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氣,富養的女孩一定不要嬌氣
經常聽到有些父母無奈地說:“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難當了,現在的女孩子越來越嬌氣了,打不得,說不得,更吃不了苦,真拿她們沒辦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女孩嬌氣主要指她意誌比較薄弱,一遇到困難或者不順心就會情緒低落,嚴重者還會止步不前。很多獨生女孩怕苦怕累,經不起別人的批評,習慣於坐享其成。
獨生女孩太嬌氣,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女孩生活上嬌氣,吃飯挑食,虛榮心過強,學習用品等非名牌不用,身體一有點不舒服就請假在家,不上體育課等;學習上嬌氣,女孩做作業沒有耐心,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讓父母做助手,成績不好把責任推卸給父母或者老師;勞動上嬌氣,好吃懶做,一幹家務就嫌髒嫌累,討價還價;隻愛聽好話,受到表揚就得意忘形,受到批評就情緒低落,甚至強詞奪理,無理取鬧……
女孩嬌氣,或許的確有些客觀的原因,如女孩天生膽小、靦腆,對陌生的環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與害怕,容易任性等,這些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形成嬌氣的個性。
然而,研究表明,獨生女孩嬌氣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的。每個女孩並不是生來就懼怕困難的,也不是意誌薄弱的,之所以會出現這類現象都是父母嬌慣、溺愛、過度保護等不良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眾所周知,獨生女孩在家裏受到父母和祖輩的寵愛,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和習慣,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嬌氣。
靜嫻正在讀小學三年級,在媽媽和姥姥眼裏,她是一個有些嬌氣的小女孩。
每天早上,靜嫻吃過早點後,都會讓爸爸或媽媽送自己上學。雖然家和學校隻有幾百米的路程,可是靜嫻每次都會讓父母開車送到學校門口,下午的時候再被父母接回家。
媽媽發現,每天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校門口車水馬龍,接送孩子的父母和各自的交通工具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媽媽想到,自己小時候上學,開學第一天跟著靜嫻的舅舅去上學,從第二天開始就自己走路上學。可是現在的孩子,學校離家那麼近,即使隻有幾分鍾的路程,都會讓父母接送。
媽媽從一些資料上了解到,國外雖然也有接送孩子的現象,但是大多是因為離家比較遠才會由學校的巴士或者父母開車接送。
媽媽由此想到,父母這麼愛孩子,雖然保證了孩子的安全,可是也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氣,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拿靜嫻和自己對比,媽媽發現沒有父母護送的年代,女孩似乎並沒有那麼嬌氣。於是,媽媽思索這樣一個問題:以後是不是該讓靜嫻自己走路上學了?
女孩小的時候,嬌氣一點可以讓父母感受到天倫之樂,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女孩年齡大一些還是嬌氣,嬌氣過度,就會讓她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對她的健康成長並無好處。
富養女孩,是對女孩修養的投資,也是對女孩氣質、品質的培養。那麼,培養獨生女孩,父母一定要矯正不良的教育方式,著手培養不嬌氣的公主。具體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方法一,培養女孩的堅強意誌。
嬌氣的女孩並不討人喜歡,所以父母要幫女孩減少對別人的依賴,讓她勇於麵對意誌薄弱的現實,並積極地克服這個缺點。
以前,雨霏是班裏出名的“嬌氣公主”,她是一個非常嬌氣的小女孩。
一次體育課,雨霏和同學們一起在操場上做遊戲。誰知,雨霏經過一片草地的時候,不小心被一個小坑絆倒了。隻見她坐在地上哭了起來,任誰勸都不管用。最終,同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雨霏拉了起來,可是雨霏依然哭了好一會兒才罷休。生活中,雨霏一磕著碰著,或者覺得不如意,就像受到天大的委屈似的,總會哭鼻子,同學們都認為她是非常嬌氣。
