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3)

馬曰:現青筋者亦不可治。商陸根雖能潰堅,用之皮腐,入鹽更痛,徒傷其肌,徒增其痛,未必能消,隻有服補養氣血之劑,以解陰凝,庶可保延歲月。

善頭

孩子頭發內,患白色腫塊,初起伊芳母認為跌腫,至高碩作疼,方始延醫。醫以頭為首陽,惟用寒涼解毒,是以潰者內膿複 ,增出者不一。殊未知此患色白,其膿不紅,乃陰寒虛弱之症,用小金丹治之。初起三服而消,潰後七丸而愈,外貼陽和解凝膏。大人患之,名曰發疽,以陽和愈之。

馬曰:此症初起,當服疏風清痰熱之劑,陽和湯似不宜用。

又曰:善 頭係風、熱、痰交結而生,大人亦有之,陽和湯不可用也。

鵝掌風

患於手足掌指皮上,硬而癢燥烈者是用紅油於有風之處,日以火烘油,擦二三次,至愈而止。用麻油一兩,紅砒一錢,敲細如粞,入油煎至砒枯煙絕為度,去砒留油,有風之處,日以火烘油擦二三次,至愈止。

鵝爪風

即油灰指甲,即日取白鳳仙花搗塗指甲,上下包好,日易一次,塗至灰甲換好而止。

凍瘡

以陽和解凝膏貼,一夜可愈,潰者貼三張收功。

陰疽用膏議

凡患一應色白大小等疽,忌用洞天膏貼、嫩膏敷,用則寒凝愈結。最忌用千捶膏、鯽魚膏貼,蓋此二膏內,皆有巴豆、蓖麻,貼則被其提拔助成。每見橫 、乳岩,貼至致命。孕婦貼則墮胎。凡諸疽潰後,宜貼陽和解凝膏。

陽症門

癰癤

凡患色紅腫疼痛,根盤寸餘者是癰。毒發三四日,尚未作膿,以嫩膏圍外,內以醒消丸,熱陳酒送服三錢,即止其疼痛。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服全消。如過四五日,患將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痛息毒散患啞,此以大變小之法。有膿之患頂,取咬頭膏貼,加以代刀散三錢,酒服穿之,或刀點分許穿之,以洞天膏貼,不幾日收功。如患盤數寸者,或患居背心、腦後、腰腹、肚腋、陰囊等險之穴,用五通丸、醒消丸,早晚以敗毒湯輪送一次,皮皺痛息,再服至愈。倘潰,即用托毒散、醒消丸,亦早晚輪服。如患盤不滿一寸,亦紅腫者是癤,蟾酥丸、梅花點舌丹,皆可消腫止痛。

馬曰:此治法極是。

又曰:腰腹、肚腋等處癰癤,五通、醒消二丸最佳。

牙癰

牙根肉紅腫痛甚者是。刺出毒血,取珍珠散吹之,內服龍膽瀉肝湯而愈。倘牙骨及腮內疼痛,不腫不紅,痛連臉骨者,是骨槽風也。倘以癰治,則害之矣。故治病貴在識症。

馬曰:牙癰乃胃火風熱交攻,膿出即愈。至腮頰之腫不退,外潰則成穿腮漏。

發頤遮腮

患生於腮,有雙有單,一曰遮腮,一日發頤,當宜別治。腮內酸痛是遮腮,取嫩膏敷上,次日痊愈。倘病仍兩腮發腫,不酸痛者是發頤,宜服表風散毒之劑,當用白芷、天麻、防風、荊芥各一錢,陳酒煎半碗,送服醒消丸而愈。

馬曰:遮腮以疏風清胃為主。如病後發頤,起耳根之下,腫連腮項,乃少陽邪熱結聚,須兼顧本症。天麻、白芷、防風、醒消,均非所宜。蓋此症發於溫熱病中,未能發汗解肌,熱病最易傷陰,故不得以辛溫治之。

