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教育女孩遠離那些壞習慣(2 / 3)

女孩喜歡挑食,其實是她的食欲出現了問題。食欲和味覺有很大的關係。孩子在出生後,其味蕾有一個全麵發育的過程,它接受的味道刺激應該從淡到濃,從簡單到多樣,這樣孩子才會具有多種食欲。如果女孩總是接受過甜或者過鹹等刺激味蕾的食物,長期保持單一食物刺激,那麼當她品嚐其他食物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造成食之無味,也就出現了挑食現象。

當然,食欲並不僅僅受味覺的影響,還有其他因素綜合性條件反射的作用。除了食物的色、香、味對食欲有影響,環境和心理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女孩的食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女孩比較寵愛,女孩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當她喜歡吃什麼東西的時候,父母和祖輩往往會盡量滿足她,忽視了其他食物的喂養。加上女孩比較任性,喜歡吃的食物會經常吃,而不喜歡吃的食物就不吃。這樣很容易導致女孩對某種食物“吃傷”了的情況,助長了女孩挑食的壞習慣。

此外,父母不能以身作則,食物花樣單調,消極的心理暗示等,都是導致女孩挑食的重要原因。

雨璿今年已經8歲了,是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女孩。可是,幾年前她還是一個非常瘦弱的小女孩,吃飯挑食,經常讓爸爸媽媽不知所措。後來,雨璿能夠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和媽媽的精心培養是分不開的。

雨璿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有挑食厭食的跡象了,據老師講她在學校就餐時經常把不喜歡吃的食物倒掉。在家的時候,雨璿非常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雖然爸爸不許她這樣,但是每次雨璿都會哭著鬧著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加上媽媽的求情,爸爸隻好放棄原則。

此外,雨璿隻吃自己喜歡的食物,不喜歡的食物一點都不吃。媽媽雖然也知道應該讓孩子平衡膳食,並且剛開始也為了糾正雨璿的挑食毛病做過一些努力——把雨璿不喜歡的菜撥到她的碗裏。結果雨璿以罷食來要挾媽媽,媽媽非常心疼,幹脆放棄了努力。從那以後,雨璿吃什麼,媽媽都會給她做什麼,結果雨璿越來越挑食了。

後來,雨璿因為挑食身體變得越來越瘦弱,還經常生病。爸爸媽媽帶著她去醫院檢查,兒童營養專家指出,雨璿的體質變得越來越差,主要是由於她挑食造成的,長期發展下去對雨璿的身體發育非常不利。這時,爸爸媽媽才意識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慣著雨璿了,應該糾正她挑食的毛病。

從那以後,媽媽根據專家的建議,又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專門整理成一本“營養食譜”,按照食譜做飯。每當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及時引導,鼓勵雨璿多嚐試一些她以前不怎麼喜歡吃的菜。每當雨璿達到爸爸媽媽的要求時,就會得到一些獎勵。

一個多月後,雨璿挑食的壞習慣終於得到了糾正,她的身體也越來越好了。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女孩挑食,對她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父母對女孩挑食一定要有一個全麵的認識。女孩挑食,是非常普遍的一個問題,更是一個不良的習慣。

女孩愛挑食,對她的健康以及身體發育有很大的危害。古人雲: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六大營養元素,缺一不可。女孩挑食,會造成維生素缺乏,進而導致維生素缺乏症,留下健康隱患。女孩挑食的不良習慣一旦養成,營養吸收就不能達到均衡、全麵,造成女孩體質虛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或者引起肥胖症,嚴重影響女孩的成長。

現代醫學證明,隻有保持均衡的膳食,才能保證各種營養素按照科學的比例攝入,這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

女孩正處於生長發育期,可塑性也比較強,父母一定要轉變女孩吃什麼就給做什麼的錯誤養育方式,讓她“雜食”“泛食”,這樣她才能擁有好的身體。

方法一,不要隨便買零食給女孩兒吃。

為了避免獨生女孩挑食,父母應該從食物上杜絕給女孩挑食的機會。因此,去超市購物的時候,父母要精挑細選,不要為了省事而買一堆垃圾食品。那些垃圾食品,既會危害孩子的健康,也勾不起孩子的食欲,即便買了回來也會被浪費掉,所以購買這些食品完全沒必要。

方法二,避免讓獨生女孩挑食的行為得逞。

有些父母或者老人比較嬌慣獨生女孩,她想吃什麼就給她做什麼,她不想吃什麼就不讓她吃。其實,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女孩挑食的一個重要原因。