後來,媽媽在家長會上得知了雨霏的表現,決定通過有意識的訓練,讓雨霏不再嬌氣。從那以後,雨霏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媽媽經常鼓勵她嚐試做一些事情,不再讓她坐享其成;有了困難媽媽也會讓她自己麵對,不再忙著幫她解決了;當雨霏摔倒了,媽媽不會跑過去扶她,而是讓她自己站起來,等等。
媽媽發現,一段時間後,雨霏太過嬌氣的毛病改善了許多,她現在摔倒了能自己站起來,不會哭鼻子了。媽媽相信,隻要堅持訓練,一定能幫雨霏克服嬌氣的毛病。
女孩嬌氣過度,不僅影響她的身心健康,而且對她今後的學習、人際交往等都會產生消極影響。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總以“孩子還小”作為嬌慣女孩的借口,這對女孩的成長沒有好處。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小學中年級後,父母就應該幫女孩改掉嬌氣的缺點,讓她成為意誌堅強的孩子。
方法二,不妨通過勞動矯治女孩的嬌氣。
女孩太嬌氣,長大後會形成好吃懶做的習慣,生活很難自理,容易缺乏自信心,對她的學習、生活都沒好處。我們知道,女孩太嬌氣,很大程度上和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過度嬌氣對女孩的不利影響,有針對性地糾正女孩的嬌氣。
勞動是“治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先給女孩講清道理,適當地給她安排一些難度較小的家務活,如把大掃除、收拾廚房等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安排給女孩做,並及時地給予幫助和引導。女孩大一點兒後,父母還可以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督促她持之以恒。這樣不僅可以糾正女孩的嬌氣,還能培養她的動手能力,讓她學會感恩。
方法三,通過跑步、爬山等矯治女孩的嬌氣。
嬌氣的女孩最怕跑步和爬山了,讓獨生女孩堅持做這兩件事,不僅可以鍛煉女孩的身體,而且對她意誌的磨煉也非常有幫助。
為了更好地教育獨生女孩,父母可以和她製定一些家庭協議,還要以身作則為女孩做一個勤於鍛煉的好榜樣。平時,父母可以和女孩一起鍛煉,每天堅持跑步,有機會便帶著她去爬山,並製定合適的目標,鼓勵女孩不斷挑戰自己。
方法四,關注女孩情緒的變化。
對於外部環境,女孩有自己的理解,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處理方式。有些事情會引起女孩的焦慮或者恐慌,由於以前哭泣的時候已經留下了對情緒的記憶,因此按照以往的經驗,女孩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接納女孩愛哭鼻子的事實,不要隻把注意力放在女孩的嬌氣上,要更多地關注女孩情緒的變化,可以用擁抱、親吻等非語言的方式和女孩溝通,給她安慰。等女孩的情緒得到發泄,父母再告訴她一些其他表達情緒的方式,並鼓勵她嚐試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漸漸地,女孩隨著認識的增多,就會逐漸增強自己對行為的控製能力,嬌氣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璐陽已經6歲了,長得非常漂亮,就是有些嬌氣。她平時好話聽多了,現在誰說都不行,一說她就哭,經不起別人的批評。一次,璐陽站在沙發上玩,爸爸怕她摔著了,便大聲地對她說:“站那麼高,摔著你了怎麼辦?快下來!”結果璐陽一下子就哭了起來。
這時,媽媽連忙給了璐陽一個溫暖的擁抱。等璐陽平靜下來,媽媽對她說:“乖女兒,爸爸怕你摔了才會著急讓你下來的,這是爸爸對你的關心,你要理解。如果你害怕,可以直接告訴爸爸媽媽……”媽媽的話讓璐陽感到似懂非懂。不過,從那以後媽媽經常教給璐陽一些表達情緒的方式,讓她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漸漸地,她也很少哭鼻子了。
璐陽麵對爸爸的大聲說話,感到有些委屈,因此用哭鼻子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媽媽先是給了璐陽一個溫暖的擁抱,並且耐心地引導璐陽,讓她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結果,媽媽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璐陽嬌氣的習慣也得到了糾正。
方法五,同伴是女孩告別嬌氣的典範。
同伴是女孩社會化的動因,也是其實現社會化的一個客觀條件。同伴對獨生女孩的行為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不妨利用同伴的影響來矯治獨生女孩的嬌氣。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女孩多和品質優良的同伴交往,借他們來影響女孩。父母還要引導女孩少和那些具有類似不良行為如嬌氣、任性等的同伴交往,並利用旁觀者效應,讓女孩明白嬌氣的不良影響。
總之,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一定要狠狠心,寓教於生活,矯治獨生女孩的嬌氣,讓她健康、快樂地成長。
