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病,五髒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曰∶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即 字。)發死。(按∶此浮濡而芤,陽虛陰散,所謂脾氣去胃,外歸陽明也。)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謂疹筋。腹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上論色脈相應。按∶此脈數字,似當作急字解,謂緊斂急引而不舒和也。見,謂挺鼓於皮上也,此寒氣深痼於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見,是寒涼清肅之氣,內連肝髒,克製生陽之氣化,不得宣發也。)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饑者,胃疸。目黃者,黃膽。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巢氏雲∶身麵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強不能言者,名曰噤黃,心脾二髒瘀熱所為也。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者,名曰急黃。有得病即身麵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麵黃者,其候得病即發熱心戰者是也。)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錢仲陽雲∶目直視而腮赤,肝心俱熱,明日午間,預防驚搐,即此節義。上雜論疸癲。)
五髒風證並諸風肥瘦寒熱形色篇
(《內經》、《中藏經》、《巢氏》。)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 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甲乙》無嚇字。)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仲景曰∶風溫為病,難以言,又曰∶言遲者風也。)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伏,多汗,惡風,麵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腎風者,麵 龐然,壅害於言。又麵腫曰風。肌恐顴字、頤字或耳字之訛,俟考。)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頸為陽明經脈所盛。)首風之狀,(新沐中風也,然頭風不盡因新沐,經特舉其大意耳,後仿此。)頭麵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飲酒中風。)或多汗,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幹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林億雲∶當作內風。竊疑內風當是與泄風形證相近,抑或內風即泄風,故不別出。)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幹,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上漬句與末句,疑有誤倒。)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衰食飲,其熱也消肌肉,使人 栗而不能食,故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幹,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故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脈風成為癘,)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一名大風,詳長刺節論。又《脈經》曰∶脈從尺邪入陽明者,大風也,寒熱,是其脈必洪長而外鼓也。)風中五髒六腑之俞,各入其門戶,則為偏風。(上《素問》。)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麵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 動不休者,心絕也,五六日死。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可治,宜於肝俞灸之。若喘而目直視,唇麵俱青者死。
脾風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巢論∶有吐鹹汁。)若手足未青,麵黃者,可治。不然(巢論雲∶手足青。)即死,宜於脾俞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