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學生的心理特征(1 / 3)

青年初期,不僅是一個人生理發育逐漸成熟的過渡時期,而且是心理發展,個性形成並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完成社會化成為一個勞動主體的過渡時期,是心理從動蕩不安走向成熟的時期。

青年初期心理發展的突出特點是發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現在生理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14—15歲的青少年生理發育已基本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社會交往等方麵均未完全成熟,還帶著許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與社會關係發展的不平衡。這時青年不免接觸社會,要適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心理的發展還不能很好地處理社會關係。這個時期,是一生中矛盾衝突發生最多的時期。

第一,心理特點。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心理的積極方麵主要表現有:①少年在生理上開始蓬勃發展。外形發生劇烈變化,機體內的功能也不斷增強。少年富於朝氣,情緒強烈,情感充裕,充滿了活力。②少年在智力方麵獲得了較大提高,抽象思維有了進一步發展,並且開始了辯證思維。這樣,少年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力有了很大的提高。③少年們的理想和世界觀也開始形成,積極向上和追求真理的自覺性也迅速地發展。可以這樣說,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到了增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代”。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積極的方麵是主要的,但是,他們心理上的消極方麵也需要認真對待。一是形體上雖然有了很大改變,獨立和自我意識也增強了,但是,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還沒有成熟。二是少年在知識、經驗和能力等方麵與成人相比,還顯得相當不足,因此對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夠全麵,不夠客觀,不夠冷靜,不夠深刻。

第二,心理表現。大多數少年進入青春期後能夠正確把握自己,適應學校生活,在各方麵獲得健康的成長。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消極因素,常常帶來主觀和客觀相分離的結果,其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其一是自我估價和實際評分相脫節。有時候,特別是有一些成績時,過分誇大自己;有時候,特別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又不適當地低估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其二是獨立意向和集體約束不相容。由於形體和智力的發展,少年們產生一些獨立意向。這種獨立意向的積極方麵是促進少年更加努力進取。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集體(家庭、學校和社會)製約的必要性,則這種獨立意向可以表現為對集體的抗拒性。某些少年甚至去觸犯道德或法製的規定,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三是性意識的萌發和道德、法製的矛盾。隨著少年第二性征發育的開始,少年產生性意識的萌發是很自然的。但是,少年時期如果不能夠認識到為什麼道德、法製和科學不允許少年將精力放在追求性欲上麵,那很容易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響,做出違反道德甚至法製的行為。其四是強烈求知欲和認識水平的不適應。有些少年往往良莠不分,以醜為美,對於勇敢和強暴、光榮和恥辱、民主和法製、友誼和哥們兒義氣、個人和集體、誠實和說謊、理想和現實等常常缺乏辨別能力。

第三,心理衛生。家長和教師對於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以及種種表現,應當予以充分的理解和認識。首先應當肯定青春期少年在心理發育方麵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促使這些因素的發展;承認性意識萌發的自然現象,指出科學、道德和法製在這方麵約束的原因所在,指導少年集中精力,搞好學習,增長知識,健全體魄。對於少年心理方麵的消極因素,采取簡單地訓斥或體罰的方法隻會引出反麵的結果。青春期少年也應當認識自身心理,解剖自己,發展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逐步培養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組織紀律性、獻身精神、社會主義勞動態度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等,將自己造就成為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接班人。

(一)認知發展

認知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心理活動,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也就是人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儲存和使用的過程。

1.觀察力的發展

認知過程的最初形式是感覺和知覺。感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觀察是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持久的知覺活動。童年時期的觀察力已有了一定發展,算術、寫字、寫作均需觀察。到了青年初期,觀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和概括性有了明顯的進步。有人曾對航模小組的同學進行研究,發現在尋找飛機模型故障的觀察中,初二學生平均能堅持1小時35分,高一學生平均能堅持3小時。另有人研究圖形辨別能力,設計9幅大照片和50幅小照片,每幅小照片是大照片的一部分,要求被試者迅速辨認一張小照片是大照片的哪部分。結果表明,初中生的正確辨別率是30%,而高中生的正確辨別率是50%。

2.記憶力的發展

記憶力是人腦對已發生過的事物的反映。青年初期的記憶力,以理解記憶為主,是人一生中的最佳時期。兒童的記憶主要是機械記憶,也就是死記硬背。少年就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青年初期隨著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理解記憶大大地發展。研究證明,材料便於理解時,高中生記憶的量多於初中生。高中生記憶公式、定理、概念和事物關係的能力優於初中生。另外,青年初期,人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記憶。

3.思維的發展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即通過語言、經驗和其他事物作中介對同一類事物本質特征和規律的認識。青年初期,思維發展快,與童年時期比有以下特點:

(1)能動用理論、假設進行思維。離開具體事物,運用抽象概念進行邏輯思維,能按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製定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實施方案、檢查假設的完整過程去解決思維的課題。

(2)思維具有預見性。能對事物之間的規律、聯係提出假設,並設計方案驗證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