父母一定不要過於嬌慣女孩,不能讓她挑食的行為得逞。如果女孩不喜歡吃某種食物,父母不要立刻為她準備別的食物,因為一旦女孩挑食的行為得逞,她很快就會養成挑食的壞習慣。對於女孩不太喜歡吃的食物,父母可以告訴她:“這種食物非常好吃,全家人都喜歡吃,而且對長身體也會非常有好處。”甚至告訴她:“今天隻有這種食物,你要是不吃就會餓肚子了。”這種堅定的態度會阻止女孩的挑食行為。

方法三,為孩子做一個不挑食的好榜樣。

很多女孩挑食和家庭飲食習慣有關。營養專家曾經對1000位母親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80%的母親存在挑食的習慣。想要預防和糾正獨生女孩挑食的不良習慣,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做一個不挑食的好榜樣,這樣才能啟發、誘導女孩均衡膳食。

珍珍不喜歡吃魚,可是比較喜歡吃火腿煎蛋。於是,媽媽就把魚肉放進火腿煎蛋裏麵,做好後讓珍珍吃。剛開始媽媽放一點點魚肉,漸漸地放得越來越多。結果珍珍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媽媽發現珍珍挑食,並不是無藥可救。

一次,媽媽又做了摻了魚肉的火腿煎蛋讓珍珍吃。由於剛放學,珍珍比較餓,因此很快就把碗裏的火腿煎蛋吃完了。媽媽笑著對珍珍說:“寶貝,原來你也這麼喜歡吃魚呀!你看,媽媽在你的火腿煎蛋裏放了魚,可是你很快就吃完了。”聽了媽媽的話,珍珍好奇地看看空了的碗,並沒說什麼。

這時,爸爸故意隻夾魚肉吃,並且吃得津津有味。看到爸爸吃得這麼香,珍珍也想嚐嚐,可是她又有些不好意思。細心的媽媽發現了這一細節,“寶貝,你再嚐嚐媽媽做的水煮魚,味道也非常好。”在媽媽的鼓勵下,珍珍拿起筷子,夾了一塊魚肉嚐了嚐,感覺味道非常好,便繼續吃了起來。

針對珍珍喜歡挑食的不良習慣,媽媽並沒有聽之任之,而是把珍珍不喜歡吃的魚肉放到珍珍喜歡吃的火腿煎蛋裏麵,不知不覺中讓珍珍破了“不吃魚肉”的戒。後來,爸爸又以身作則,為珍珍做了良好的榜樣,引起她吃魚肉的食欲,從而糾正了珍珍挑食的壞習慣。

方法四,不給女孩挑食的機會。

研究發現,獨生女孩挑食和父母的不當引導有關。有些女孩挑食,因為父母在她小的時候就告訴她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也有的父母餐前總會問孩子“今天想吃什麼?”“你喜歡吃這個菜嗎?”這樣無疑給了女孩一種心理暗示:自己想吃的菜可以多吃點,不喜歡吃的食物可以不吃。由此可見,父母的錯誤引導給了女孩挑食的機會。

那麼,父母一定要講究詢問的藝術,不妨這樣問女孩:“先吃白菜還是黃瓜?”或者幹脆不問。這樣女孩就會明白,桌子上的菜都是要吃的,隻不過是先後順序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獨生女孩挑食的現象過於嚴重,父母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法解決她挑食厭食的毛病,那麼父母一定要帶女孩去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治療。

懶惰,不能因為她是女孩你就事事包辦

現在的獨生女孩變得越來越懶了,很多父母都深有體會:

一位媽媽傷心地說:“真不知我女兒怎麼變得這麼懶,在家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做。平時她在家從不做家務活,有一次我生病,讓女兒幫我洗碗,可是女兒卻說等我病好了再洗。”

一位爸爸也搖頭歎息說:“我女兒更可氣。以前都是我給她輔導功課,女兒不懂的地方都問我。可是現在,她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問我,其實很多題目並不難,女兒就是懶得動腦筋想。”

一位奶奶也來訴苦:“我那乖孫女也是一個懶孩子。以前她剛上小學的時候,我怕她累著,總是幫她整理書包、背書包。可是現在,孫女已經讀小學四年級了,還是讓我幫她整理書包,上學的時候也是讓我給她背書包。”

從這些父母及長輩的傾訴中,我們能夠看出他們對孩子懶惰的行為感到傷心,同時對孩子的懶惰也無可奈何。

研究表明,女孩在很小的時候,對事物就產生了強烈好奇心,有自己動手嚐試的欲望,可是每當她們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父母總會怕她做不好或者擔心她弄壞東西而加以製止,更有些父母把女孩視為掌上明珠,很多事情都會代勞,這就使女孩失去了動手的機會。久而久之,女孩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變得越來越懶惰。