子癰

腎子作痛而不升上,外現紅色者是也。遲則成患,潰爛致命。其未成膿者,用枸橘湯一服即愈。

馬曰:子癰與囊癰有別。子癰則睾丸硬痛,睾丸不腫而囊腫者為囊癰。枸橘等品,正治子癰之法。

囊脫

陰囊生毒爛破,腎子落出。外用紫蘇湯日洗,取紫蘇葉、梗為末,日敷,用青荷葉包裹,內服瀉熱湯。

馬曰:瀉熱湯治囊脫,頗效,可用。

赤遊螳螂子

初生小孩,因胎中受毒,腿上患色紅腫成片,身熱,名曰赤遊。遊者,遊走也,遊走遍身而死。取哺退雞蛋內臭水,拂上一二次痊愈。或小孩口內生疳,或腮內生一紅塊,名曰螳螂子,亦皆胎毒也。用生地五錢,生軍一錢,陳酒浸透,取出共搗爛塗足心。男左女右,用絹縛好,幹即易,愈乃止。嫩膏塗遊亦效。口疳用生香附、半夏等分為末,蛋白調作如餅,貼男左女右湧泉穴,周時愈。湧泉穴即腳心。

馬曰:方內用蛋中臭水,一時難覓,不如以芭蕉根搗汁掃之,可退螳螂子。不可刀割。

疔毒

其患甚險,其害最速,生麵目耳鼻之間,顯而易見,生肩足衣遮之處,隱而難知。早覺者晨醫夕愈,遲知者枉死甚多,即明槍易睹,暗箭難防之意。故婦女而患暗疔,直至發覺,誤認傷寒,致毒攻心,走黃不救。黃即毒也。如頭麵唇鼻肩臂手足等處生一泡,或紫紅,或黃黑者,疔也。初起刺擠惡血,見好血而止。取拔疔散插,以膏掩之,次日疔毒化膿而愈。凡屬疔毒,宜服奪命湯。

紅絲疔

手小臂,足小腿,生如紅線一條者是也。要在紅線兩頭始末刺破,毒隨血出而愈,遲則毒入腸胃不救。

馬曰:紅絲疔非刺去惡血不可,然須細看,必有紅絲上延,方可用砭。否則恐是刀鐮疔,誤砭立見危殆,不可不知。

馬曰:奪命湯去細辛可服。

刀鐮疔

患形闊如韭菜,長有寸餘,肉色紫黑者是也。忌行針刺,以生礬三錢,蔥白七根,共搗爛作七塊,蔥湯逐塊送下,蓋暖取汗,無汗再服蔥湯催之,汗出為度。取爛雞屎塗患立愈。遲則毒掃心腑致命。

馬曰:忌行針刺極是。方亦平妥可用。

陶曰:疔瘡走黃,用芭蕉根搗敷之,立愈。

走黃

疔毒發腫神昏,謂之走黃。如在將昏之際,急取回疔散二錢,開水送服。少刻大痛,痛則許救,毒化黃水,痛止命活。

楊梅結毒

楊梅瘡,又謂棉花、廣豆、廣瘡,因形而名。然其感毒無二,以化毒為貴,熏罨為忌,罨定複發難治。初發以三黃丸,每日五鼓取四錢,熱陳酒送服,醉蓋取汗。或以瀉肝湯,每日早晚輪服。昔書所載升藥為丸,雄黃為衣,粥飲送服,或點藥條一根,口含冷水之法。後學萬不可因此不費藥資,致傷人命,自召天誅。

如有因服升藥並藥條熏罨複發,在五日之內,日服三黃丸,再取紫銀茶時飲。如潰,以渣煎湯,患處日洗兩度,接服聖靈丹,可祛毒盡,色轉紅活,用洞天膏貼收功。

即如下疳、蠟燭卸等毒,總不離此前治諸法。倘疼痛難忍,以聖靈丹五分,數服奏功。

如潰爛,俟毒退痛止,色轉紅活,當以藥撒生肌。如陽物硬而不痿,白精流出,此乃妒精。用破故紙、韭菜子各一兩為末,每服六錢,水一碗,煎半碗服。如見愈,宜以藥剩,倘毒重,服聖靈丹,無不痊愈。

馬曰:此即江湖術士之隱藥,萬不可用。

馬曰:升藥用水銀煉成,誤服,毒收入骨,須用青鉛、川椒,方能解之。

諸瘡

瘡疥之生,獨由於濕,故南方卑下之地,患生最多。昔書皆言濕熱所致,方中皆用生地涼血,未見醫愈一人。且以熏罨為法,熏雖瘡愈,然毒歸腹,定成瘡 。凡患諸瘡,宜戒沐浴,浴則濕氣愈重,難以速痊。痊後再戒月餘,庶免複發,忌食雞羊蝦蟹一應發毒新鮮等物,並戒房事。欲愈諸瘡者,非得良方,未易痊也。按其名類,有膿窠、癩疥、繡球風、猴猻疳、涇風頑癬、蛀發癬、小兒疳、肥瘡、蠟梨、火珠、 瘡、爛腿、漆瘡。

