛時人們常用“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比喻來勸解。如果要避免發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爭吵,以及爭吵後的不良連鎖反應,我們就要考慮自己在矛盾、爭吵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我們多為孩子著想,與孩子之間的爭吵一定會大大減少,爭吵中的副作用也會降低到最小程度。

把孩子當成你的朋友。對父母來說,最根本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給孩子們自己所需要的空間。

作為家長必須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之進行真誠的溝通。家庭是孩子的一個重要課堂,在這個課堂裏所學的東西將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影響。

——宋毅軍

宋毅軍本文作者宋毅軍著有《直麵溝通》一書。該書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結合作者長期在國外生活、工作的經驗,比較了中西教育製度、教育思想的特點,力求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搭起一座心與心交融的橋梁,為家長和孩子打造一份精美的溝通套餐。書中融合了中西文化教育觀點,詳盡地剖析了現存於國內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狀況,闡述了“溝通”在新新家庭的重要性。

宋毅軍培養孩子的原則是:既反對把孩子培養成“不會遊泳反而下水遊泳”的人,也反對成為“會遊泳而不下水救人”的人,結論自然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水性好又勇於救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