隨著女孩逐漸長大,父母才發現女孩變得越來越懶,麵對這樣的事實,父母想要糾正女孩懶惰的毛病,可是並不容易。因為女孩已經養成了懶惰的習慣,想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

有個女孩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終於考上了名牌大學,然而就在開學後的幾天,19歲的女孩卻“不辭而別”回家了。他父親隻好千裏迢迢到大學給她辦理退學手續,誰能想到退學的原因竟然是她獨自一人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原來,女孩從小就被父母嬌寵,生活上的事情都是父母包辦代勞,結果女孩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學校不會洗衣服,不會收拾床鋪,更懶得打掃宿舍衛生。這種情況自然也遭到了同室同學的反對,在多重壓力下,她隻好選擇退學。

父母事事包辦,不僅不利於培養女孩的獨立能力,而且還會扼殺女孩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為女孩自卑、懶惰、無能埋下隱患。

周末,夢琦去少年宮參加美術培訓班,媽媽一如既往地陪著她。媽媽肩上背著畫夾,一手拎著工具盒,一手拉著夢琦,急忙地奔向教室。

雖然夢琦剛10歲,可是她參加美術培訓班已經3年了。每次上課的時候媽媽都會陪著夢琦一起上課,媽媽說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夢琦,事實上也是如此。每次上課前,媽媽都會幫夢琦擦桌椅,幫她放好畫夾,準備好顏料盒,然後才會走到教室外等候她下課。

這次,夢琦對媽媽說:“媽媽,您讓我自己擦吧。”媽媽卻說:“你哪能擦得幹淨?你擦過之後還得讓我擦一遍,還不如讓我擦省事呢。”夢琦不說話了,媽媽覺察到夢琦的情緒有些不對,便安慰她:“沒事,你看看這麼多父母給孩子擦桌椅,也不差媽媽一個。”夢琦環顧教室,教室裏有十幾位父母正忙著幫孩子收拾,孩子在一旁等待上課。

兩個小時後,夢琦下課了,媽媽又連忙走進教室,幫她衝洗顏料盒,收拾好畫夾,然後帶著夢琦回家了。

從夢琦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媽媽對她照顧得真是周到。可以想象,夢琦上個美術培訓班媽媽就這麼細心地照顧,在家裏媽媽肯定也不舍得讓夢琦做一點家務活。這樣的教育方式,夢琦根本得不到動手鍛煉的機會,將來也隻能走懶惰的路線。

像夢琦的媽媽那樣,父母在女孩小的時候就過分地嗬護、疼愛女孩,不肯讓她動手,事事包辦,無形之中剝奪了女孩自己動手做事的權利,使她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

父母越勤勞,孩子越懶惰,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正如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父母過於勤勞,處處包辦、事事代替,女孩失去了動手的機會,自然就會變得懶惰。

盧梭曾經告誡過父母:“你想讓孩子成為低能兒嗎?辦法隻有一個:無休止地關心他。”父母包辦的越多,女孩就越懶惰,能力就越差。尤其是成長中的女孩比成人具有更強烈的惰性,她在生活中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很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賣弄小聰明,對她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

其實,父母少替女孩做點事,並不會累著她,反而可以讓她在動手做事的過程中養成勤奮的好習慣,體驗到成長的快樂。愛因斯坦曾說過:“勤奮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產士。”明智的父母會讓女孩從小養成勤奮的好習慣。

因此,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變懶了,就會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結果磨破了嘴皮子也沒取得什麼效果。其實,父母隻要改掉事事包辦的不良教育方式,加上適當的引導與培養,就能讓女孩告別懶惰,變得勤奮起來。

方法一,尊重獨生女孩的獨立意識。

女孩懶惰,其實是從對父母的依賴性開始的。女孩剛開始具有獨立意識,可是父母置之不理、包辦代替,使得女孩對父母產生了依賴,當這種依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女孩就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所以,女孩小的時候,父母應該尊重女孩的獨立意識,適當給女孩一些嚐試的機會,讓她自己解決問題。

讓我們看看一位媽媽的手記:

我欣喜地發現,3歲半的女兒已經有了獨立意識。當我給她倒水喝的時候,女兒會一邊喊:“讓我自己倒,讓我自己倒!”一邊抓著小杯子跑到飲水機前自己倒水。由於水灌得太滿了,女兒沒有抓緊,水杯掉到地上,水撒了一地。她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便撲進我的懷裏,對我說:“媽媽我把水弄撒了,我以後不敢了。”