馬曰:諸瘡癩癬,用藥水洗,亦可見功。憔熏則不宜。

又曰:有熱者,生地又在所必用。濕重者,當用二妙為妥。

癩疥、繡球風

遇此二症,用合掌散二錢,可敷數次痊愈。臨用以右手中指羅門,粘滿香油,再在包內粘藥,塗入左手心,合掌數摩。俟藥止有氣而不見形,將兩掌擦瘡,每日早晚擦二次,三日掃光,再擦三四日不發。

馬曰:此治癩疥之主方,用之得宜,效如影響。惟腎囊上不可用。

膿疥門雜

照前法以二美散蘸入手心,合掌摩擦,每日二次,愈後再擦三四日。

膿窠、坐板濕毒、猴猻疳

此等症,以五美散和嫩膏調敷,外以棉紙掩綁,不可動揭。五日後揭下,再敷一二次痊愈。如濕毒癢極,先以金銀散敷上,次以前膏加敷。

馬曰:與合掌散同。

惡瘡極癢

用金銀散醋調敷,止癢。如破爛,爛孔癢極者,白蜜調敷。

蠟梨瘡

用掃雪散,香油調膩,剃頭後,煎滾灰湯溫洗,洗後以藥敷,敷後不必再洗,日以藥敷,至愈乃止。

不癢惡瘡

以豬苦膽和金霜散,調敷。

頭麵肥瘡

用結子油,每日早晚拂瘡兩度,五六日愈。戒食蝦蟹等發毒之物及煎炒熬油,食則延開難愈。

生於小腿,男人謂之爛腿,女人謂之裙風。氣滯血瘀,經年累月,臭爛人憎。初起或由搔破,或生小瘡化大,或因經熱湯之氣所致,或食毒物而成。當以老蟾破腹,蟾身刺數孔,以肚雜代包,填入孔內,蟾身覆蓋孔外。每日煎蔥椒湯,俟溫,早晚各洗一次。以蟾易貼,內服醒消丸,亦早晚二服。三日後取地丁大力鮮草搗爛填孔外,蓋烏金膏,仍以醒消丸日服。如皮中滲出清水,嫩膏加五美散敷。如內發癢,白花膏貼。如內有硬塊如石,以生商陸搗爛塗。如孔內常有血出,先以參三七末撒內,次用牛蒡葉、根搗填,俟患口收小,不用草填,日以五寶散撒上,仍以烏金膏貼之收功。倘年老體虛,酌投補劑。

爛瘡

用烏金膏,照患孔大小,剪如膏藥一方,針刺二三十眼,取光麵貼孔。日煎紫花地丁湯洗孔,並洗膏二次。三日內毒水流盡,色變紅活,以水飛伏龍散撒上,仍用前膏貼外。戒多立行走、房事、食毒物。凡婦人須待月信之後貼起。

漆瘡

取杉木屑,煎湯溫洗。接以蟹黃、滑石二末,白蜜調敷。

患瘡日久

此由體虛毒重。敷藥按症酌用。內服神仙棗,四五日可愈。

以紅棗丸四兩,用紅棗湯送服。服完痊愈。

如遇瘡 危甚,不及服藥,當覓大蟹四五隻,約每重斤餘者,令其白湯煮食,飲酒蓋暖睡。不兩時身上發瘡,更狠於前,而 全消。仍以瘡治,或服紅棗丸,或服愈瘡棗。

火珠

用生蘿卜搗爛,好醋浸敷,遲治妨命。

流火

患生小腿,紅腫熱痛,不潰不爛。世之醫家,惟以刀鐮出血,或以鱔魚血塗,總無痊愈之日。時常發作,複鐮複塗而已。治法當以礦灰化於缸水內,次日,水麵上定結一層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對調膩濃,每日拂上三次,三四日痊愈,後不複發。醫時忌食豬肉。

諸癬

用癬酒拂治。先將癬三日一剃一拂,至愈乃止。

蛀發癬

取生木鱉片浸數日,入鍋煮透,取湯洗,洗後取蜈蚣油搽頭,至愈方止。或取草烏切片,炙脆研粉,醋調,日塗三次,數日愈。

馬曰:先令剃頭,湯洗。

陰頑惡癬

以鮮角膏加醋,煎至稠膩,瓷瓶貯之。遇此症,先行剃之,剃後以膏塗之,日剃日敷。

俟毒水流盡,再敷數次痊愈。

痔漏

痔漏即腸癖。凡人九竅中有小息肉突起,即如大澤中有小山突出也。不獨於肛門一處言痔,故有鼻、眼、牙痔等名。痔分五種,狀亦不一,曰牡,曰牝,曰脈,曰腸,曰氣。未破謂之痔,已破謂之漏。