公主天生並不嬌氣,那麼,家長一定要矯正不良的教育方式,富養獨生女孩,也要幫她摘掉“嬌氣”的帽子。
任性,女孩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近年來,隨著家庭物質生活條件逐漸豐裕,父母對獨生子女溺愛、嬌慣的風氣也逐漸加強,使家庭教育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任性已經成了獨生子女的一個通病,男孩如此,女孩更是如此。任性的獨生女孩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辦事,不服從父母的管教和要求,是女孩非智力因素的一個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獨生女孩的任性,其實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由於獨生女孩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父母非常注重給女孩愛,但是正因為獨生女孩的獨特性,使得父母的愛容易失去理智與限度。
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給女孩極端的愛,是導致女孩任性的一個主要原因。父母以為隻要無限度地滿足女孩的要求,就是愛她,因此在生活中總會順著女孩的意願,女孩提出什麼樣的要求,父母都會盡量滿足她。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父母會過分地縱容女孩,無原則地滿足女孩的要求,而且祖輩也會變本加厲地溺愛孫女,對女孩有求必應,女孩要什麼,祖輩就會給什麼,這樣的教養方式女孩想不任性都難。
曉菲已經9歲了,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現在的曉菲,是一個各方麵表現都不錯的小女孩,她曾經是一個非常任性的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下,她逐漸地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曉菲非常喜歡玩具,家裏的玩具也不少了,有曉菲最喜歡的芭比娃娃,也有叔叔、阿姨給她買的陶瓷娃娃、小賽車等等。雖然是一個小女孩,但是曉菲對賽車非常感興趣,她經常纏著爸爸媽媽買一些賽車模型,每次爸爸媽媽也都會滿足她的要求,結果幾年下來,家裏已經有百餘個賽車模型了。
隨著曉菲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意識到培養女兒品德的重要性,不能讓女兒隨心所欲地買玩具了。因此,爸爸媽媽經過精心計算,做了一個“購物計劃”,其中一條就是曉菲每個月買的玩具不能超過200元錢。爸爸媽媽非常嚴肅地把這件事告訴了曉菲,表明以後將會嚴格限製她隨意購買玩具的行為。
曉菲7歲的時候,一天,爸爸媽媽帶著她一起逛商場。曉菲又看中一款賽車,非要媽媽給她買下來。媽媽一看,那款賽車價格非常高,遠遠超出了計劃中的金額,所以,媽媽並沒有答應曉菲的要求。不過,根據當月的消費情況,媽媽允許曉菲買一款比較便宜的賽車。曉菲不高興了,一賭氣什麼也沒買,撅著嘴回到家後,大哭大鬧,有些不可理喻。
針對曉菲的無理取鬧,爸爸媽媽並沒有妥協,而是給予了正麵的教育,並指出了曉菲做得不對的地方。當曉菲冷靜下來之後,媽媽又耐心地給她講明其中的道理,讓她意識到遵循購物計劃是講誠信的表現。
從那以後,每當曉菲任性發脾氣的時候,媽媽都會耐心地給她講明利害,讓她明白其中的道理,最終幫她克服了任性的壞習慣。
女孩要什麼父母給什麼,會助長女孩貪欲的增長,總是縱容女孩的無理要求也會降低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女孩將來的生活埋下隱患。曉菲的爸爸媽媽能夠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適當拒絕她過高的消費要求,讓曉菲改掉了任性的壞習慣,這對她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好處。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任性是女孩意誌薄弱、自控能力差的表現。任性的女孩往往比較固執,不接受他人的意見與勸告,總是一意孤行。任性是女孩不正常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她要挾父母滿足自己要求的一種手段。
任性對女孩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消極影響。任性的女孩做什麼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約束,她的性格就會朝著不良的方向發展。此外,任性的女孩也更容易產生孤獨感,不容易融入集體生活,如果不及時糾正,對她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都非常不利。