隨著女兒逐漸長大,她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強:吃飯的時候她會說“讓我自己吃”,早上起床後她會說“讓我自己穿衣服”。雖然女兒吃飯的時候會弄得滿地都是飯粒,穿衣服的時候也經常把衣服穿得一團糟,但是我並沒有為了幹淨、省事而製止女兒的嚐試。我知道,女兒做事的過程,也是女兒成長的過程。這是女兒獨立意識的萌芽,也是女兒求知欲的表現。雖然女兒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但是有了這些體驗,她就能得到提高,就會成長。

如果父母總是包攬女孩的一切,那麼她永遠也不會長大。所以,當你的女孩提出“自己來”的要求時,父母一定不要為了省事、省時而盲目地打擊女孩的積極性,而要像這位媽媽那樣,給女孩信任和鼓勵,給她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樣,女孩才能把懶惰消滅在萌芽狀態。

方法二,獨生女孩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不要包辦。

我們知道,獨生女孩的成長不僅包括身體的成長,還有心理的成長和生活技能的提高。父母如果總是對女孩百般嗬護、包辦代替,那麼女孩不僅成不了生活中的強者,還會成為父母的負擔。

獨生女孩需要成長的空間,父母一定要給她成長的機會,女孩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代勞,要讓她自己做,如穿衣、吃飯、收拾書包、整理房間等。這樣女孩才能從一次次的嚐試中收獲成長的快樂,就會在一次次的動手中養成勤奮的好習慣。

方法三,有意地使嬌氣、懶惰的女孩得到鍛煉。

對於已經養成懶惰習慣的獨生女孩,父母更要及早改掉事事包辦、代勞的教育方式,有意識地使其得到鍛煉,糾正她懶惰的毛病。

以前,若蓓是一個非常懶惰的小女孩。由於媽媽是一個非常勤快的人,若蓓從小到大幾乎沒做過家務,唯一的一次做家務還是在媽媽的幫助下完成的。在媽媽的全力照顧下,若蓓變得越來越懶了,什麼事情都不願動手,總是求媽媽代勞。

一次,若蓓下午放學後,把中午的飯原封不動地帶回家。媽媽問她為什麼沒有吃,若蓓說:“還不是因為你,吃飯沒有筷子能行嗎?隻給我準備飯,卻不給我裝上筷子,我怎麼吃呀?”聽完若蓓的抱怨,媽媽不由得歎息了:唉,平時都是我把筷子放到她手裏,可是也不能因為沒有筷子就吃不成飯呀……

媽媽意識到是以前包辦太多了,若蓓才會懶惰成性,什麼事情都不願做。為了若蓓的成長,不能一如既往地包辦代替了。於是,媽媽便有意識地鍛煉若蓓,給她提供動手的機會。例如,幫若蓓收拾書包的時候,媽媽會把學習用品分類整理好,然後讓若蓓自己去掃尾;吃飯的時候,媽媽會把碗筷擺好,然後讓若蓓自己去盛飯,等等。

雖然剛開始若蓓並不情願做這些事情,但是久而久之,她在媽媽“狠心”的教育下,也隻好動手做事。媽媽見時機成熟,便給她提高了勞動強度,讓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治懶”這方麵,若蓓的媽媽做得非常好。雖然剛開始媽媽也是陷入了包辦代替的誤區,但是若蓓懶惰的表現讓媽媽意識到了不良教育的後果,因此媽媽及時轉變教育方針,有意識地提供機會鍛煉若蓓的動手能力。我們相信,在媽媽的教育下,若蓓一定能夠變得越來越勤快。

總之,養女是福,但是為了避免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得“養女防老”變為“養女養到老”,家長一定要擯棄事事包辦、代替的方法,把獨生女孩培養成一個勤奮的好孩子。

專橫,處處縱容女孩也會變得專橫

女孩溫柔、善良的天性、決定了她不像男孩那般具有強烈的個性,然而現實生活中獨生女孩在家庭中所處的中心地位,很容易使她形成專橫的不良個性。

現在的獨生女孩,生活在比較“獨”的家庭環境中,父母所有的愛和家裏的玩具、零食等都歸女孩所獨有。家庭生活中,父母對獨生女孩往往唯恐愛之不及,什麼都會順著女孩來,處處縱容女孩的不合理要求,使她變得專橫、跋扈。

正如過多的寵愛不利於獨生女孩心理和個性的發展,過分的縱容也很容易讓獨生女孩成為家裏的“小公主”,使她養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久而久之,女孩就會形成自私、任性、專橫、霸道、執拗的不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