─肛門邊生出數瘡,腫而突出,膿潰即散者,牝痔。

─肛門邊露肉如珠,狀如鼠奶,瀝血流膿者,牡痔。

─腸口顆顆發 ,且痛且癢,血出淋漓者,脈痔。

─肛門內結核有血,發寒熱,登溷即脫肛者,腸痔。

─肛門腫痛,遇怒即發,怒息即安者,氣痔。

─酒醉即腫痛流血者,酒痔。色痔相同。

─每大便有血注不止者,血痔。

外痔

以槐梅膏塗之,痛息,日塗兩次,至愈乃止。內服杜痔丸,每早晚各服五錢。

內痔

候登廁翻出肛外,用溫水洗淨側臥,其痔盡出,勿使收入。亦有痔自翻出,大如茶杯,形如一菌,糞從菌心而出,痛極難忍,上麵如盆,四邊高,中心陷下,如菌根。糞後用杜枸杞根搗爛,煎汁熱熏溫洗,洗淨以洞天膏攤如菜碗大,中剪一孔,以一邊剪開通孔,烘熔圈於菌根,貼於四邊,圍護好肉,誠恐上藥藥汁漓於好肉耳。每取枯痔藥一二分,入杯津調,筆蘸拂菌之外麵四旁,日夜各拂一次。菌之中心,通連肛門,大忌拂藥,倘有流入,大痛難當。

拂一兩日,毒水流出,菌形漸縮而軟。再拂一兩日,漸硬而黑,菌邊日有脫下。用藥一錢,內再增朱砂一分,仍用津調,日夜照拂。俟菌縮小黑硬,再拂,拂至菌根自落痊愈。

痔漏成管

以退管散五錢,黑糖拌,空心陳酒送下,管自退出乃止。或用雙鱉丸亦可。

石癤

夏秋頭麵生紅癤,初起取洞天膏貼,周時全消。潰者貼之亦愈。用清暑散煎,俟溫,服即無熱毒之患。

大癰潰後議

凡大癰潰後,世人每投炙 、炙草,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托裏散內用人參者,並非以參補虛,不過以參助 ,添其托毒之力,卻無補毒之害,而炙 隻補氣,不能托毒;炙草隻補中,不能解毒。倘毒瓦斯未盡,誤投炙 、炙草,或用保元、十全等湯,致毒反得補助,毒攻內腑。餘之治法,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即可無須用參、補托,如須 、草,亦皆用生,不用炙也。惟體虛年老者,投參而 、草則皆炙也。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易收功。

馬曰:此論極是。何世之瘍科,於潰膿以後,每用參、 、炙草以為托裏,補住火邪,致瘡難愈,甚則毒攻內腑,危殆不救。能取此為法,必無貽誤。

有陰有陽症門

肺癰肺疽

諸患易識,獨肺中患毒難覺。有兩腳骨疼痛者,有腳骨不痛而舌下生一粒如細豆者,再心口之上,內作微痛,及咳嗽、口幹、咽燥,此皆肺中生毒之證也。即用甘、桔各三錢煎服。服下如覺稍安,肺之患毒無疑矣。以犀黃丸十服,服完痊愈。此是預識預治,百無一死之法。

世人但知腳痛醫腳,咳嗽醫嗽,舌下一粒,便以刀刺。且此一粒,患未成膿,定然色淡,患愈亦消,患篤其色紫黑,如用刀刺立害。諸書皆載雲:口吐臭痰,胸中發腥作痛者,肺癰也。又稱症有三不治:時吐臭痰,久如粳米飯者不治;嘔膿不止者不治;白麵變赤者不治。惟嘔而膿自出者易治。治之之藥,惟地黃、保生、歸脾等湯輪服而已,並無預知早治之法。直至吐臭痰發腥,始知肺癰,猶小舟飄入大洋也。此等立論,安可為後學津梁?餘每見此症吐膿,其色皆白,故稱肺癰。用犀黃丸,治無不效。有赤貧者患之,以陳芥菜鹵,每晨取半杯,滾豆腐漿衝服。服則胸中一塊,塞上塞下,塞至數次,方能吐出,連吐惡膿,日服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