父母總是處處遷就女孩,其實是在溺愛她。當父母不理智的“愛”泛濫成災,像洪水般淹沒女孩的時候,她得到的隻不過是“弱”,這樣的女孩將來如何適應社會?父母應該明白,女孩要什麼就給她什麼,甚至女孩提出無理的要求父母也縱容遷就,這並不是真正科學的愛。糾正女孩任性的不良習慣,有以下幾種途徑:
方法一,不要無原則地滿足她。
實際上,任性是女孩不健康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女孩要挾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畢竟,女孩受成長的限製,思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如果父母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她,就會使她形成任性的壞習慣。
周末,媽媽正在忙著洗衣服,5歲的婉婉跑過來對媽媽嚷道:“媽媽,我要吃泡泡糖。”媽媽對她說:“上次不是告訴你了嗎,不能吃泡泡糖了。你每次吃了泡泡糖總是咽到肚子裏,或者隨便扔了,弄得地上到處都是泡泡糖。”媽媽一邊回答一邊忙著洗衣服。
“不嘛,媽媽我就要吃泡泡糖!”婉婉撒著嬌,還把媽媽洗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媽媽無可奈何,不想讓婉婉打擾自己洗衣服,隻好滿足婉婉的要求:“好了,給你就是了。”說著,媽媽給婉婉拿了一塊泡泡糖。
其實,媽媽無原則地滿足婉婉的要求,這種不當的教育方式給婉婉任性的壞習慣提供了土壤,因此是媽媽培養了婉婉任性、把泡泡糖隨便扔的壞習慣,這一點也不為過。
當然,正確的方法是:媽媽應該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婉婉好好地聊一聊,耐心地給她講明白吃泡泡糖不能隨便扔,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製訂一些家規,嚴格規範婉婉的行為。為了婉婉的口腔健康,媽媽也要有限度地讓婉婉吃泡泡糖。
方法二,對獨生女孩提要求不能用懇求的語氣。
有些父母對獨生女孩的過分要求無可奈何,也不舍得嚴格管教,隻好向女孩懇求,期望能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父母這樣做或許一時之間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
女孩生性敏感,如果父母經常遷就她,她就會覺得父母最後都會屈服,因此會變本加厲地任性。為了更有效地教育女孩,父母對獨生女孩提要求的時候一定不要用懇求的語氣,一旦讓她占了上風,以後的教育會更加艱難。
例如,當女孩提出過分的要求時,父母如果懇求她,也許女孩一時心軟,能夠聽從教育,但是這會使她覺得父母欠了自己一筆債,為她日後提出更加過分的要求埋下了伏筆。這會給日後的教育留下隱患,因此父母一定要改掉這種不良的教育方式,向女孩提要求的時候也要義正辭嚴、理所當然。
方法三,明確告訴女孩該做什麼。
有些父母在教育女孩的時候,經常用一些模糊的語言,如即使拒絕女孩的無理要求也總是用“不行”、“這樣不對”等語言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會給女孩一種誤導,她以為父母拒絕自己的要求隻不過隨口一說,也不利於女孩是非觀念的樹立。
思依非常喜歡玩滑梯,幾乎每天都要纏著媽媽帶自己到樓下的花園裏玩滑梯。
思依家裏住五樓,樓裏麵沒有電梯,每次都是媽媽爬上爬下地帶著她去玩滑梯。即使媽媽剛下班或者剛做完家務,非常勞累,思依也要纏著媽媽帶自己去玩滑梯,如果媽媽不答應她的要求她就會任性地撒嬌,直到媽媽妥協。
一次,媽媽根據爸爸的建議,當思依再次鬧著要下樓玩滑梯的時候,媽媽對她說:“晚飯已經做好了,我們應該吃了晚飯再下去。”這一招果然靈,聽了媽媽的話,思依乖乖地吃晚飯,等媽媽收拾完才和爸爸媽媽一起下樓玩。
從那以後,媽媽對思依說話的時候經常使用比較具體的語言,明確告訴為什麼要這麼做,應該怎麼做,如“已經很晚了,我們要睡覺了”,“媽媽很累了,要睡完午覺才能陪你玩”。久而久之,思依任性的個性就改變了不少。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父母不妨轉變女孩要什麼就給她什麼的做法,適時地引導女孩,明確地告訴她應該如何做,這樣可以減少女孩任性行為的發生。
挑食,女孩挑食不能遷就
女孩愛挑食的問題困擾過很多父母,尤其是獨生女孩比較喜歡吃零食,往往零食不斷,可是一到吃飯的時候就沒有了食欲,對食物也變得挑剔起來。還有一些小女孩生來就比較挑食,隻喜歡吃肉,或者隻喜歡吃蔬菜等,父母恨不得揪著女孩的耳朵給她講營養膳食的重要性,可是女孩就是不聽,父母也無計可施。
父母應該明白,女孩喜歡挑食,並不是她的錯,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挑食的問題讓很多父母憂心忡忡,苦於難覓預防與矯治的方法。其實,想要實現這一願望並不難,父母想要糾正女孩挑食的壞習慣,首先就要明白女孩挑食的來龍去脈。