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需要。個性傾向是人對認識活動的趨向性和選擇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人生觀等。需要是人行動的內在動力。青年初期的主要需要有:①友誼的需要。青年初期是結交朋友的需要要求很強烈的時期。對初中生調查,持“有沒有朋友都可以”的觀點的占12%,而在高中生中占3%。發展友誼,是青年初期的一個重要課題,與人交往,珍視友誼,是心理健康的表現。②獨立自主的需要。青年初期比少年時獨立自主的要求更強烈,過多的限製、指責,會令其反感。③理解的需要。青年初期,人的被理解、認可、信任的需要十分強烈。滿足了這種需要,能產生溫暖和對人的信任感;反之,則產生矛盾、煩惱和不安。④發展自我的需要。青年初期,人強烈地希望自己在知識、能力、個性方麵得到發展。在所調查的200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中,36人有此要求;初中生200人中,這一數據上升到86人;高中生200人中,則達到134人。
2.氣質與性格
氣質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穩定、典型的動力特征。它指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靈活性、情緒情感的強弱、意誌努力程度等。氣質相仿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會表現出類似的心理反應及行為。氣質主要由遺傳決定。心理學將氣質分為四種類型。
多血質:這種人感情容易表露,思維靈活,反應迅速,適應性強,但做事欠考慮,容易盲動出錯,同時缺乏耐力和毅力。
膽汁質:這種人以精力旺盛,行動迅速,感情用事為特征。
黏液質:這種人不易暴露情感,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以穩重、持久、缺乏靈活性為特征。抑鬱質:這種人想象力豐富,做事優柔寡斷,以思想敏銳,行動緩慢為特征。生活中隻有少數人的氣質典型,大多數的人偏向某一種氣質類型,或屬於中間型。
氣質主要是由遺傳決定的,沒有好壞之分。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也會使氣質發生一些變化。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質會由多血質和膽汁質向黏液質和抑鬱質方向發展。
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的總和,是個性鮮明的表現,是個性中最重要的、最顯著的心理特征。性格受遺傳、自我意識、意誌品質、所受教育、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多方麵的影響。青年初期是性格的定型階段,穩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日漸成熟,性格改變相對困難,但可有意識地通過一些不良行為的改變來優化性格,從而完善個性。
青年初期性格發展的特點為:①性格的理智特征,即認知過程的性格特征趨於成熟。喜歡懷疑、探索、爭論,容易接受新事物,行事較少年謹慎、沉穩,但由於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不完善,故而容易偏激,愛走極端,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②性格的情緒特征趨於成熟。少年時期,由於身心的變化,情緒激蕩、不穩,做事急躁、魯莽,而青年初期則相對平穩。③性格的意誌特征趨於成熟。做事是否有獨立性和主動性,能否持之以恒,以及是否善於自我控製,均趨於定型。④對現實生活的態度趨於定型。是守紀還是散漫,誠實還是虛偽,積極還是消極,自信還是自卑等,均趨於定型。氣質和性格有區別又有聯係:氣質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主要是後天的;氣質和行為的內容無關,而性格則是構成行為的內容;氣質影響性格的形成,性格對氣質也有反作用。
(三)性心理發展
青年初期性心理發展的最大特點是性發育逐漸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性心理的發展可分3個階段:
第一,性無知階段。10、11歲之前,一般隻知道男女有別,外生殖器不同,不解其內在意義,也不大關注性別差異和異性。
第二,性朦朧階段。10、11歲到13、14歲之間,由於生理上性特征的變化,使少年對性有了模糊的認識,產生接近異性的願望,喜歡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對異性有一種神秘感,想了解更多關於性的知識。在學校,表麵上男女界限分明,內心卻渴望與異性接觸。
第三,性思慕階段。13、14歲以後,男女生逐漸理解了兩性關係,產生了較清晰的性意識,開始愛慕異性,對異性評頭論足,在某些場合,會掩飾自己來博得異性的喜歡,有時,在外界刺激下會有性衝動。
青年初期,人對異性的思慕,帶有很大的好奇和模仿成分。學校裏,各方麵表現突出的同學常被異性喜歡,如學習好,有繪畫、體育、文藝方麵的才能,甚至是敢頂撞老師、喜歡打架的同學。這時候,人對異性的喜歡主要受情緒的左右,意誌力對性衝動控製薄弱,這時候談戀愛的絕大部分人處理不好學習與感情的關係,影響學習,最終並不愉快。這時人對愛情的理解很單純,認為愛就是愛,不附加任何社會因素,而對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以及愛情所包含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知之甚少。
兩性的情愛、性愛,是人之本能,應該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男女之間除了互相喜歡外,要能夠承擔經濟、道義上的責任,要有閱曆,有理智,懂得做人的準則,才能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