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父母如何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1 / 1)

渝北中學 郝林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的起點。孩子從出生開始,先天性差異並不大,而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究其根源,家庭教育的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正確處理好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尤為重要。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日益普遍,孩子出生後,父母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意誌加在孩子身上,其實這樣做使孩子失去了接受教育的主動性,使他們處於被動受教育的地位,教育效果往往不好。因此,父母應正確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嚴與愛結合的關係

孩子的品德和智力的形成及發展,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情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做父母的對孩子很誠心、很溫暖,經常鼓勵孩子,愛撫孩子,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身心發展就會很好。而缺乏父母愛撫的孩子,往往容易變得性格孤僻、鬱悶、煩躁、易怒,甚至引起發育不良、智力減退、行為乖張等不良後果。但是,父母的愛要用得恰當,應當是“嚴愛”而不是“溺愛”。它是建立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夠在愉快的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受到教育。對孩子的愛,並不是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代替,溺愛會使孩子事事依賴父母而失去自立的能力,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最終一事無成。因此,父母應正確處理對孩子的“嚴”與“愛”的關係,嚴得適度,愛得真切。

二、理解與尊重的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家長和老師,也應該是孩子的朋友。作為父母,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不能在孩子麵前處處維護家長的“威嚴”,任意支配、擺布,甚至打罵孩子。父母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對孩子要平等、親切和熱情,這樣孩子才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應相信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或出現挫折的時候,要熱情幫助和鼓勵,使他們樹立信心,從頭做起,不斷去爭取進步。作為父母,尤其要真正地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不因自己的情緒、好惡而隨意處置孩子。

三、養與教並重的關係

為人父母,對子女光撫養還不行,更重要的是還得教育。如果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小時不用多管,長大了自然會懂事的,那就錯了。其實,樹木小時不修整,長大也不一定直。孩子小時不教育,養成了壞習慣,長大了再改就難了。有的家長整天忙於工作、做生意或各種應酬,無暇研究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匆匆忙忙請家庭教師“代替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者認為教育孩子隻是學校的事,自己隻管吃、穿、住就行了”。這實質上就是重養輕教,放棄家長的責任,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處理好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才會使教育孩子出現好的效果,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才能使他們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成功的家庭教育,除了用一顆愛心去關懷孩子的成長,還得講究一定的方法,還得借鑒一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經驗,從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與學校、社會一起,共建和諧教育,讓孩子心中有理想,且科學、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