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酸堿平衡。動物性食物,如雞、鴨、魚、肉、蛋,在體內最終代謝產物是酸性,稱為酸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如海帶、菠菜、芹菜、胡蘿卜、土豆,最終代謝產物為堿性,稱為堿性食物。人體的體液必須保持適當的酸堿度,正常健康人的體液呈弱堿性,pH值在7.35—7.45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維持正常生命。酸堿平衡失調就要調節糾正,如果多吃酸性的葷菜而少吃甚至不吃堿性的蔬菜,勢必導致體液偏酸性,不但會增加體內鈣、鎂等堿性元素的消耗,引起缺鈣,亦使血液黏稠度增大,使人感到精神疲勞。所以人在疲勞後要多吃堿性食物,蔬菜中有大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它們與動物蛋白質一樣對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四是雜糧與精糧平衡。粗糙的食物營養成分比精細食物豐富全麵,有許多營養物質存在於大米、小麥的外層上。精細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把這些營養成分都研磨掉了,但精細食物口味較好,在體內消化吸收率較高,所以粗細食物應搭配食用,以取長補短。
五是產能營養素分配比例要平衡。人體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分配比例應適宜,對青少年來說,蛋白質產能應占總能量12%—15%,脂肪產能占總能量的25%—30%,碳水化合物產能占總能量的60%—65%,早餐能量、中餐能量、晚餐能量之比應為3:4:3.
兒童、青少年每天機體吸收蛋白質的數量應大於排出量,才能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
在兒童、青少年膳食中含必需氨基酸(人體自身不能合成,要靠食物供應的氨基酸)種類齊全的優質蛋白應占總蛋白攝入量的1/3到1/2,動物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屬於優質蛋白質,如無動物蛋白質可多補充一些豆製品。
當然,僅僅具備了營養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和習慣,才能使孩子一輩子受益。兒童少年時期是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飲食習慣、飲食行為形成過程中,主要是模仿家庭中的成年人,如果家長中有人有不吃早餐、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孩子自然很容易形成同樣的不良習慣。有時候家長不經意中說自己不喜歡吃什麼食物,僅僅是這種說法就可以對孩子的飲食習慣造成影響,使其對大人所說的這種食物產生不喜歡的想法和習慣。因此,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行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並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吃好早餐。家長要帶頭,早餐不僅要吃,而且不能馬馬虎虎。早餐內容要有碳水化合物(穀類)、蛋白質(動物性食物)、奶類、蔬菜和水果。一份早餐包含以上四部分內容為質量好,若隻含有其中三部分的早餐質量一般,隻包含一兩部分的屬於質量差的早餐。
第二,不挑食、偏食。當孩子挑食、偏食時,不要著急,要有耐心,因為不良習慣的糾正需要長期、持久的努力,用強迫、懲罰、哄騙、說好話等消極的辦法不能解決問題,有時還會產生負麵影響。不妨試試這樣的方法:首先家長要以自己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影響孩子,做出示範;合理指導安排孩子吃零食的時間、數量,在吃飯前或吃飯時不要喝含糖飲料,培養孩子定時吃飯的習慣;不要強迫孩子吃某種食物,教育孩子每一種食物都要吃一些,避免不愛吃的食物吃得少,愛吃的食物吃得多;在指導孩子飲食時,不進行威脅或者哄騙。
第三,合理選擇零食。營養學家認為,中小學生正處於長身體的特殊時期,對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比成年人相對要多,三餐之外,再吃一些有益於健康的小食品,能夠為身體發育提供一定的能量和營養素,孩子們還能夠從零食中得到一定的享受。因此,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吃一些零食。但家長要注意購買營養價值高和衛生幹淨的小食品做零食。對年齡大的孩子,家長應該教他們選擇營養相對均衡、全麵的零食,並指導孩子控製、安排吃零食的時間。讓他們懂得,吃零食應在兩頓飯之間,且數量不宜過大,以免影響正餐食欲;臨睡前不要吃零食,因為睡前吃零食會增加胃腸負擔,影響睡眠,若不注意刷牙易生齲齒。另外,看電視時尤其要注意控製吃零食的量,如果不加控製,會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太多的小食品,易造成肥胖。可以在看電視時隻拿出一定量的小食品,吃完不再添加。
第四,進餐要定時、定量。量要適度,勿過飽,使胃腸保持良好功能。第五,進食要細嚼慢咽。不要一邊進食一邊玩或一邊看書報。
第六,多喝白開水。少吃鹽,少吃糖,少吃洋快餐。
合理營養是造就一個強大民族的手段,也是繁榮一個民族的手段。著名營養學家於若木認為,應把營養教育作為一個“待定的國策”來看待。當前,我們,尤其是家長們要主動積極地加強對營養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找出孩子健康構成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製定措施,並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使孩子們獲得一個健康的體魄。
(作者李慶天係中國營養學會製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專家工作組成員、教授;作者項雪珍係中國學生營養促進會理事、主任醫師)
青春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是青少年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急劇變化時期。在這個人生的“多事之秋”,中學生應掌握生理、心理、學習特征,努力學習,健康發展,成為學習型、高素質、合作型、創業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